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经真空厌氧富集GABA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匀浆进行液态悬浮发酵,以GABA和红茶重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感官品质审评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GABA红茶饮料液态悬浮发酵工艺。GABA红茶液态悬浮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茶鲜叶与纯水比1∶30、匀浆粉碎时间2 min、摇床转速180r/min、发酵温度35℃、固液振荡发酵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红茶鲜汁中GABA含量(22.44±1.96)μg/mL,茶黄素(TFs)、茶红素(TRs)含量分别为(0.58±0.05)%,(5.52±0.04)%,且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
闪式提取红茶中茶黄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闪式提取红茶中茶黄素的工艺。以茶黄素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利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茶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80s,料液比1:20(g/mL),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茶黄素得率为(4.98±0.05)mg/g。与传统加热回流法相比,闪式提取法得率提高7.56%,乙醇用量减少31.43%,提取时间大大缩短。闪式提取是一种快速有效提取红茶中茶黄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茶饮料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原料用绿茶适宜的烘焙工艺及其品质变化,以绿茶饮料加工常用的蒸青绿茶为材料,分别采用焙煎机和烘箱两类设备,设置不同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添水量,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并分析评价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和特征香气。结果表明:烘焙可去除绿茶青草气,增加花果香、烘焙香,降低苦涩味;烘焙过程中,绿茶的主要理化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焙煎机烘焙的绿茶香气浓郁,茶多酚等主要理化成分及呈焙香的挥发性组分含量高,而烘箱烘焙的绿茶汤色、滋味更佳。研究条件下茶饮料用绿茶烘焙优化工艺为:焙煎机:18%添水量、140 ℃烘焙10 min;烘箱:15%添水量、140 ℃烘焙5 h。  相似文献   

4.
阚金涛  袁雷  钟政昌 《食品与机械》2020,(1):210-215,236
以西藏光核桃为原料,采用水剂法提取结合酶法破乳技术分离其中的油脂和蛋白质,优化了光核桃仁油脂与蛋白质水剂法同步提取的工艺条件,并分析了油脂的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西藏光核桃仁油与蛋白质同步提取最优工艺为物料粒径150目、液料比8:1 (mL/g)、pH 10、浸提温度50℃、提取时间5h、搅拌速度80r/min,该工艺条件下核桃仁油提取率为(67.79±2.97)%,蛋白质提取率为(78.13±1.53)%。光核桃仁油脂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并检测出12种脂肪酸组分,主要由顺式油酸(57.32%)、亚油酸(31.65%)、棕榈酸(6.49%)和硬脂酸(2.29%)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百分含量为89.43%,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为31.76%,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为57.67%。  相似文献   

5.
利用茶鲜叶制得的茶叶多酚氧化酶复合酶,开展速溶绿茶酶促氧化研究。以速溶绿茶中儿茶素转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酶液浓度、底物浓度、p H值、温度和时间5个因素对速溶绿茶酶促氧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最佳酶促氧化条件。结果表明,速溶绿茶较优的酶促氧化条件为:酶促反应体系中茶叶复合酶浓度为2.0%,速溶绿茶浓度为0.5%,反应体系p H3.5,温度45℃,反应时间2.5 h。在此工艺参数下,儿茶素转化率为34.79%。速溶绿茶酶促氧化产物在265、300、380 nm和460 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与红茶中的茶色素吸收光谱一致。速溶绿茶酶促氧化产物中茶黄素含量达14.68%,显著高于红茶提取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析了以火龙果为原料酿制的酒样的主要理化指标、风味成分、有害成分.结果表明,火龙果酒理化指标符合优级清香型白酒国家标准.通过液-液萃取、SPE固相萃取和20%(v/v)硫酸-甲醇甲酯化有机酸法结合GC-MS分析酒样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组分及百分含量.酒样中共检出酯类26种、醇类9种、酸类16种、醛类6种.酯类和醇类相...  相似文献   

7.
