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Fibro Touch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8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患者446例,其中,测试组288例,验证组158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理标准诊断肝纤维化程度(S0~S4期);同时,术前接受Fibro Touch瞬时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Fibro Touch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根据病理标准诊断,测试组患者中,肝纤维化程度S0期35例,S1期47例,S2期83例,S3期37例,S4期86例;验证组患者中,S0期27例,S1期18例,S2期45例,S3期16例,S4期53例。根据Fibro Touch瞬时弹性成像诊断,测试组中,无或轻度肝纤维化(S0/S1期)、明显肝纤维化(S2/S3/S4期)、严重肝纤维化(S3/S4期)及肝硬化(S4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5%可信区间0.85~0.93),0.86(95%可信区间0.82~0.90),0.84(95%可信区间0.80~0.88)及0.85(95%可信区间0.81~0.89);验证组中,则分别为0.94(95%可信区间0.90~0.97),0.91(95%可信区间0.86~0.95),0.87(95%可信区间0.81~0.92)及0.86(95%可信区间0.79~0.91)。测试组诊断≥S1期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4(95%可信区间83.5~91.9)与77.14(95%可信区间59.9~89.6),验证组分别为84.96(95%可信区间77.7~90.6)与81.48(95%可信区间61.9~93.7);测试组诊断≥S2期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2.04(95%可信区间76.1~87.0)与69.51(95%可信区间58.4~79.2),验证组分别为78.07(95%可信区间69.4~85.3)与86.96(95%可信区间73.7~95.1);测试组诊断≥S3期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2.11(95%可信区间74.2~88.4)与66.06(95%可信区间58.3~73.2),验证组分别为79.71(95%可信区间68.3~88.4)与79.12(95%可信区间69.3~86.9);测试组诊断=S4期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6.74(95%可信区间66.4~85.2)与72.28(95%可信区间65.6~78.3),验证组分别为71.70(95%可信区间57.7~83.2)与81.31(95%可信区间72.6~88.2)。结论 Fibro Touch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术前评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根据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其中危重组患者为26例,非危重组患者为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CT肺动脉造影的各项主要观察指标[肺动脉栓塞指数、右心室同左心室之间的最大层面短轴比(RV∶LV)、肺主动脉的横径以及受累的中央肺主动脉数目]值的差异,并计算分析肺动脉阻塞指数与心血管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危重组的患者的肺动脉栓塞指数、右心室同左心室之间的最大层面短轴比(RV∶LV)、肺主动脉的横径以及受累的中央肺主动脉数目都要显著大于非危重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通过计算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肺动脉阻塞指数与心血管测量值的关系发现两者直接为正相关.结论 CT能准确的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且肺动脉的栓塞程度与肺动脉阻塞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栓塞血气及CTPA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基础疾病、实验室及CTPA检查资料,探讨低氧分压及栓子栓塞肺动脉分支差异的机制。方法:分析APE患者基础疾病、血气及CTPA检查资料,观察肺叶及肺段各动脉分支栓子部位、数量。1 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x~2检验对各分支动脉栓塞率比较;对照组与APE组比较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PE组各项血气分析PaO_2、PaCO_2及SaO_2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本组APE患者,栓子共累及240处肺动脉,右肺动脉153条(栓塞率24.0%),左肺动脉87条(栓塞率17.8%)。右肺上叶动脉累及31条(栓塞率15.8%),右肺中叶动脉累及27条(栓塞率8.4%),右肺下叶动脉累及95条(栓塞率32.3%);左肺上叶动脉累及肺动脉23条(栓塞率15.6%),左肺下叶动脉累及64条(栓塞率18.6%)。结论:临床疑诊APE患者,要重视实验室及CTPA检查,并合理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4.
Amplatz血栓消融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Amplatz血栓消融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病程 1~ 14d(平均 6 2 5d)的 3 1例髂股静脉血栓、7例肺动脉栓塞、8例髂股动脉血栓用Amplatz血栓消融器 (ATD)进行治疗。评估ATD的即刻疗效 ,分为优、良、中、差 4级。结果  46例ATD消融术的即刻疗效 :优 :2 8 3 % ;良 :52 2 % ;中 :13 0 % ;差 :6 5%。优良率为 80 5% ;总有效率 (优 +良 +中 )为 93 5%。完成ATD操作后 ,3 1例髂股静脉血栓中 2 2例 (71 0 % )下肢肿痛减轻 ;7例肺动脉栓塞的缺氧症状均明显改善 ;8例髂股动脉血栓下肢疼痛明显减轻 ,踝臂指数从 0 58± 0 2 4上升至 0 89± 0 14。46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ATD对髂股动脉及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和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评价急性肺栓塞患者栓塞程度及其与右心功能的相关性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4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CTPA检查,根据死亡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8例)和非高危组(25例).在CTPA图像上分析2组CT阻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 高危组CT阻塞指数(中位数23.87%)高于非高危组 (中位数9.72%).2组间右心功能参数8项有统计学差异,3项无统计学差异.肺动脉CT阻塞指数与右心功能计量指标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差异.CT阻塞指数、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MSA)、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MSA)、RVMSA/LVMSA(RVLV)、主肺动脉直径及奇静脉直径Az值均>0.5.结论 CTPA能够较准确地评价急性肺栓塞程度及其与右心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指数(pulmonary satery obstruction Index,PE指数)在指导临床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证实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05例,分别以PE指数30%~60%、>60%分成中、重度两组,再依据是否有溶栓禁忌症,将患者分成溶栓组和抗凝组,对每位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PE指数对临床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指导作用。