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小组模式训练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FMA-UE、UEFT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MBI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提高训练疗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模拟训练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模拟训练组辅以情景模拟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情景模拟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8.4±4.2)分]、ARAT评分[(18.4±3.3)分]及MBI评分[(62.1±8.1)分]亦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和模拟训练组水平(P<0.05),而运动想象组与模拟训练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进行6周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60 min,每周训练6次。4周后治疗组改用CIMT治疗2周,对照组治疗保持不变。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6周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比较。 结果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上肢、腕和手FMA、UEFT、STEF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随访期间的UEFT、STEF和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功能改善更显著,且疗效持续至随访期。 结论CIMT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HF-rTMS组、电针组及联合组, 每组25例患者。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及良肢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干预, 在此基础上HF-rTMS组针对病灶侧脑半球M1区辅以10 Hz rTMS刺激, 电针组则针对偏瘫侧肢体辅以电针治疗, 联合组则辅以HF-r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Constant-Murley量表(CM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HF-rTMS组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与电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0.8)分]、SPADI评分[(57.5±16.2)分]、CMS评分[(47.4±9.8)分]及MBI评分[(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周的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mCIMT组(14例)及常规治疗组(15例),2组均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作业治疗科进行;gmCIMT组每天使用限制手板限制健侧5h,患肢训练3h(gm CIMT治疗1h和病房管理ADL活动2h);常规治疗组在不限制健侧的前提下患肢每天进行3h的训练(团体作业治疗1h和自我管理活动2h)。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otor activity log,MAL)评定患手使用频率(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FMA-UE、ARAT、FTHUE-HK、MAL-AOU、MAL-QOM、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gmCIMT组患者除MBI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得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gmCIMT和常规团体作业治疗都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gmCIMT可以更加有效改善偏瘫上肢的运动控制及日常使用频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运动想象组(A组)、镜像疗法组(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B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C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3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8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B组患者的FMA、UEFT、MBI评分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C组患者的FMA[(30.03±4.06)分和(42.67±3.54)分]、UEFT[(58.03±3.76)分和(65.17±2.78)分]、MBI评分[(59.57±3.34)分和(66.93±3.35)分]均优于A组和B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优于运动想象疗法,但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病房监督指导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评测部分(FMA-UE)、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及运动活动记录表(MAL)中的患肢使用数量(MAL-AOU)和患肢活动质量(MAL-QOM)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UE、STEF、MAL-AOU和MAL-Q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上肢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垂直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评分[(1.16±0.32)分和(1.62±0.36)分]、FMA评分[(28.26±4.33)分和(21.24±5.31)分]、MBI评分[(72.8±24.6)分和(55.3±18.7)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垂直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4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运动想象组(MI)和优化运动技能组(OMP),每组各15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30min/次,2次/d,5d/周,共4周。MI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in/次,1次/d,5d/周;OMP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优化运动技能训练,20min/次,1次/d,5d/周;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20min/次和优化运动技能训练20min/次,均1次/d,5d/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简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三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②治疗4周后联合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优于MI组和OMP组(P0.05);而MI组和OMP组之间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动想象和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想像”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想像”疗法干预。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同时对2组患者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其上肢、腕和手UEFT及STEF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UEFT和STEF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并分析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与上肢运动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脑机组及对照组, 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脑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运动想象训练的脑机接口治疗, 对照组则辅以腕指被动屈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对2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 并对患者上肢功能评分与MEP、CMC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脑机组、对照组患者FMA-UE、FIM、ARAT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41.22±13.09)分和(32.23±15.49)分]、FIM评分[分别为(82.96±13.58)分和(73.32±18.56)分]、ARAT评分[分别为32.00(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小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小组康复组患者则辅以小组模式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实验(UEF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测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小组康复组UEFT评分[(75.7±11.0)分]、MBI评分[(81.2±11.8)分]、SAS评分[(33.0±6.6)分]及SDS评分[(40.4±7.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亦具有显著疗效,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健侧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改良组(n=30)和联合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改良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评估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并同时检测患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改良组和联合组的FMA-UE评分由(25.97±5.83)分、(25.47±6.96)分和(26.10±5.29)分提高至(32.77±7.68)分、(38.07±8.16)分和(42.17±7.89)分(P0.001);CMCT由(11.78±0.44)ms、(11.62±0.45)ms和(11.78±0.40)ms缩短至(10.91±0.44)ms、(10.58±0.60)ms和(10.19±0.67)ms(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协同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半球间平衡重建,有助于患侧皮质脊髓束功能修复,进而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7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配合头针治疗,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效果评定,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病人FMA、UEFT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伪rTMS组、rTMS组及联合组, 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常规康复及综合护理干预, 在此基础上伪rTMS组辅以rTMS假刺激, rTMS组辅以低频(1 Hz)rTMS治疗, 联合组则辅以低频(1 Hz)rTMS治疗及虚拟情景互动训练, 各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使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采集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 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神经缺损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L、CMCT、RMS参数及NIHSS、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rTMS组CL、CMCT、RMS参数及NIHSS、FMA-UE、MBI评分亦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