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指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ASD封堵术26例,PDA封堵术10例。术结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ASD患者共27个缺损,22例ASD球囊最大伸展直径12-32mm,4例AS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直径>34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3-38mm。24例25个缺损应用24只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成功,成功率92.3%,10例PDA封堵术均获得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呈漏斗型8型,管型2例,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3.5-8.0mm。随访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1例PDA在术后4h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次日消失,病人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对1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均经导管由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中即刻造影或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封堵完全,术后1d、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23例均封堵成功,24h复查心脏彩超提示21例封堵完全,2例PDA残余分流,1周和1个月后复查分流均消失。1例PDA合并Ps者,鉴于跨肺动脉瓣膜的压力阶差aP29mmHg,仅封堵PDA;1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多发室间隔缺损,术中造影证实为上下位排列的2处、直径为2mm和5mm、较为接近的分流口,选择腰部直径为6mm的偏心型Amplatzer VSD封堵器封堵其中大的分流口,造影显示完全封堵其中大的分流口,同时部分性阻断小的分流口,超声和造影显示另一分流口直径在1~2mm以内,达到预期的效果。认为只需病例选择得当,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适用于小儿的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关良  李新明  李斌  王青  黄雪汝  赵军 《海南医学》2002,13(12):187-187
目的 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及成人PDA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自 1998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2月 ,应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AmplatzerDeviceAD)治疗PDA 3 6例 ,男 15例 ,女 2 1例 ,年龄 2 .5 -3 3 (6.78土 4.6)岁 ,所有患者均经体检 ,X线胸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证实为PDA ,其中 1例3 3岁合并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女性患者同时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基础麻醉后穿刺右侧股动、静脉 ,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和直径。然后选用直径大于PDA最窄处 2 -4mm的AD ,经 6-7F的输送鞘管送至PDA处完成封堵 ,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若AD的位置、形状满意 ,无或仅有少量残余分流时 ,释放AD。重复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 ,术后 1天、1月和 6月进行TTE及胸部X线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 ,有无再通及AD的位置。结果  3 6例病人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漏斗型 2 5例 ,管型 11例 ,PDA最窄处直径 2 -10 (4 .86士 1.97)mm ,肺动脉压力测定正常 8例 ,轻度肺高压 15例 ,中度肺高压 12例 ,重度肺高压 1例 ,10分钟后造影显示仅 5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小时TTE检查显示残余分流完全消失 ,全组 3 6例病人均封堵成功 ,术中、术后无任  相似文献   

4.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经静脉使用 6 F输送鞘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术后 2 4 h和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DA平均最小直径为 4 .4± 1.6 mm( 3~8m m) ,6例封堵均获成功。造影示无残余分流 5例 ,微量残余分流 1例 ,2 4 h超声心动图检查残余分流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疗效可靠 ,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小丽  徐伟 《重庆医学》2005,34(12):1870-187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方法8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6~51岁,平均年龄(16±6.9)岁,封堵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PDA最小内径,并与X线造影测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脱落。结果8例患者均封堵成功,超声监测PDA共8例均为管型,超声心动图测得PDA内径为(6.50±2.29)mm,近主动脉弓处,X线造影PDA,最窄处内径为(6.88±2.0)mm,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CDFI示大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患者术后左心腔,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减小,肺动脉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PDA的大小判断,在术中监测安置以及术后残余分流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末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64岁)中ASD 19例、PDA 31例,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先后释放左、右侧盘,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①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23±6(13~31)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17~40mm,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31例PDA患者中3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1例PDA内径达12 mm者用直径17 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晦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朱润硕  程自平  徐岩  许邦龙 《海南医学》2002,13(11):103-104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评价其即刻及短期疗效。方法  5例患者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6-2 7(18.40± 7.2 3 )岁 ,经临床、X线、超声心动图初诊为PDA ,并经术中造影证实 ,测量PDA最窄处内径 ,选择适当型号的输送鞘及封堵器 ,封堵缺损处。术后即刻杂音听诊及 2 4小时后超声心动图复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造影测量PDA最窄直径为 4-7(5 .2 0± 1.16)mm ,选择封堵器直径为 8-18(12 .80± 3 .2 5 )mm。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4例杂音当场完全消失 ,术后 2 4小时及 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亦未见分流 ;1例存留不足 2级的收缩期杂音 ,术后超声心动图见微量残存分流 ,1月后复查残存分流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创伤小 ,可避免开胸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5~8.3 mm,平均(5.0±2.4)mm;选用4~10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本组5例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示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3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X线检查均显示肺血减少.