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诊断价值周吕雅(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陆川县537700)关键词左室肥厚;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CLBBB并LVH)的诊断常比较困难。国内有人认为,已有CLBBB便不诊断LVH[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给予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后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行PTSMA的HOC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PTSMA术中及术后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出现的室内传导阻滞类型及特点。结果术中及术后共有100例患者新发室内传导阻滞。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共90例,30例(33.3%)是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10例,其中1例(10.0%)为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TSMA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室内传导阻滞中,易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且传导系统恢复时间较长,不易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如果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多为一过性,其传导系统可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向量图诊断已屡见报道。近年来,关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预后均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偏移的问题更有所争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有显著的电轴左偏或右偏,分别代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束支前分支及后分支阻滞。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电轴偏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平义  姜丽萍 《吉林医学》1995,16(5):301-301
250例室间隔缺损手术前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对比分析刘平义,姜丽萍,王春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5医院胸外科132011)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传导阻滞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其中以室间隔缺损手术后出现者居多。我科自1983年9月至1994年9月在...  相似文献   

5.
在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CBBB)病人中,特别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病人,在麻醉手术时,由于有可能影响到明显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而致严重后果,本处观察到两例CBBB的病人在硬膜外麻醉下恢复正常,下面进行报道并对产生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有利...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隐匿性预激综合症1例薛朝阳刘梅朱惠芳王娓1患者,男性,53岁。阵发性心悸、胸闷四十年,以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收入院。患者13岁时活动后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伴有头晕,持续10分钟~数小时,用憋气或休息其症状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5岁,因为疲劳并发突然晕厥收住入院。P88 次·min~(-1),窦性节律,心电图显示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P-R间期延长(为0.46s)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家族史中,父亲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姑姑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房扑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奶奶为心房静止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位家族成员均安置了永久性起搏器,因此该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V1的改变规律、诊断价值及改变机理。方法对123例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室肥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XR无明显差异,经t检验P〉0.05,右心室肥大程度与RV1高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问题,不宜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原理套用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2 5例 (观察组 )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5 0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 ,提示临床病情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68岁,因左耳流脓10年,加重伴流脓血水3天,听力下降而人院治疗,X线示慢性乳突炎,仍感心悸,既往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史。人院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心律失常报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个别房性早搏中P’-R间期仅0.08秒,QRS前无“凸”波,诊断为房性早搏伴短P-R综合征。讨论根据组织解剖和近年来电生理的研究表明,由房室结旁旁路(后结间束一分支,即1_束)或房室结内旁路(包括优胜房室传导)均…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1985年以来的195例来支传导阻滞病例随访观察,发现一些病人转变成Ⅲ°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右束支阻滞抵,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似较大。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所有195例中分五类计入资料:见表1。结果把病例按<5年和>5年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束支传导阻滞与1“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见表2。讨论1左束支传导阻滞远比右束支阻滞少见[1],但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很重要。从本文结果看,右束支阻滞仅2例,发生率为1.92%,而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王彬  王晓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733-1734
目的: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25例(观察组)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50例(对照组)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小儿双束支传导阻滞6例山东省立医院儿科韩秀珍,刘芳,曹修岩,马沛然双束支传导阻滞6例中男3例、女3例,生后2天至11岁,诊断新生儿窒息1例、心肌病1例、心肌炎4例。治疗前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半支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半支阻滞1例,完...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8岁。1992年因胸闷、心悸入院。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因之安装双心脏起搏器(DDD),起搏频率低限70次/min,A-V延迟150ms,上限频率140次/min,术后患者感觉良好出院。1994年10月起患者活动后出现胸闷和心前区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见图1)示:R1-R3为DDD方式起搏,可见心房及心室顺序刺激脉冲,且因患者自身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这3个QRS波群是融合波。R3的激动逆传激动心房,使心房除极(逆行P波重叠于T波上),这个逆向的心…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也称为暂时性束支传导阻滞,系指束支传导阻滞与正常QRS波群交替出现的一种心电图表现,临床上很少见,而间歇性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CLBBB、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放射性核素门控心血池显像,对15例正常人,2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8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进行时相分析。结果表明:CRBBB,CLBBB心室相角程较正常组为延缓,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1),而CRBBB与CLBBB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时相电影收缩顺序图正常人左|右心室收缩几乎同时完成。而CRBBB,CLBBB患者则分别显示出右心室或左心室兴奋收缩时间的明显延迟。提示时相分析图能直接了解CRBBB,CLBBB的部位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以老龄患者居多,占81%.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冠心病65例占首位(45%),其次为心肌病39例(占27%),高血压心脏病21例(占15%),心肌炎4例(占3%),原因不明者15例,占10%.无症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8例,占13%.CLBBB合并左心室扩大59例,心肌梗死40例,心绞痛25例,进行性心力衰竭55例,严重心律失常10例,总病死率为10%.结论 CLBBB伴电轴左偏者病死率高,预后差;孤立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和频率依赖型左束支传导阻滞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频率依赖型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加速依赖型和减速依赖型,即三相性和四相性传导阻滞,后者较少见。在双侧束支传导阻滞中(下称BBBB),可以有各种组合型的传导阻滞,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称RBBB)和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下称LBBB)交替出现者较少见。能直接观察到由四相性束支传导阻滞转变为交替性BBBB更为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