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当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抓手,是一个长久的战略之计,改善农村能源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多次作出批示,指出要加大推广力度。从2003年起,连续4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沼气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发展步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目前,以沼气为主的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正开展农村能源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能调节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更能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减少农村环境污染。随着社会主义步伐的加快,大多新农村都在快速发展,农村能源建设在这种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相关的部门一定要根据新时期新农村呈现出的新特征来探索新能源建设的新思路,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如今农村能源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立足于农村的实际,利用最先进的能源技术,以改善农村的能源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农民更快致富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事业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本文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探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农村沼气的利用率和农村能源建设。  相似文献   

5.
赵彩芹 《现代农业》2007,(12):18-19
农村能源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通过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等配套改造和综合利用,可以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使广大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以北方农村能源“一池三改”庭院生态模式为牵动,大力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中央1号文件连续五年把沼气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之一,明确要求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发展农村沼气、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的重大决定,为今后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能源建设已成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也是净化农村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原州区实际情况,就农村能源建设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我县农村能源建设启动于七十年代末,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发挥效益还是近几年的推广。户用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安装从根本上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对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有效缓解能源需求压力,又可以保护环境,实现科学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技术"。目前成熟的国产沼气发电机组的功率规格,主要集中在24~600kW这个区段。本文介绍的微型沼气发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广大农民更快更好的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我国加紧了新农村建设。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新农村的能源工作十分重要。文章将对我国新农村能源的利用现状、新农村能源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探讨推动新农村能源建设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推动我国建设繁荣、优美、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当前资源日益约束趋紧、农田土壤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引导农村经济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近年来,湖南省沅江市积极引导各级农业生产和管理主体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在农村能源建设、化肥高效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沅江市农村能源建设情况,分析了沅江市发展低碳农业、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动农村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的"四大清洁工程"等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推广和应用沼气新技术是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可靠保证和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与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在论证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新农村建设优势所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新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推动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契机下实现福建新农村建设和闽台农业合作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本文以此为思路,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进行说明,并分析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接着对新农村建设下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吴建萍 《农技服务》2009,26(10):149-150,15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三,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第四,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最后,要积极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积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原有努力基础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大幅度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民自治,其实质是民主理念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实行与贯彻。村民自治活动应当遵循合法、民主、权利保障和权利制约等基本原则。在民主与自治的框架下,合理架构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内外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保生  金红  闫东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49-735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针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内涵认识不足,在制定新农村总体规划时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政府部门要组建好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精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归纳演绎等方法,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状况,分析当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体育发展的举措。认为要发展农村体育,改变我国农村体育落后的面貌,应与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农业女性化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女性化的客观意义,总结了农村妇女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对福建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的结果,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即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权责不对称和市场化水平低以及地区差异大,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供给主体体系、供给空间顺序和筹资渠道以及决策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农村工作严峻形势、繁重任务和目标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式,规范培训管理,拓宽培训渠道,积极引导干部和党员把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理论更好地分析、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制度创新是根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着力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构建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提升农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活力和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