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政伟  高小涛  马浩  管素敏 《净水技术》2023,(S2):129-133+146
随着节水及环保双重政策日趋严格要求,城镇水厂应加强对排泥水的处理及回用。为提高老旧水厂排泥水处理效果,解决老旧水厂占地有限、资金紧张等问题,文章以濮阳市某水厂排泥水处理为例,先通过实验室小试试验分析了该水厂排泥水的沉降特性,确定了适合排泥水絮凝的最佳絮凝剂及用量,在此基础上对排泥水的处理工艺进行设计,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处理工艺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水厂排泥水的高效处理及回用。运行效果显示,该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老旧水厂排泥水处理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姚莉茹  陈明 《大氮肥》2005,28(5):296-298
为了回收工业水、生活水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反洗水、排泥水,采用混凝-压滤技术将反洗水、排泥水回收.压滤采用美国麦王技术.通过向含有污泥的反洗水、排泥水中投加高分子聚合电解质聚丙烯酰胺(PAM),在沉淀浓缩池分离出上清液和污泥水;上清液作为工业水源水再利用;污泥水经带式压滤机脱水,泥饼按固体废物送工业垃圾厂填埋.  相似文献   

3.
水厂排泥水、反洗水含有大量来自原水的污染物。排泥水直接排放,会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公司在卧里屯地区共有两套生活水厂,排水量约90吨/小时,一套工业水厂,排水量10吨/小时。  相似文献   

4.
为发展城市给水厂排泥水节水技术,在示范水厂开展了排泥水的减量化试验研究。通过对示范水厂排泥水水质的分析和排泥水的减量化生产性试验,  相似文献   

5.
给水车间污泥处理工程设计及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给水车间沉淀池排泥水及滤池反冲洗排水SS较高的特点,设计采用沉淀浓缩及离心机脱水的方法,使排泥水处理后的清水回用或达标排放,脱水后的干泥外运填埋。系统试运行结果表明,沉淀池出水SS约7mg/L,离心机脱水后污泥含固率达到30%,离心机分离液SS≤200mg/L,处理能力和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了节水、控制污染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站过滤系统反洗回收水罐泥水分离与排出存在的问题,设计排泥装置,实现反洗排水接收、澄清、排泥和水回收四个过程的自动循环执行和罐的交替切换运行。改造后,使污水处理系统更加稳定运行,操作运行强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计干泥量的计算方法,确定排泥水处理规模。根据排泥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对排泥水收集、调节、浓缩和脱水工艺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排水池、排泥池、浓缩池、平衡池和脱水工艺的设计要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徐庆轶  张营  张迪  崔文江 《广东化工》2022,49(3):161-163,155
本文主要讲述金陵石化二水源沉淀池排泥水进行处理回收工艺过程,采用高效浓缩池、板框压滤机脱水工艺对排泥水进行处理,项目实施后,该套系统运行稳定,确保出水悬浮物含量≤40 mg/L,泥饼含固率≥40%,达到回用循环水场的使用条件,及减少污泥外运的费用.通过该项目,一方面保护了环境,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绿色形象,又满足...  相似文献   