结果中度组(PE指数30%~60%)溶栓组和抗凝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重度组(PE指数>60%)溶栓组比抗凝组有效率明显提高而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PE指数可以作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64排CT评估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定量评估肺动脉栓塞(PE)严重程度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临床的严重性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将95例怀疑PE的患者分为3组:严重肺动脉栓塞(SPE)组、非严重肺动脉栓塞(NSPE)组、无肺动脉栓塞(WPE)组.分别阅读各组的CTPA图像,采用CT动脉阻塞指数定量分析栓塞肺动脉的范围及程度,测量舒张期左、右心室短轴最大径及中央肺动脉直径,并观察室间隔形态.结果:与肺动脉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血管阻塞指数(SPE组:74.7;NSPE组:23.0;WPE组:0)、左室短轴最大径(SPE组:31.2mm;NSPE组:35.3mm;WPE组:36.6mm)、右室/左室短轴比(SPE组:1.24;NSPE组:1.04;WPE组:0.93)、中央肺动脉直径(SPE组:31.8mm;NSPE组:28.1mm;WPE组:25.9mm)和1、2级室间隔(SPE组:53.3%,13.3%;NSPE组:16.3%,0%).结论:64排螺旋CT不仅能正确诊断可疑的PE,而且能定量评估PE的严重程度,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吸入纯氧对快速进入高原猪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吸入纯氧对高原急性缺氧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快速进入高原猪吸入纯氧 3 0min,设时相点 ,在各时相点观察急性缺氧动物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吸入纯氧后高原急性缺氧动物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压楔压 (AWP)及肺血管阻力 (PVR) ,均较吸纯氧前显著下降 (P值均 <0 .0 0 5) ,体动脉SaO2 、PaO2 及PaCO2 显著升高 (P <0 .0 0 1 ) ;结论 :吸入纯氧可明显降低高原急性缺氧动物肺动脉压 ,提高SaO2 、PaO2 及PaCO2 。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MSCT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心包前上隐窝的扩张情况,探讨其与肺动脉栓塞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肺栓塞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胸部CT图像,分别测定各组病例心包前上隐窝的前后径,计算各组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均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动脉栓塞组的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肺动脉栓塞组的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为(12.65±4.10)mm,正常对照组为(6.55±3.81)mm,统计学显示两者均值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动脉栓塞患者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明显增大,两者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的增大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K、CK-MB与CK-MB/CK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界值。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612例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46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OLYMPUSAU5421生化分析仪,和日本第一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CK检测试剂对心肌酶(CK)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进行检测。采用回归分析研究CK、CK-MB以及CK-MB/CK的比值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并使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K、CK-MB两个指标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结果回归分析CK的预计值是0.0276,标准误为0.00189,卡方值为213.3050,P〈0.0001,标化预计值为21.0765;CK-MB的预计值是-4.6792,标准误为0.3298,卡方值为201.3519,P〈0.0001,标化预计值为-227.5;CK-MB/CK的预计值是0.0484,标准误为0.3282,卡方值为0.0217,P值0.8828,标化预计值为0.00534。ROC分析CK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95%可信区间0.786~0.834,Z值为22.595,P值为0.0001,界值为148,敏感性为86.58,敏感性的95%的可信区间为83.1~89.6,特异性为64.38,特异性的95%的可信区间为60.4~68.2,阳性似然比为2.43,阳性似然比的95%的可信区间为2.3~2.6,阴性似然比为0.21,阴性似然比的95%的可信区间为0.2~0.3;CK-MBAUC为0.840,95%可信区间为0.816~0.861,Z值为26.578,P值为0.0001,界值为29.8;敏感性为76.89,敏感性的95%的可信区间为72.8~80.7,特异性为74.18,特异性的95%的可信区间为70.5~77.6,阳性似然比为2.98,阳性似然比的95%的可信区间为2.8~3.2,阴性似然比为0.31,阴性似然比的95%的可信区间为0.3~0.4;CK-MB/CK比值AUC为0.533,95%可信区间0.503~0.563,Z值为1.857,P值为0.0633。ROC分析结果两两相比为CK-MB诊断效能优于CK,有显著性差异。而CK-MB/CK比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CK〉148,和(或)CK-MB〉29.8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而CK-MB/CK的比值缺乏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为肺栓塞疾病(PE)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肺栓塞住院患者和非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均值为(3.01±2.81)μg/ml,非肺栓塞患者为(1.11±0.90)μg/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对于临床低概率肺栓塞疾病的排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钠肽在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高海拔地区78例诊断为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了临床回顾性研究。按照临床转归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即临床疗效有效组;预后不良组,即临床疗效无效组。比较两组间脑钠肽水平及发生右心功能不全及Ⅰ型呼吸衰竭的比例等相关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脑钠肽水平在预后不良组:右心功能障碍及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明显升高,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中发生右心功能不全和Ⅰ型呼吸衰竭的例数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钠肽能很好评估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疾病严重性,同时也能很好地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转归,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19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8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56支。