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证实),分别进行常规DSA与3D DSA造影,9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 DS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比常规DSA明显提高,提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3D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部异常扩张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也是我国在脑血管疾病中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既往诊断颅内动脉瘤主要靠脑血管造影(IXSA)。随着螺旋CT的应用,CTA开始应用于临床。多层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Z轴分辨率高等优良性能使图像质帚显著提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颅内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DSA的结果,来探讨MSCFA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和指导临床治疗两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天昊  金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10):1036-1039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后交通动脉假性动脉瘤伴海绵窦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1例创伤性后交通动脉假性动脉瘤伴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Pubmed数据库文献,分析该病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 结果 创伤性后交通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危害极大,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海绵窦瘘,治疗难度增加。血管腔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假性动脉瘤是首要和推荐方法,同时可达到海绵窦瘘微创治疗的目的。 结论 脑血管造影可完善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诊断,随后的血管腔内介入栓塞可为该病提供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5.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 V-3000型DSA系统,对2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一系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颈的清晰度及血管分支解剖的图象。结果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常规DSA检查发现18例动脉瘤,其中6例(6/18)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7例(7/18)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加摄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结论 旋转SA可更好、更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从而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为手术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夹层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少见疾病之一.它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发生的动脉瘤样扩张.其动脉瘤壁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对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闭塞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两者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及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载瘤动脉的重建.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多支架重叠重建载瘤动脉等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推崇.本文就其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6例烟雾病合并脑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6例均表现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均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2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未行手术治疗,手术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主要动脉型动脉瘤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DSA是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结果CTA检出动脉瘤26个,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3.3%,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诊断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极大的帮助,CTA还特别适用于急症病人的动脉瘤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采用VR、MIP、MPR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55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患者47例,动脉硬化、狭窄3例,正常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及骨结构的关系,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对绝大部分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并可作为术后复诊和随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 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45个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但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明显有助于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附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 raphy,DSA)技术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大为提高,也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5例的DSA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文所分析的 35例病人,系 1999 ~2002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 21例,女 14例,平均年龄 53岁 ( 30 ~75岁 )。全部病人有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其中 26例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前来我科做全脑血管DSA检查。造影设备为岛津 2400型DSA血管造影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了瘤体的大小、方向,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及骨质结构的相互关系; DSA证实本组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的敏感度90. 9%,特异度52. 9%。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准确率的诊断技术;可显示各部位动脉瘤与邻近动脉分支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1例共 5 6枚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5 1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5例、Ⅱ级 2 4例、Ⅲ级 8例、Ⅳ级 4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和DSA造影诊断。 4例宽颈动脉瘤和 2例梭形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应用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成功 4 8例 5 3枚动脉瘤 ,占 94 .3% ;3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 ;1例弹簧圈尾端残留于载瘤动脉 ,但未导致临床后果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4 8例随访 3~ 12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结论 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能够有效栓塞颅内各部位动脉瘤 ,术中有明显的促进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的作用 ,术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动脉瘤颈口的作用。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16排MDCTA与常规DS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16排多探测器CT血管造影(MDCTA)在制定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中的有效性,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DSA)。方法: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均行MDC—TA和DSA检查。在DSA上发现137处动脉瘤。而在MDC—TA上发现132处动脉瘤,5处无破裂或并存的动脉瘤被漏诊。92处动脉瘤得到治疗,其中52处行手术切除,40处行血管内栓塞。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用于颅内动脉瘤脑出血的新技术。许多患者对这项新技术不了解,部分患者术前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出现焦虑甚至恐惧心理,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除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外 ,对颅内的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进行旋转DSA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 ;对 82例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 ,术后行旋转DSA检查及图像的三维重建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结果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全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 76例 ;经旋转DSA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后 ,检出动脉瘤 82例。其中 71例行GDC或EDC介入栓塞治疗 ,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术后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 ,71例介入栓塞的病例中 ,67例全部栓塞 ,4例 90 %栓塞。 11例手术夹闭病例均完全夹闭。结论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为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提供精确的数据 ;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和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椎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CTA、DSA)。采用血管内介入椎动脉夹层19例:颅外段椎动脉夹层所致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3例,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采取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PICA位于夹层动脉瘤以远采取夹层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12例。结果颅外段椎动脉夹层表现为血管腔狭窄、内膜瓣,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的影像特点CTA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壁内血肿等,DSA为珠线征、瘤样扩张等。术后造影:单纯支架置入病例狭窄消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病例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血管闭塞病例显示椎动脉夹层均完全闭塞。术中未发生死亡、破裂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DSA及CT、CTA椎动脉夹层具有诊断价值;夹层动脉瘤的准确诊断对于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