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产前超声检出胎儿鼻骨低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胎鼻骨低平胎儿(鼻额角>140°)。于孕20~28+6周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孕妇均于孕16~20周接受唐氏筛查或无创DNA筛查,发现高风险或胎儿结构异常时行羊水穿刺或脐血穿刺,分析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观察胎儿面部正中矢状切面鼻额角及是否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结果 20胎胎儿鼻额角为143.10°~157.81°,平均(149.84±4.06)°;其中11胎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包括小头畸形、股骨短、脊柱异常、小下颌、盖伦静脉瘤等。对10胎行羊水穿刺、2胎行脐血穿刺,于其中4胎检出染色体异常,包括2胎21三体、1胎18三体及1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异常(即X染色体p22.33-p22.32处缺失2.14 Mb区域)。获诊后10名孕妇继续妊娠,后顺产或接受剖宫产;9名接受引产,1名失访。结论 鼻骨低平胎儿常合并其他结构异常;产前检出胎儿鼻骨低平提示其可能存在染色体异常,包括非整倍体、微缺失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胎儿Meckel-Gruber综合征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胎Meckel-Gruber综合征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基因检测结果、病理结果及引产后表现。结果 5胎Meckel-Gruber综合征胎儿均经产前超声明确诊断,诊断孕周11+6~21+6。产前超声5胎均表现为脑膜(脑)膨出,4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4胎多指(趾);伴发异常表现包括枕部颅骨缺损3胎,脑积水、Blake囊肿、小眼畸形、脊髓圆锥低位、肢体短小、胫骨短小并成角畸形、足内翻、羊水过少、无羊水各1胎。2胎接受基因检测,1胎结果为CEP290基因c.4240del和CEP290基因c.3777-3778del杂合突变,另1胎为MKS3基因c.1365C>T存在纯合突变。孕妇均选择终止妊娠,引产后大体标本所见与产前超声表现相符。对1胎引产后标本进行尸检,发现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结论 Meckel-Gruber综合征胎儿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产前超声可于早孕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胎儿下颌骨位置及大小,为产前诊断小下颌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经腹三维超声观察且比较188胎20~36孕周正常胎儿(正常组)及7胎小下颌畸形胎儿(异常组)下颌骨发育情况,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分析其与孕周的关系,并比较两组测量数据。结果 188胎中,成功测量178胎的全部下颌骨指标。正常胎儿颜面部角度为(62.37±6.23)°,与孕周无相关性(r=0.001,P=0.757),颜面部角度<49.90°诊断为颏后缩;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为0.98±0.09,在观察孕期内无显著变化,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0.80诊断为下颌骨短小。7胎下颌骨短小且颏后缩,产前超声诊断为小下颌畸形,为产后或尸检结果证实。结论 应用三维超声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可在产前定量诊断小下颌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SFA自动识别与获取胎儿标准切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以传统超声和SFA技术识别并获取1 127胎≥16孕周单胎胎儿的标准切面,比较获取图像成功率(实际获取图像数/应获取图像数×100%)和图像合格率(合格图像数/实际获取图像数×100%),以及获取不同孕周胎儿标准切面所用时间。结果 SFA获取胎儿经丘脑横切面、经侧脑室横切面、四腔心切面、脐带腹壁入口切面、双肾水平横切面的成功率均低于传统超声(P均<0.05),获取经侧脑室横切面、四腔心切面、腹围横切面的合格率均高于传统超声,获取膀胱水平横切面合格率低于传统超声(P均<0.05)。对不同胎龄胎儿,SFA获取标准切面所用时间均少于传统超声(P均<0.05)。结论 SFA技术获取胎儿标准切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且用时少于传统超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文献及3例临床所见,观察胎儿分裂手/足畸形(SHFM)产前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胎SHFM胎儿,结合文献复习观察其产前超声特征。结果 产前超声显示1胎(序号1)右手第3指骨缺失,左手仅3根手指,示指与小指间呈"V "形,环指与小指似为并指,右足自足底前1/3部分裂为两部分,呈" V"形裂隙,第2~4趾及其相应跖骨缺如,左足足掌中上部分裂为两部分,踇趾与第2趾似为并趾,第3与第4趾似为并趾;1胎(序号2)右手掌呈"V "形裂开,双足呈分叉状,部分足趾缺如;1胎(序号3)双侧手掌呈" V"形裂开,双足呈分叉状,部分足趾缺如。因孕妇要求终止妊娠而予以引产,3胎胎儿引产标本所见与产前超声表现一致。结论 胎儿SHFM产前超声表现为双手/足呈"V"形裂开,伴指/趾骨及相应掌/跖骨缺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外生殖器异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生殖器异常胎儿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10 182胎胎儿中超声诊断外生殖器异常30胎,其中25胎经出生或引产后证实,5胎为假阳性;漏诊1胎两性畸形。此31胎中12胎合并多发畸形。结论 胎儿外生殖器异常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掌握其产前超声的图像特征,对提高胎儿外生殖器异常的产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肢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筛查出的肢体畸形胎儿49胎。结果 本组包括软骨发育不全9胎,成骨发育不全5胎,残肢畸形10胎,足畸形18胎,手畸形6胎,人体鱼序列征1胎。结论 胎儿肢体畸形的超声诊断十分重要,应提高检查胎儿肢体的意识,按照顺序对胎儿肢体进行产前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胎儿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21名中、晚期孕妇行产前超声检查,观察胎儿各器官形态、结构。