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台网密度、观测资料质量及中强以上地震前兆展布范围内的异常数等5个方面作为评定一个地区前兆观测台网监测能力的主要依据,用罗咏生等给出的通用计算方法,对我省前兆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作定量的分析与评定,认为,我省现有前兆台网对于5—6级中强地震的监测能力属 B 类;前兆观测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分布是不均匀的,苏南略强于苏北和沿海地区。对于5—6级中强地震,苏北和沿海地区只能提供少量的异常,而且异常的可靠性较低。文中还用相同的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评定方法对现有台网的观测资料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台网监测能力比现有台网监测能力提高一个类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对1991年11月5日射阳Ms4.7、1992年1月23日黄海Ms5.3级两次地震在震前江苏省及邻近地区统一观测仪器后的,高密度电磁信息观测台网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认为在今后几年内实现对4级以上地震进行短临跟踪预报和对地震电磁辐射源进行定位研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省内中强地震显示了较高的活动水平(Ms>5.0级地震约3-5年发生一次).本文通过对1979年始建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以来,江苏省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震例资料剖析,讨论了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场和震兆信息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1983年4月13日至18日,受国家地震局委托由山东省地震局召开了1937年菏泽7级地震及华北平原中南部强震背景学术讨论会。国家地震局及其直属所队和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省地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近百人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会议旨在进一步系统地认识菏泽大地震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对华北平原中南部强震孕育条件进行研究探讨,进而探索与评价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趋势。会前收到有关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并就上述两方面的宗旨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溧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及国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段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7.
序言     
<正> 地震电磁辐射现象是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重要信息,利用这种信息进行短临预报的探索,在我国已进行了十几年。近几年来,这种方法受到国内外地震研究单位与预报部门的重视,并寄予厚望。1990年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与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共同主持召开了“全国地震短临预报新方法研讨会”,会上交流了近几年来各单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深入研究与推向实用的若干建议。两年来,我国从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与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海平面变化与地震相关的前兆信息,利用了连云港验潮站长达43年的验潮资料。结合华北地区4次7级以上强震和江苏及其以东黄海海域18次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后认为:经基本消除主要干扰因素的连云港平均海平面变化,表征了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信息。它对监测华北地区强震和江苏及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九五”重点项目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提出了建立基于Web的系统集成 ,全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建立了江苏省前兆数据库和分析预报方法集成系统JSOMEN ,编写了适用于江苏前兆观测资料的控制主表 ,用C、VB等语言编写程序整理入库了 1 990年以来全省 4 3个测点 75个测项的一百多万组前兆观测数据 ,同时建立了台站和市局的前兆数据库 ,以达到全省前兆观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10.
<正> 国家地震局科技司于1989年11月11日至3日在江苏省地震局召开了《临震电磁波监测仪器及台网》鉴定会,对江苏省地震局电磁波课题组研制的DPJ-ⅡB电磁波观测仪和ULFB放大器以及建设的电磁波观测台刚进行了全面验收鉴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市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演示系统是江苏省地震局 “九五” 重点课题──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主要集成了测震数据库及测震学预报软件(CAPSEIS)、 前兆数据库及前兆学预报软件(JSOMEN)、 强震中短期预报动态图像系统、 台站基础信息数据库、 地震烈度分布计算等软件系统,一旦出现震情时可以为地震研究人员提供常用的基础资料,震情分析判断工具和震害快速预测等。 本文重点介绍笔者对基础图件和基础资料信息等系统数据库整理所做的工作,同时介绍该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在江苏的强震动记录及地震影响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8.0大地震,江苏数字强震动台网固定观测台站、宿迁和溧阳断层观测存放台阵共获取该次地震有效强震动事件45个,计134条加速度记录。本文介绍了这些强震动记录分析处理的基本情况及其时域与频域的一些特点;编写SICalculate谱烈度计算程序和D2InterP二维插值程序,输入所获取的汶川地震26组实测强震动记录数据,得到该次地震在江苏地区的峰值加速度与谱烈度的等值线图,并就区域内地震影响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MapInfo是目前流行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应用软件之一 ,由于其强大的地图功能 ,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安徽省地震局合肥遥测台网不久前完成了台网自己的速报软件的开发研制工作 ,其中运用了MapInfo部分图形操作功能。本文介绍MapInfo技术在台肥遥测台网地震速报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依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几何布局 ,对区域上设定的不同震级和震源位置的可能事件 ,作了以下两点考虑。 (1)根据不同震级地震的监测范围 ,确定了相应的定位子台组合。 (2 )对同一地震事件 ,考虑到震相分析P震相和S震相测量精度上的差异 ,引入了不同的标准误差σP 和σS。在此基础上 ,通过模拟地震波理论走时和对走时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方法 ,计算了估计震源参数标准误差的参量空间协方差矩阵值 ,给出了标准误差理论值等值线图 ,用此方法讨论分析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近两年记录的 85个中、小地震数字资料 ,调整了计算参数 ,继续对我省及邻近地区的环境剪应力场作了追踪计算。得出我省及邻区、近海地区几个应力值相对较高的需要注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山西省境内多年来发现的全新世古地震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分为七大类和若干种。文章对每种古地震遗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理论计算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估计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虽然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监测区略有差异 ,但几何形状相近 ,其公共区域部分更趋合理地反映了目前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监测范围。比较了速度型和位移型地震记录的差异 ,并讨论了其监测范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是我国仅次于测震网的第二大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它的建成与运转,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浓厚的兴趣,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此网建设投资少,建成快、成效大而被国家地震局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思想充分总结了我国经验,扬长避短,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创新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列出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主要的五大科学创新:"自身放大"观念、"灵敏点"观念、"有效层"观念、"地壳放气"观念与"微动态"观念等.这些新观念组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它将拓宽人们的认识,并将地下水领域的研究引向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