以大黄鱼肝脏为原料,选用最佳的蛋白酶水解提取大黄鱼肝油,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其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大黄鱼肝油的最佳酶解工艺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5%、料液比1∶2(g/mL)、pH 7.3、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50.3℃。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78.39%,其品质较淡碱法好,油脂澄清,酸价为(5.83±0.15)mg/g,碘价为(142.65±0.22)mg/100g,含有13种脂肪酸(较淡碱法多5种),且不饱和脂肪酸为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71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63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2g/100g。酶法提取大黄鱼肝油的提取率、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均优于淡碱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兰茂牛肝菌酶解产物冻干粉为主要原料,通过优化美拉德增香反应条件,得到了兰茂牛肝菌调味油的最佳制备工艺。以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及感官评价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兰茂牛肝菌调味油的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兰茂牛肝菌酶解产物冻干粉与玉米油混合比例为1:40(w/w),葡萄糖添加量为5%、L-谷氨酸添加量为3%、美拉德反应时间40 min、反应温度140℃。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兰茂牛肝菌调味油香气浓郁、协调,具有兰茂牛肝菌特有风味,经电子鼻分析香气组分发现硫化物、氮氧化物、醛类、醇酮类为主要香气组分。经品质检测,该调味油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且含有能量3693 kJ/100 g、脂肪99.8 g/100 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蒸青绿茶浓缩液加工过程中各阶段香气成分变化,优化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提取各加工阶段试样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各试样进行感官评定。结果经分析鉴定,各阶段共鉴定出25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3种、醛类11种、酮类5种、烯类2种、其他类4种。原茶叶的香气组分以β-紫罗酮、二甲硫、D-柠檬烯、癸醛、β-环柠檬醛、己醛等为主,香气青香带栗香。浓缩灭菌后浓缩液的香气组分以芳樟醇、D-柠檬烯、癸醛、β-环柠檬醛、二甲硫、σ-杜松烯等为主,香气栗香为主带花香和青香。醇类和烯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酮类和其他类香气组分相对含量降低,其中醇类增幅最大25.89%,醛类降幅最大,降低18.09%。在各香气组分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增加最多25.41%,其次σ-杜松烯、癸醛等,β-紫罗酮的相对含量降低最多,下降9.85%,二甲硫其次,下降5.42%。结论由原茶叶到浓缩液香气类型由青香带栗香变为栗香带青香花香,香气强度减弱,香气持久性增强。在加工过程中对浓缩液香气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工艺是提取和浓缩,各香气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是浓缩液与原茶叶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黄精叶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探明黄精叶绿茶和龙井绿茶的香气成分差异。方法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 MS)分析两种绿茶香气成分组成与相对含量。结果 两种绿茶共鉴定出332种成分,归属为醇、酮、饱和烷烃、烯烃、醛、酯、吡嗪、芳烃、酸、胺、醚、环氧烷、环烷烃、酚、呋喃、呋喃酮、酰胺、吡咯啉、酸酐、硫化物、卤代烃、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氮氧化物等26类化合物。黄精叶绿茶鉴定出225种挥发性成分,龙井绿茶鉴定出20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93种。醇类均为含量最高的种类,占黄精叶绿茶香气总含量的26.47%,占龙井绿茶香气总含量的30.94%。黄精叶绿茶的醛类含量仅次于醇类,占21.75%,而龙井绿茶的烯烃类含量仅次于醇类,占14.33%。结论 38种挥发性化合物在二者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戊醇、苯甲醇、苯甲醛在黄精叶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对其香气品质可能具有直接影响。与之不同的是,龙井绿...  相似文献   

11.
