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海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1):86-87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刺组采用针刺双侧内关穴,留针30min后拔针,并在穴位上贴上不透明的贴膜。对照组未予针灸,予相同贴膜内关穴位置覆盖。术后3h、6h、12h、24h随访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针刺组在术后3h、6h、12h、24h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0%、4.0%、4.0%、0.0%,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0.0%、0.0%、4.0%、0.0%;对照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8.0%、24.0%、16.0%、4.0%,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4.0%、16.0%、12.0%、0.0%,术后3h、6h、12h恶心发生率,术后3h、6h、12h呕吐发生率,针刺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内关可有效减少全身麻醉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术期针刺内关穴减少腹腔镜胃肠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100例,双盲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针刺组麻醉诱导前及术中持续针刺手术患者双内关,术毕拔出针灸针,针刺穴位处贴上不透明的贴膜.对照组未行针灸,术毕在内关穴位置贴上相同贴膜.术后6 h、12 h、24 h、48 h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干呕和呕吐发生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针刺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0%、6.0%:6.0%、2.0%,干呕的发生率分别为0、0、2.0%、2.0%;对照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8.0%、20.0%、12.0%、2.0%,干呕的发生率分别为2.0%、6.0%、2.0%、0,术后6 h、12 h恶心发生率,术后6 h、12 h、48 h干呕发生率,针刺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呕吐;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内关可减少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干呕的发生率,尤其在术后24 h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预防全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针刺组全麻拔管后即刻针刺双侧内关穴,留针15min后拔针,其间予以行针1次,对照组未予针灸。观察记录术后2h、6h、12h、24h2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针刺组在术后各时段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恶心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吕建琴  冯睿智  潘慧  李宁 《针刺研究》2013,38(3):245-248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拟行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由手术间转至苏醒室后,即刻针刺内关穴,留针20min后起针,其间行针1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6、24h发生事实呕吐的人数,比较两组恶心程度评分。结果:针刺组各时段术后呕吐发生人数及恶心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海霞  罗海霞 《河南中医》2021,41(2):271-274
目的:观察揿针针刺内关穴、合谷穴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入组的60例患者均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骨伤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给予地佐辛注射液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在镇痛泵中同时配伍托烷司琼,揿针组术后另给予揿针针刺内关、合谷穴,两组镇痛泵均留置48 h。记录两组患者VAS评分、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揿针组术后12 h、24 h、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发生恶心呕吐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满意度为83.4%,揿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针刺内关穴、合谷穴对术后镇痛有协同作用,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内关穴位电刺激对妇科宫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经皮内关穴位电刺激,对照组经皮内关穴位,但不打开电刺激。比较2组术后1、2、6、12 h恶心呕吐发生率和VAS评分变化,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1、2、6、12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6、12 h 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内关穴位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妇科宫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  相似文献   

7.
黄金生 《新中医》2015,47(7):246-247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则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麻,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恶心、呕吐症状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 h,恶心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10.0%、4.0%,对照组分别为30.0%、2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麻醉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排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贴敷对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给药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内关穴、中脘穴、天枢穴后加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0~6h、6+~12h、12+~24h、24+~48h四个时间段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也较对照组轻,患者治疗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吴茱萸贴敷能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唐炜  马文  傅国强  袁岚  沈卫东 《中国针灸》2013,33(2):159-162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对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发生恶心与呕吐的影响,探讨理想电针参数.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病人120例随机分为4组.2Hz电针治疗组(A组)、2Hz/100Hz电针治疗组(B组)、100Hz电针治疗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各组均接受相同麻醉处理方案,A、B、C3组病人均在常规药物麻醉开始前半小时针刺双侧内关穴,得气后连接HANS-200A电针仪,频率分别为2Hz、2Hz/100Hz、100Hz,手术结束后停止电针刺激.D组不予电针.观察记录各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生命体征、术后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恶心与呕吐的严重程度分级.结果:各组病人术后1h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指脉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C、D组[10.0%(3/30) vs 30.0%(9/30)、36.7%(11/30)、53.3%(16/30),均P<0.01];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均P<0.01).结论:2Hz/100Hz电针可有效减少行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低病人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留针电刺激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对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LC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无镇痛;镇痛泵组采用术后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留针组应用电针刺激仪镇痛,术前穴取日月、气冲、阳陵泉,平刺穴位置入针灸针,用无菌贴膜固定留置,于术后8、20h给予电针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Hz/100Hz,均持续30min。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8、12、24、36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术后2、4、8、12、24h各时点留针组与镇痛泵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留针组在以上各时点的镇痛效果优于镇痛泵组(均P0.05);留针组没有不良反应发生,而镇痛泵组出现嗜睡3例、恶心6例、呕吐3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呕吐1例;留针组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其他两组[(14.77±4.99)h vs(18.50±4.22)h,P0.01;(14.77±4.99)h vs(18.17±4.69)h,P0.05]。