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协同水解淀粉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协同不解淀粉的动力学模型α-淀粉酶一方面能增加葡萄糖淀粉的底物浓度,加大葡萄糖的生产速度,另一方面又会减少葡萄糖淀粉酶底物的大小,降低葡萄糖的生成速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葡萄糖淀粉酶(即糖化酶)与α-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时的最佳比例为1.8AGU/KNU,干磨玉米淀粉比光滑玉米淀粉和湿磨玉米淀粉水解速度快8~21倍,葡萄糖得率高约4倍.结果表明干磨玉米淀粉协同水解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3.
胡飞 《食品科技》2007,32(2):61-64
采用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或盐酸控制水解玉米淀粉,探讨了微孔淀粉在不同水解条件下的形貌和微孔化效果。结果表明,酶法或酸法处理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微孔淀粉,其中,酶处理微孔淀粉效率高于酸处理微孔淀粉。酶处理淀粉中,淀粉水解率与产品的微孔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水解率的提高,微孔化程度也增大,在致孔率、孔的分布和孔径等方面的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酶法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葡萄糖淀粉酶与α-淀粉酶复配使用能提高酶法水解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及微孔淀粉吸附性能,其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50℃,pH值4.5,反应时间16 h,葡萄糖淀粉酶用量为1.0%(占淀粉的质量分数),α-淀粉酶用量为0.5%(占淀粉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5.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葡萄糖淀粉酶、α-淀粉酶及普鲁兰酶水解玉米淀粉制备玉米微孔淀粉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葡萄糖淀粉酶水解作用最强,α-淀粉酶和普鲁蓝酶的水解作用最弱,但若选择葡萄糖淀粉酶与α-淀粉酶复配使用能提高其水解率。水解率与其吸附量和吸油率不成正相关关系,淀粉水解率控制在50%为宜。  相似文献   

6.
玉米多孔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α-淀粉酶与葡萄糖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多孔淀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表面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并向内部延伸,比表面积增大,说明多孔淀粉可以作为良好的吸附载体。研究探讨了玉米多孔淀粉作为载体吸附茶多酚的性能,确定了多孔淀粉吸附茶多酚的最佳条件为茶多酚初始浓度4mg/mL、温度20℃、吸附时间60min、pH值为7,在此条件下,多孔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达到饱和,最大吸附量达到68.65mg/g,比原淀粉提高了2.1倍。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1811年,德国化学家Kirchoff发现用酸水解淀粉可制成糖浆,但由于技术等原因,在以后的一百五十年中发展缓慢。约于1940年美国采用酸-酶合并水解淀粉生产糖浆。1960年日本利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水解淀粉,生产结晶葡萄糖。1966年日本Takasaki用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胞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真菌淀粉酶制备啤酒用麦芽糖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耐高温α-淀粉酶、真菌淀粉酶进行液化、糖化。控制淀粉乳浓度30%,液化DE值20,糖化pH5.5,糖化温度60℃,真菌淀粉酶用量0.4FAU/g淀粉,糖化40h得到的糖浆中葡萄糖含量<10%、麦芽糖含量在60%左右,符合啤酒用糖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籼米淀粉为原料,用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制备葡萄糖。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籼米淀粉液化过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化时间70 min,液化温度95℃,籼米淀粉乳浓度25%,耐高温α–淀粉酶的添加量为25 U/g淀粉,所得淀粉液化液葡萄糖值(DE)为19.01%±0.16%。  相似文献   

10.
金其荣  冷云伟 《食品科学》1991,12(10):12-17
<正>麦芽低聚糖(Maltooligosaccharide,简称MOS)是由淀粉得到的,由2-10个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糖.淀粉通常是由直链状的直链淀粉  相似文献   

11.
以籼米淀粉为原料,用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制备葡萄糖。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籼米淀粉液化过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化时间70 min,液化温度95℃,籼米淀粉乳浓度25%,耐高温α–淀粉酶的添加量为25 U/g淀粉,所得淀粉液化液葡萄糖值(DE)为19.01%±0.16%。  相似文献   