以富硒绿茶和脐橙果汁为主要原料,探究发酵型富硒茶酒的最佳加工工艺,拟开发一款兼具绿茶风味和果香味的营养保健型茶酒。在前人对糯米酒发酵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究酵母接种量、果汁添加量、茶水比和发酵时间最佳发酵条件。在此发酵条件下对酵母接种量、果汁添加量、茶水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探讨其对富硒茶酒品质风味的影响,并对成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通过正交优化确定工艺参数:茶水比例1∶50(g/mL),果汁添加量10%,酵母菌接种量0.4%,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 d,加糖量19%。经测定,该配方所制得的富硒茶酒的理化指标为酒精度9.6%±0.5%vol、总糖度≤3.0 g/L、总酸度4.5±0.5 g/L、茶多酚含量704.6 mg/kg,卫生指标符合发酵酒国家安全标准。该参数条件下生产的富硒茶酒色泽橙黄明亮,口感清冽甘甜,酒味与茶味协调,有明显果香,冷藏后饮用更佳。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绿茶为主要原料,葡萄为辅料,经榨汁、护色、酶处理、调整料水比、调整成分、发酵等工艺生产葡萄绿茶酒,研究发酵型葡萄绿茶酒的生产工艺条件。在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28 ℃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茶水比例为1∶50,葡萄汁与绿茶汁配比为1∶10;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葡萄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初始糖度为22%,初始pH值为4.5,发酵时间为8 d。最终得到的葡萄绿茶酒澄清透明,酒体丰满,酸甜适中,具有淡淡的葡萄香、清新的绿茶香和浓郁的酒香,感官评分为93分,酒精度达12%vol,通过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检测分析出33种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13.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同季节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别较大。单萜烯醇糖苷特别是香叶醇糖苷在春茶中的含量很高 ;秋茶中以芳香族醇、酯、脂肪族醇为苷元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 ,而单萜烯醇糖苷含量降低 ;夏茶中水杨酸甲酯、苯甲醇糖苷含量处于低水平 ,但苯乙醇糖苷含量较高。从春季到秋季 ,顺 3 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糖苷的含量逐渐提高 ,而芳樟醇和香叶醇糖苷的含量却逐步减少。茶鲜叶摊放 2h后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提高 ,并在绿茶加工的后续阶段逐步降低 ,特别是在干燥阶段。在成品绿茶中仍保留约 77%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这为绿茶香气品质的进一步改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柏塘紫芽茶加工成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红茶的品质,研究柏塘紫芽茶的适制性。方法 将柏塘紫芽茶鲜叶加工成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红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其理化指标,并进行感官审评。使用GC-MS对绿茶以及红茶加工过程中的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柏塘紫芽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柏塘紫芽红茶,其中蒸青绿茶稍高于炒青绿茶。但红茶的加工很好地降低了柏塘紫芽茶由于高花青素含量导致的苦涩味。感官审评中,柏塘紫芽蒸青绿茶最优,红茶次之。对香气物质的检测发现,柏塘紫芽绿茶的加工普遍提升了香叶醇、芳樟醇和橙花醇等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降低了影响口感和气味的酸类、醛类、酮类和烃类等物质的含量,对绿茶的香气和口感的形成十分重要。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具有浓郁花果香的醇类、酯类和醛类的香气物质基本随着加工的深入总含量逐渐升高,具有青臭气的酮类、烃类和酸类的挥发性物质总量逐渐降低。醇类、酯类和醛类的香气物质在红茶的干燥过程中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失。结论 柏塘紫芽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红茶均具有各自的鲜明特色,但蒸青绿茶和红茶的品质较佳,可根据不同喜好的消费群体进行推广和功能茶饮的研发,为柏塘紫芽茶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本地特产苦丁茶和大米为原料制备苦丁茶米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苦丁茶米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0∶0.8(g∶mL)、酒曲添加量0.6%、发酵时间98 h、发酵温度30℃。在此优化条件下,苦丁茶米酒酒精度为7.1%vol,茶多酚含量0.87 mg/mL,糖度为19.7°Bx,感官评分89.7分,酒质呈淡绿色,色泽透明,甜度适中,富含茶多酚,入口有米酒香味,后味伴随着苦丁茶的香气,口感协调,产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符合国标GB 2758—2012《发酵酒及其配制酒》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秋季黄金芽鲜叶为原料加工绿茶,比较滚筒、蒸汽和微波三种不同杀青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感官评估结合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三种杀青方式所制秋季黄金芽绿茶均品质优异,但不同杀青方式处理的茶叶色泽、香气、滋味存在较大差异。