结论:长留针电刺激法用于LC术后镇痛安全、有效,避免了术后应用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促进肛门排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预防骨科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8年1—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均常规静滴抑酸护胃药物,均未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A),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再加行揿针埋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恶心及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 h恶心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 h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术后予揿针埋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可减轻其恶心、呕吐程度,且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舌底涂抹中药辅以穴位按摩法防治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为防治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医院外科收治的120例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采用舌底涂抹姜半夏辅以足三里、内关穴按摩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术后12 h、24 h的恶心呕吐评分,及24 h程度分级。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恶心呕吐评分低于对照组,24 h呕吐评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底涂抹中药辅以穴位按摩法治疗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电艾导入仪治疗混合痔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混合痔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穴位按摩双侧内关穴治疗;治疗组予穴位按摩双侧内关穴,电艾导入仪温灸双侧足三里穴。按照数字等级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恶心呕吐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2、6、12、24h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恶心呕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穴位按摩联合电艾导入仪治疗混合痔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较好,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26例行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呕吐的基础上,于化疗前、后针刺双足三里、内关穴,日2次,每次30min。直至化疗结束后3d。所有患者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即第一疗程用针刺,第二疗程则不用,反之第一疗程不用针刺。第二疗程则用。结果:针刺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者15例,其中Ⅰ&#176;6例,Ⅱ&#176;5例,Ⅲ&#176;2例,无Ⅳ度反应。急性呕吐11例,延迟呕吐4例,先期呕吐0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者19例,其中Ⅰ&#176;5例.Ⅱ&#176;9例,Ⅲ&#176;4例,Ⅳ&#176;1例;急性呕吐13例,延迟呕吐6例,先期呕吐0例;针刺治疗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呕吐程度均低于对照组(57.7%VS 73.1%,P〈0.01),且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针刺双足三里、内关穴,可减轻含铂类化疗方案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蔡雪娇  闵永华  钱新洪 《新中医》2023,55(2):157-159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揿针对全麻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96例全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2组术后均予以PCA,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吐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揿针治疗。记录2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2组术后24 h、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5.42%、16.67%,与对照组50.00%、3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揿针能促进全麻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效预防PCA所致恶心呕吐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针灸与阿扎司琼在手术患者恶心呕吐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从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来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0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等分原则将其等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各为50例。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实施针灸治疗,即针刺内关穴和合谷穴;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20min以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阿扎司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24h恶心呕吐疼痛评分以及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要低,且术后24h恶心呕吐疼痛评分也明显较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率较高,组间各数据通过软件的对比分析可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和阿扎司琼相比较,在手术前实施针灸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操作简单方便,效果显著,在临床中不仅具有应用价值,还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揿针穴位埋置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在双侧内关及足三里两个穴位共4个部位埋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排除了4例数据记录不全的患者后,最终纳入研究的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9例及47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1.7 h vs 24.2 h,P<0.001),排便时间(48.3 h vs 72.4 h,P<0.001)及肠鸣音恢复时间(6.5 h vs 48.0 h,P<0.001)等各项观察指标上具有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试验组患者术后胃肠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除外术后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 h、12 h、24 h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及术后6 h、12 h、24 h、48 h腹胀症状发生率的对比中,两组数据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揿针配合雷莫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术前15 min,治疗组给予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贴揿针配合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 mg治疗;对照组采用双侧相同穴位放置假治疗贴配合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 mg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2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不良并发症。结论揿针配合雷莫司琼用于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单用雷莫司琼,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关穴揿针防治胃镜检查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利多卡因胶浆于胃镜检查前口服,治疗组配合内关穴揿针。观察两组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的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穴揿针能减轻胃镜检查所致的恶心、呕吐,能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临床观察使用针刺穴位方法对手术后恶心呕吐进行预防。方法:对180例腹部及盆腔手术的患者均使用全身麻醉,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结果:针刺组采用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针刺以内关穴为主的一些穴位,对照组未使用任何操作和药物。结论:运用针刺方法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