偏心型41支,闭塞型38支,中央型8支,附壁环形型4支。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冰  陆建平  许兵  刘崎  王莉  邵成伟   《放射学实践》2014,(4):400-403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可变螺距法(vHP)在急性胸痛患者全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30例不明原因的急性胸痛患者为实验组,行320排容积CTvHP法扫描:主动脉弓上缘至心底水平采用小螺距心电门控,心底至髂动脉水平采用大螺距不加心电门控。以30例非心电门控大螺距全主动脉320排容积CT扫描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使用量。结果:实验组图像对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的可诊断率(10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30%,9/30);所有对照组图像对冠状动脉均无法评价,实验组冠状动脉图像的可诊断率达98%;两组图像对肺动脉的可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每例患者的辐射剂量[(1131.73±58.08)mGy·cm]稍高于对照组[(1102.67±70.29)mGy·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每例患者的对比剂用量[(96.07±5.62)mL]略高于对照组[(76.00±5.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HP扫描法可以在不明显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一次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的扫描,并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对于进行胸痛患者尽早明确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小鼠空间记忆功能、脑组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42只成年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即常压常氧对照组、低压低氧对照组和低压低氧实验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的逃跑潜伏时间和平均速度评估小鼠空间记忆功能,并检测海马组织中的NO和ET-1含量。结果:与常压常氧组比较,低压低氧对照组和低压低氧实验组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平均速度显著变慢,低压低氧对照组脑组织NO和ET-1含量均显著增加,低压低氧实验组脑组织ET-1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0.01);与低压低氧对照组比较,低压低氧实验组的潜伏期显著缩短,平均速度显著增快,脑组织ET-1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①低压低氧可致小鼠空间记忆功能受损,这可能与低压低氧所致的小鼠脑组织NO和ET-1异常有关;②丁苯酞预处理可以减轻低压低氧对小鼠记忆功能的损害,可能与丁苯酞减轻低压低氧所致的小鼠脑组织ET-1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变化及其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70例.将其分为A组(AECOPDI级)38例和B组(AECOPDⅡ/Ⅲ级)3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比急性加重期患者、稳定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A组和B组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CRP两个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痰培养结果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CRP水平的关系。结果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以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急性加重期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以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均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CRP水平(P〈0.05);B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区分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4%、91%,AUC值=0.92,优于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69%、69%,AUC值=0.79);有脓性痰或者痰培养结果阳性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为(79.36±15.72)mg/L,CRP水平为(24.97±6.52)mg/L,均显著高于没有脓性痰且痰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均P〈0.05)。结论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以指导临床更有针对性地应用和停用抗生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临床疑诊病例,经多层螺旋CT或心脏彩超诊断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后,立即接受经皮肺动脉内导管碎栓及溶栓治疗。观察肺循环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8例同时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后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2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平均肺动脉压(36±5)mmHg、动脉血氧分压(32±6)mmHg,溶栓治疗后分别为(20±3)mmHg、(66±4)mmHg,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PA在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pulmonaryembolism,APE)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8例临床拟诊APE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cTPA检查,以肺动脉收缩压~30mmHg为PAH诊断标准,分成PAH组46例,其余肺动脉压〈30mmHg者6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CTPA轴位图像上进行相关测量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主肺动脉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值与肺动脉高压程度呈正相关,以主肺动脉直径≥2.9cm诊断PAH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5.65%和88.71%)。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1、主肺动脉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值〉1.1诊断PAH敏感度分别为53.33%和91.48%,特异度分别为92.41%和65.57%,三者联合诊断PA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85%、96.85%。结论CTPA能够对PAH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对评价APE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