结果 产前超声共检出胎儿畸形38胎,1胎左前臂缺失漏诊。结论 超声检查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降低围生期死亡率及优生优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胎儿点状软骨发育不良(CDP)产前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收集4胎经产前超声及全外显子测序确诊的CDP胎儿,观察其超声表现,记录妊娠结局。结果 4胎CDP胎儿超声均见股骨、肱骨干骺端点状强回声;其中3胎合并肢根型短肢畸形、3胎合并脊柱发育异常,1胎合并Binder综合征,1胎合并鼻泪管囊肿和羊水偏多。经全外显子测序确诊后4胎均接受引产。结论 胎儿CDP产前超声表现包括长骨干骺端点状强回声合并肢根型短肢畸形、脊柱相关异常或Binder综合征等,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胎儿泄殖腔外翻的产前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胎确诊泄殖腔外翻胎儿的产前超声资料、引产/生产结果,观察泄殖腔外翻畸形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超声显示脐膨出11胎,膀胱未显示8胎,肛门闭锁8胎,神经管缺陷(骶尾骨包块或椎骨缺失)7胎;主要伴发异常包括下肢畸形2胎,肾脏异常5胎,外生殖器辨别不清9胎,生长发育迟缓1胎,心脏异常2胎,消化道异常2胎,单脐动脉1胎,颈后透明层增厚合并脑积水1胎。结论 产前超声发现脐膨出、膀胱不显示、外生殖器辨别不清等征象时,应考虑胎儿泄殖腔外翻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初次TKA患者共1165 例,其中男217例,女948例;平均年龄62.4岁(1692岁)。调查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对纳入研究的617例单侧TKA病例的自变量(包括34个影响因素)和因变量(住院期间异体输血)进行统计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住院期间异体输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1165例TKA手术患者总异体输血率为 58.2%(678/1165),平均异体输血量为2.7 U(192岁)。调查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对纳入研究的617例单侧TKA病例的自变量(包括34个影响因素)和因变量(住院期间异体输血)进行统计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住院期间异体输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1165例TKA手术患者总异体输血率为 58.2%(678/1165),平均异体输血量为2.7 U(113 U)。其中695例单侧TKA患者异体输血率为40.0%(278/695);470例一期双侧TKA患者异体输血率为85.1%(400/470)。共617例单侧TKA病例进入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01)、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0.0001)、术前血细胞比容(P<0.0001)、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3分(P=0.004)、手术时间(P=0.004)和止血带时间(P=0.050)与异体输血呈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异体输血和年龄(P<0.0001)、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0.0001)、手术时间(P<0.0001)之间呈显著相关。 结论  TKA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较高。一期双膝同期置换更需注意术后贫血事件的发生。通过评估患者年龄、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时间,有利于预测术后异体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前淋巴结超声定位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并行术前超声淋巴结定位的38例患者(共89个淋巴结)的临床及超声资料, 分析转移性淋巴结的部位、超声特征及其在诊断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  结果  89个术前超声定位淋巴结的短径平均为(0.59±0.25)cm, 23个(25.9%)位于颈部Ⅱ区, 25个(28.1%)位于Ⅲ区, 17个(19.1%)位于Ⅳ区, 5个(5.6%)位于Ⅴ区, 19个(21.3%)位于Ⅵ区。经手术病理证实, 89个定位淋巴结中, 80个为淋巴结, 其中60个为转移性, 20个为非转移性(8个炎性淋巴结, 12个正常淋巴结); 6个对应区域内未切除淋巴结; 2个为纤维、神经组织; 1个为胸腺组织。比较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 发现血流信号杂乱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67%比5.00%, P=0.001), 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46.67%, 特异性为95.00%;其余特征包括淋巴结短径≥ 1 cm、短径/长径≥ 0.5、皮髓质分界不清、皮质增厚、皮质内无回声、皮质内强回声、皮质内高回声、外周型血流信号及血流信号丰富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超声定位的淋巴结通常较小, 临床不易触诊, 术前定位能够指导外科医生更加精确地确定手术范围, 为靶向切除转移性淋巴结提供更精准的依据。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杂乱是超声鉴别转移性淋巴结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结合其他超声特征对指导淋巴结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对直肠癌术前患者应用固定野调强(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FF-IMRT)和容积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两种计划方式进行术前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选择15例直肠癌术前进行调强放疗的患者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同一CT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 结果  VMAT计划组和FF-IMRT计划组靶区覆盖度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与FF-IMRT计划组相比,VMAT计划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105%覆盖度、Dmean及Dmax均增加(P=0.011,P=0.017,P=0.006),适形度指数减低(P=0.008),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与FF-IMRT计划组相比,VMAT计划组膀胱V50增加约15%(P=0.009),Dmax平均值增加0.7 Gy(P=0.003);小肠V30降低10%(P=0.004),Dmax平均值增加0.9 Gy(P=0.000);骨髓V10、V30、V40分别降低2%、10%、10%(P=0.000,P=0.000,P=0.000),Dmean平均值降低1.7 Gy(P=0.000);左右股骨头D5分别降低3.2 Gy、2.4 Gy(P=0.000,P=0.000);全身V10、V20、V30、V40也明显降低(P=0.003,P=0.000,P=0.000,P=0.004)。