9.
北方寒冷地区水厂排泥水常存在温度低、色度高和混凝浓缩效果差的问题,限制其有效回用。为实现哈尔滨磨盘山净水厂低温低浊期排泥水的回用,进行氧化钙与助凝剂A联用强化混凝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钙与助凝剂A联用效果最好,排泥水沉降1 h后,泥水界面的体积为78 m L,SV为29.62%;从污泥颗粒粒径分析可知,强化混凝后污泥平均粒径为61.99μm,粒径大于60μm的污泥占75%,与未经处理的排泥水相比(平均粒径为13.19μm,粒径大于60μm的污泥占不到5%)有明显的改善。此外,文中结合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确定了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并设计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张健  韩红波  邓宇  史文燕  黄庆  易境 《净水技术》2023,(6):90-96+198
为提高水厂排泥水处理效率,消除聚丙烯酰胺(PAM)投加在排泥水回用时产生的水质安全隐患,降低运行成本,分别采用粉砂(PS)和黏土(CY)与聚合硫酸铁(PFS)絮凝剂进行复配,模拟实际排泥水浓缩处理过程,研究PS和CY压载对排泥水处理效果及回用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Y-PFS复配对排泥水浓缩无明显的提升作用,PS-PFS复配可显著提高排泥水处理的浓缩效果和沉降速度。在最佳PS复配比例(40%)下,可将排泥水浑浊度降低至3 NTU以下,SV30降低12.67%,固体通量达6.0 kg/(m2·h),表面负荷为2.3 m3/(m2·h),吨水药剂成本为0.086元;处理后上清液有机物(TOC和UV254)和各项金属(常规性质、常规毒理性以及非常规毒理性)指标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标准限值,满足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膜生物反应器在城市中水回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桥电厂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深度处理城市中水,获得较优质的电厂再生水.该工程对城市中水日处理量达到3万m3,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膜生物反应器再生水厂之一,符合国家节水技术政策大纲要求的"零排放"技术,达到了节水、环保的目的,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考察长期运行期间系统对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和膜污染及清洗功效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出水水质能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指标(GB 50335-2002),并且对水中的细菌、氨氮等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超滤膜运行过程中膜面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反洗和在线维护清洗分别能清除掉71.1%和87.5%的污染物,能很好的防治膜污染,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郑志民 《江西化工》2008,(3):121-123
长桥水厂核定供水能力160万m3/d,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自来水厂,净水工艺采用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处理。1959年建厂至今,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经过多次改扩建形成了不同处理形式不同参数的净水工艺。2000年改造中对最早的土沉淀池进行拆除改造,并增加了相应的排泥水处理系统。排泥水处理采用斜板浓缩、板框压滤机脱水的处理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长桥水厂的发展历程,净水工艺升级改造以及排泥水处理系统的概况和系统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念琦 《净水技术》2022,(1):140-146,179
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中产生的排泥水量可占到总水量的3%~7%,若直接排放将严重影响河道水质及航运、泄洪能力.文中对上海市某自来水厂排泥水应急处理系统工艺设计进行简要介绍,该工艺采用高效组合澄清系统+叠螺脱水机,使排泥水经过调节、混凝反应、絮凝反应、斜管澄清、脱水后达标排放,污泥含水率降至75%以下.此外,系统采用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降低净水厂排泥水直排对周围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温州市区已运行多年的某水厂增设排泥水处理系统,针对浓缩池底部淤积板结、泥饼运输矛盾等问题,提出增设排泥管、增设污泥料仓等设计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减排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通过从工业循环水的补水和损失平衡方程式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从而对节水减排提供指导性建议,即对循环水的各个环节如旁滤、浓缩倍数等,结合本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分析,指出节水减排的工作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零"排放的可能性和实施方案.指出工业循环水系统节水减排只能通过提高稳定浓缩倍数;加强旁滤效果;减少旁滤反洗水量;加大旁滤反洗水的回收和增加脱盐装置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邓军 《辽宁化工》2009,38(12):845-846
通过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实验室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搅拌后静沉能大大提高排泥水的浓缩效果,且当GT值在8000~18000时,上清液出水能达到较好的出水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文将虹吸排泥改进为泵吸智能化排泥,并且通过在线质量流量仪的污泥读数控制排泥泵的运行,可节约排泥水量84%,降低沉淀池排泥能耗约72%,同时解决了沉淀池排泥管道易阻塞及排泥自动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预氧化对排泥水处理的影响,确定最佳排泥水处理工艺,文中针对水厂合建式收集的排泥水,开展了自然沉降、混凝沉淀、预氧化-混凝沉淀这3种工艺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O3或NaClO预氧化后,工艺对排泥水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当O3投加量为3 mg/L或NaClO投加量为2.5 mg/L时,控制聚合氯化铝(PAC)...  相似文献   

19.
注聚产出液中产生的大量含聚油泥严重影响污水终端的运行,污染环境。针对某终端含聚油泥的特性,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造了一套含聚油泥处理装置,通过现场调试及运行,考察了装置单批次运行时间、对不同组分油泥的稳定处理能力、分离处理后的泥水含油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分离后的泥水中含油均处于0.32%~2.43%之间,原油回收率达到90%,单批次运行时间基本稳定,平均在85 min左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保和可持续意识的加强,给水厂的排泥水必须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浓缩池是排泥水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作者在传统的重力浓缩池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池体高度和有效水深,加快了污泥压缩速率,浓缩池污泥含固率可高达4%~8%。在中山市某给水厂实际应用中表明,该工艺方案能大大提高污泥浓缩效率,运行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