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x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产改良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经股静脉递送封堵器 ,术后选择性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B超评价其结果。结果 :12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3.0~ 8.0mm ,8例PDA封堵后即刻杂音消失 ,主动脉弓降部部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 ,3例 2d后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示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1例因导管较粗 ,压差较大 ,封堵后仍有少量渗透性残余分流 ,但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心脏较前明显减小。 3月后复查超声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应用国产A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刘燕  李云安  杨燕淑 《吉林医学》2010,31(36):6780-678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PDA封堵术的患者44例,应用TTE观察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相通的动脉导管位置、直径及长度,测量PDA最窄处直径;心血管造影选用猪尾管,行左侧位造影,测其最窄处径线,并对两种方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术后24h、1周、1个月、6个月行TTE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PDA封堵成功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杂音消失,10min后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40例完全堵闭(91%),4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但无溶血,且1周后TTE示残余分流消失,术后1个月、6个月行TTE检查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论:TTE可作为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PDA封堵器的型号选择需结合心血管造影与TTE测量综合分析,术后有无残余分流及随访依靠TTE,TTE与心血管造影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PDA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分别运用弹簧圈(Coil)和Amplatzer封堵器(ADO)堵闭小型和中一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12名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植入Coil和ADO的患儿分别为19例和93例。AIX)组患儿PDA最窄处直径为1.7~11.0mm,(平均3.53mm),显著高于Coil组患儿1.0~3.3mm(平均1.76mm),P〈0.001。全部患儿均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00%)。1年随访期中,残余分流率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为Coil组31.6%(即刻)、26.3%(24h)、5.3%(1~3月)、5.3%(9~12月)和ADO组21.5%、6.5%、2.2%和1.2%。近期并发症2例,溶血1例,心律失常1例。远期随访中无溶血、PDA再通和左肺动脉或降主动脉狭窄;无患儿因残余分流需要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堵闭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PDA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R啨sum啨   Objectif Explorerl efficacit啨delafermeturetranscath啨t啨riennedelapersistanceducanalart啨riel (PCA )aveclaspire (coil)d啨tachableetaveclebloqueurAmplatzer (Amplatzerductoccluder,ADO) ,discuterlesfacteursimpliqu啨s . M啨thodes Lafermeturetranscath啨t啨rien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应用。方法堵闭术前超声观察PDA形态,测量其最小内径、肺动脉内径、左心腔、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术后超声检测堵闭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是否梗阻狭窄及肺动脉、左心腔等大小。结果与主动脉弓部左侧位造影比较,术前超声检测PDA形态、最小内径测量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中13例堵闭成功,术后即刻超声检查,10例无分流,3例少量分流。堵闭器位置均正常,降主动脉、肺动脉未见梗阻变窄,左心及肺动脉均较术前缩小。结论超声心动图在PDA堵闭术前病例选择、判断PDA大小形态、选择合适型号的堵闭器及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INTROUUCTIONSincethefirstdescriptionoftheinterventionalo cllusionofthe patentductusarteriousus(PDA )in1967[1] ,variousdeviceshavebeendevelopedandtest edbunoneofthemisfullysatifactory .TheAm palatzeroccluderisanewdevicewitheasyplacement.Itisreportedtohavehigh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PDA封堵术22例,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术后3天、3个月分别行TTE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22例均获成功,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15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18例(81.8%)动脉导管完全封闭,4例有微量或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3天TTE检查示9例有由左向右的少量分流(一年后完全消失),3个月后TTE随访检查仅发现1例存在微量分流,所有病例左心室直径均缩小,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动脉导管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等;除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适应证广,是一种治疗PDA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PDA患者应用国产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PDA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先行PDA封堵治疗,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即刻X线造影观察疗效,24h、1个月、3个月、1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至3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法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智  张庆  饶莉  梁玉佳  张立 《四川医学》2002,23(3):223-226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在继发也型房间隔缺损(O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38例OSD与30例PDA患者,术后24小时,1,3,6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无并发症。结果:37例(97.4%)OSD患者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其中34例(91.9%),显示即刻封堵完全,3例(8.1%)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28岁男性术后第4天发生无Q波心肌梗死。随访中,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再通,右心房、室有不同程度缩小,2例残余分流消失;PDA最窄处直径为2.5-12(平均5.3)mm。29例用PDA封堵器,1例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粗大PDA采用Amplatzer房封堵器治疗。19例(63.3%)显示即刻封堵完全,所有病例术后24小时(1例48小时)的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1例发生机械性溶血。随访期中,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OSD和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成功率高。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 ±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 ±2.5)mm,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 ±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