VMAT计划组较FF-IMRT计划组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MU)平均值减少50%(P=0.000)。 结论  直肠癌术前患者采用VMAT技术,可以获得等同于或优于FF-IMRT计划的剂量分布,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MU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乳腺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总结。  结果  5例均为女性, 发病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53岁。3例行乳腺病灶活检术, 2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乳腺纤维瘤病由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 背景是丰富的胶原纤维, 有程度不等的玻璃样变性。细胞数量不等, 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细胞不典型性和多形性, 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例vimentin均阳性, SMA均部分阳性, 3例β-catenin阳性, 而cytokeratin、desmin、EMA、S-100和CD68均阴性。  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乳腺肿瘤, 呈进行性、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径1~2cm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直径在1~2cm之间的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18例(58.1%),便血2例(6.45%);余11例患者无症状。本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26例,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19例(61.2%),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4例(12.9%),经肛门肿物切除术3例(9.7%);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16.1%)。术后病理回报所有病例均为直肠类癌,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25例;浸润肌层6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29例患者得到随访,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组(n=23)五年生存率为95.7%,浸润肌层组(n=6)五年生存率为50%(P<0.001)。结论直径1~2cm直肠类癌患者中,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者可行局部切除,病变侵及肌层者行根治性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单独应用或与泼尼松联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蛋白尿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n=10)。4组经尾静脉注射盐酸多柔比星(6.5 mg/kg)制作肾病模型,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组。2周后造模成功,每日灌胃治疗6周。给药剂量如下:正常对照组(A组)及肾病生理盐水组(B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肾病泼尼松组(C组)给予泼尼松液 2 mg/kg;肾病槐杞黄组(D组)给予槐杞黄颗粒液2 g/kg;肾病槐杞黄泼尼松联用组(E组)给予槐杞黄液2 g/kg 及泼尼松液2 mg/kg。比较各组死亡率、体重变化趋势、24 h尿蛋白增长量,血清IgA、IgG、IgM,以及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5RA+B细胞、CD161a+NK细胞比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大鼠均成功造模,24 h尿蛋白均值为(0.389±0.273)g/24 h。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A、B组(P<0.05),C、D、E 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体重持续增长,其余4组给药2周前体重呈增长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肾病大鼠给药6周后24 h尿蛋白量均增长,增长量分别为(0.313±0.266)、(0.404±0.235)、(0.120±0.628)、(0.480±0.229)g/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组之间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 T细胞、CD45RA+B细胞、CD161a+NK细胞在全血中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IgA、IgG及IgM显著高于A组;C组的IgA、IgG及IgM均显著低于B组;D组IgA显著低于B组,IgG显著低于A、B组,IgM显著高于A、C组;E组IgA、IgG显著高于A、C、D组,IgM显著高于A、C组(P均<0.05);各指标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极严重肾病大鼠体液免疫功能亢进,槐杞黄可发挥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单用时可下调亢进的免疫功能,与泼尼松效果相近;与泼尼松联用时,可上调泼尼松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与泼尼松相拮抗。