滚筒杀青处理的干茶色泽最绿,香气最优,栗香明显,氨基酸含量比蒸汽和微波杀青分别高11.01%和5.20%,茶多酚含量低3.54%和3.94%,滋味醇和鲜爽;蒸汽杀青处理后滋味得分最高,拥有最高的茶氨酸(7.69 mg/g)和最低的咖啡碱(27.91 mg/g),同时电子舌结果表明,其鲜味值、丰度均最大,苦味值最小;电子舌滋味属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黄金芽绿茶茶汤鲜味值与茶氨酸含量有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99;苦味值与苦味儿茶素含量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99;此外,不同杀青方式的黄金芽绿茶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不同,总抗氧化能力依次为微波杀青(0.83)>蒸汽杀青(0.80)>滚筒杀青(0.66)。综上所述,滚筒杀青滋味醇和,香气高长;蒸汽杀青滋味醇厚,色泽黄绿。虽有所侧重,但所制秋季黄金芽绿茶均体现了其良好的品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不同产区代表绿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贵州不同产区绿茶的品质差异及其主要香气组分,以贵州六大产茶区共12种代表性绿茶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香气组成成分,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含量比较、香气活性值(OAV)、主成分分析共同筛选确定贵州绿茶的品质差异和主要贡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DB-17MS色谱柱与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头较为适合提取鉴定贵州绿茶的挥发性成分。12种贵州绿茶品质成分的平均含量为氨基酸4.37%、茶多酚16.81%、酚氨比3.88、水浸出物47.77%、可溶性糖3.19%、咖啡碱3.52%、总黄酮1.74%,体现贵州绿茶"嫩、鲜、浓、醇"特点。12种贵州绿茶共鉴定出75种香气物质,其中以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居多。结合PCA、OAV和含量比较3种方式筛选出31种香气成分是贵州绿茶显花香、果香、清香和栗香味的主要成因。黔南和黔中绿茶呈浓郁花果香的主要贡献成分有苄醇、茉莉酮、苯乙醇;金合欢烯等为黔北绿茶增添清甜香气特征;3-蒈烯使黔东南绿茶带松木香特征;2-哌啶酮、D-毕澄茄烯、水杨酸甲酯等使黔西南和黔西绿茶呈现香樟味、冬青油味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夏季茶树老叶为原料,利用乙醇水溶液提取茶皂素,考察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粗提物中茶皂素含量及茶叶中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液料比10︰1(mL/g)、乙醇体积分数70%、浸提温度60℃和浸提时间1.5 h时为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茶皂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液料比20︰1(mL/g)、乙醇体积分数60%、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2 h。试验结果为夏秋茶资源中茶皂素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以广东客家小叶群体种-仙湖茶为原料,按摊青、杀青、揉捻、炒青、辉干等工艺制作炒青绿茶,对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内含物成分及香气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加工的进程,茶叶在制品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以“炒青”工序最为显著,含水率降至4.74%,降幅达91.63%;在“炒青”工序,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变化最大: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5.71%,水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小值35.85%,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小值2.71%。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咖啡碱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及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茶多酚一致。香气组分以醇类物质为主,其中香叶醇、芳樟醇、二十八烷醇及叶绿醇等化合物在炒青绿茶不同阶段加工过程中占比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该研究揭示了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过程,可为优化客家炒青绿茶加工工艺与品质良好风味的形成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夏季绿茶滋味苦涩,品质远不及春茶,为提高夏季绿茶滋味品质、拓宽资源利用,文章以夏季绿茶为原料,筛选最佳发酵菌种,研制夏季绿茶发酵产品.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优化试验,探究夏季绿茶发酵产品最佳工艺参数,并检测分析夏季绿茶发酵产品的主要生化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结果 表明,乳酸菌对夏季绿茶浸提液发酵作用效果较佳,优于双歧杆菌和酵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