12.
耐高温α-淀粉酶在玉米淀粉制备结晶葡萄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立足国内丰富的玉米淀粉资源,以提高葡萄糖转化率、改善糖液的过滤性、缩短生产周期为目标,采用双酶法加工技术,以新型耐高温α-淀粉酶为液化酶,研究了影响玉米淀粉液化的因素,同时优化了玉米淀粉液化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预糊化淀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1、前言预糊化淀粉的原文是“Pregelatinized starch”,直译是“预凝胶淀粉”,但由于淀粉呈凝胶状态前必经糊化,因而译为“预糊化淀粉”。天然原淀粉通常为β淀粉,为区别起见,又称预糊化淀粉为α淀粉,同时将预糊化淀粉的凝胶过程称为α化。原淀粉具有微结晶(胶束)结构,冷水中不溶解膨胀,对淀粉酶不敏感,这种状态的淀粉称为β淀粉。将β淀粉在一定量的水存在下加热,使之糊化,规律排列的胶束结构被破坏,分子间氢键断开,水分子进入其间。这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失去双折射现象,结晶构造消失,并且易接受酶的作用,这种结构称  相似文献   

14.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将其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RH75%)中,并测定玉米籽粒淀粉酶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高湿(35℃,RH75%)条件下淀粉酶与可溶性糖代谢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在贮藏初期仍继续上升,而后不再发生显著变化;除蔗糖含量降低外,总淀粉和直链淀粉以及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均无显著变化。高温高湿贮藏条件下,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玉米总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葡萄糖和果糖变化一致,均先上升后下降;而麦芽糖和蔗糖含量均为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15.
<正> 淀粉是由许多D—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及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生物高分子物体,连接葡萄糖残基的糖苷键以及分子间的氢键在受到加热等物理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断裂,而葡萄糖残基上具有的三个游离羟基可以和多种化学试剂反应。也就是说,淀粉在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均会发生质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淀粉衍生物,这些淀粉衍生物的性质与原淀粉的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就称这些衍生物为变性淀粉。目前用于淀粉变性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以及酶修饰法。淀粉变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淀粉的性质如糊化温度、热粘度、冷粘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淀粉回生率为考察指标,研究酵母菌发酵对马铃薯淀粉回生率的影响。通过对比发酵前后马铃薯回生淀粉的可见和红外吸收曲线,分析了酵母菌发酵提高马铃薯淀粉回生率的机理。结果表明,纤细酵母菌发酵马铃薯淀粉可使马铃薯淀粉回生率由12%提高到39.4%,提高了2.28倍。发酵后马铃薯回生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最大可见吸收波长为587.8 nm,大于发酵前的569.6 nm。酵母菌发酵马铃薯淀粉提高其回生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发酵过程产生的酶使马铃薯支链淀粉脱支生成直链淀粉,增加了参与回生直链淀粉的量;二是发酵过程使马铃薯淀粉中醛基部分转变为伯醇基,进而生成糖苷键,增加直链淀粉链长,有利于淀粉回生过程晶体长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酶用量、淀粉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4个因素对水解产物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异淀粉酶法制备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工艺。结果表明:在异淀粉酶用量130 U/L、pH值4.8、反应温度47℃、反应时间210 min条件下,水解产物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为76.32%,与理论预测值之间误差仅为0.78%,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高直链银杏淀粉制备工艺参数准确可靠。淀粉和碘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水解产物中生成了大量的直链淀粉,证实异淀粉酶对银杏淀粉具有较强的脱支作用,是制备高直链银杏淀粉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双酶法水解米糠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米糠淀粉获得葡萄糖作为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的碳源,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联合水解米糠中的淀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米糠中的淀粉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米糠中淀粉的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16 u/g,温度60℃,CaCl2添加量0.2%,DE值为24.31%;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00 u/g,温度60℃,pH 4.0,糖化时间6h,最大DE值为98.96%.该工艺使米糠中淀粉的提取率达到了89%,并基本都水解为了还原糖,可作为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的优质碳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基于食品成分之间相互作用调节食品质地与功能特性的研究成为食品学科的研究热点。多酚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在食品中广泛发生,二者的相互作用对调控加工食品的风味和质地、提高多酚的生物利用度、抑制淀粉的老化以及降低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等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多酚与淀粉的复合作用、多酚对淀粉消化酶活性的抑制以及多酚对肠道葡萄糖吸收转运的抑制作用,为利用食物成分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开发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症的新型食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降黏和液化后的小麦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将原料中的小麦淀粉制备为葡萄糖浆,并优化其糖化工艺以提高葡萄糖的回收率。探究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普鲁兰酶添加量、糖化时间、糖化温度和糖化pH各单因素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DE值)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300 U/g、普鲁兰酶添加量0.17 U/g、糖化温度62 ℃、糖化pH3.9,糖化时间36 h,得到的DE值为69.45%。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出淀粉转化率为78. 70%,葡萄糖总回收率为23.82%。说明从小麦加工废液中制取葡萄糖浆是切实可行的,对实际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