本研究未发现各种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对尿蛋白增长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早产产妇产后膳食情况及与母乳营养成分的相关性。方法 早产产妇在产后2周和6周、足月产妇在产后6周时分别进行24 h膳食调查,各留取其后一日的母乳样本,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母乳营养成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早产产妇产后2周膳食摄入调查表共回收30份,产后6周16份,足月产妇产后6周膳食调查表31份。早产产妇产后6周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足月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型正常产妇与超重肥胖产妇母乳营养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产妇产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与其母乳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在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正常的早产产妇,短期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与其母乳成分未发现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菊粉和金玉兰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7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性别和体重指数匹配的方法分为菊粉组(n=25)、金玉兰组(n=25)和对照组(n=25), 3组患者均给予普通糖尿病膳食, 在此基础上菊粉组每天给予菊粉15 g, 金玉兰组每天给予金玉兰120 g。分别于基线期、4和8周时观察3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血脂、转氨酶和肌酐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结果  菊粉组、金玉兰组及对照组分别有23、22和23例完成研究。基线期各项观察指标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周时, 菊粉组FBG、HbA1c、HOMA-I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的变化同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 8周时, 菊粉组FBG、HbA1c、HOMA-IR、TC、LDL-c的降低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其余观察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周和8周时, 金玉兰组各项指标变化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菊粉有益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脂代谢, 并且对肝、肾功能无影响。金玉兰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血脂代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因素对PC发病年龄的影响。  方法  1985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PC合并DM且符合一定纳入标准的患者, 先分析总体人群基本特征, 再根据不同DM病程, 将总体人群分为新发DM组(病程≤ 2年)和长病程DM组(病程>2年), 分析不同亚组的临床特征、肿瘤特征、既往疾病史及用药情况, 并分析不同因素包括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对PC发病年龄的影响。  结果  共327例PC合并DM患者纳入本研究。总体人群及按病程分组人群中男性比例均较高, 且发病年龄较女性更低[(60.2±9.5)岁比(65.7±8.5)岁, P < 0.001]。新发DM组较长病程DM组PC发病年龄更低[(60.6±9.5)岁比(64.4±9.0)岁, P < 0.001], 有DM家族史者比例更低(13.8%比24.3%, P=0.016), 平均体重下降程度更明显(9.0 kg比5.0 kg, P=0.003), 空腹血糖水平更低(8.2 mmol/L比9.1 mmol/L, P=0.003), 肿瘤平均直径更大(4.0 cm比3.5 cm, P=0.007), 胰岛素和降压药的使用比例均较低(41.9%比71.3%, P < 0.001;32.9%比49.6%, P=0.004)。男性(P < 0.001)、吸烟(P < 0.001)、饮酒(P < 0.001)、有DM家族史(P=0.048)、使用二甲双胍(P=0.046)的患者PC发病年龄更低, 而服用阿卡波糖者PC发病年龄更高(P=0.042)。  结论  无DM家族史、伴体重明显下降、有吸烟、饮酒史的新发DM患者, 可能是患PC的高危人群, 需格外警惕, 注意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妇科围术期输血的现状及特点, 总结合理用血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妇科手术的病例, 统计其中围术期输血病例, 分析不同疾病、不同手术方式的输血情况及特点。2013年同期妇科手术和输血病例作为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2014年1月至10月妇科手术总量6203例, 其中围术期异体输血286例, 自体输血80例, 妇科手术异体输血率4.6%, 手术总量较2013年同期增加10.5%, 而输血率降低27.0%(P=0.001)。恶性肿瘤手术具有较高的输血率, 其中输血率最高的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输血率达45.3%, 输血病例的平均输血量达6.7 U。腹腔镜手术的输血率普遍低于开腹手术。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输血率为6.2%, 而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则达到10.9%。自体输血主要用于宫外孕/黄体破裂内出血、子宫肌瘤/肌腺瘤剔除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其自体输血率分别为17.0%、5.2%和2.8%, 平均输血量分别为749、429和397 ml。  结论  2014年较2013年同期妇科手术总量增加, 但输血率下降, 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积极开展微创手术, 合理进行自体输血, 是妇科围术期合理用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