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的名称,依据本病临床表现当属中医“肠游”、“久痢”、“休息痢”等范畴。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尤其UC伴肠化易致癌变发生,因此本病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运用中医理论,采用健脾理气活血之肠癖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属中医“肠风”、“脏毒”、“泄泻”、“痢疾”、“便血”、“肠癖”等范畴。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文来  周正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49-145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特发性的结肠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可累及直肠,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当属中医学“肠僻”、“泄泻、“肠风下血”及“痢疾”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部分患者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病情轻重不一,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本病的存在,根据其临床表现,《内经》称为“肠游”,《伤寒杂病论》称为“下利”,  相似文献   

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直结肠粘膜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属“泄泻”、“痢疾”、“滞下”、“肠风”、“脏毒”等范畴,《内经》称本病为“肠游”,西医多认为与免疫功能障碍和炎症介质生成增多哪有关。其病变缠绵难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在治疗UC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蒙、藏、维、壮、土家、彝等少数民族医药的治疗经验综述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蒲灌肠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福建省蒲田县医院(351100)刘文奇主题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灌肠法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性疾病。本病主要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风”、“脏毒”、“肠?..  相似文献   

8.
袁子云  杜晓泉 《陕西中医》2020,(12):1800-1802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多累及直肠,可逆行累及于全结肠或末端回肠,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缠绵难愈且易复发。目前认为该病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炎症反应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UC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痢疾”“肠澼”“泄泻”等范畴。杜晓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中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肠为标,在该病机基础上自拟健脾调肠汤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湿,解毒排脓,养血消壅,达到标本同治之效。且该方经前期实验研究表明,可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促进结肠溃疡愈合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近20年,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湃”范畴,其病位在肠,与脾肾密切相关。目前认为治疗难点是复发率高,合并症多,有恶变倾向。笔者近年接诊百余例UC患者,常用中西医结合之法进行治疗,多数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现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和体会简单阐述UC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傅南琳  黄俊友 《中医杂志》1999,40(8):501-50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迄今原因未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过敏有关,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诱发。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症状为特征,病程长,易复发。近年来,中医药在UC的治疗中显示出优势,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本病属于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病因与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所伤、情志郁结及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是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以北欧和美洲发病率为高,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本病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仍有相当数量病人在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要外科治疗。UC患者中约30%以上需接受手术切除,大多数手术需在最初诊断10年内施行^[1]。  相似文献   

12.
李占林  刘克勤 《河北中医》2009,31(10):1471-147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肠风、腹痛、泄泻和痢疾等范畴。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病变,临床以黏液脓血便、腹胀、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临床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年,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和不便。  相似文献   

13.
张军民 《光明中医》2011,26(1):130-131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30例,近期治愈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发生于直肠与结肠黏膜、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肠癖”“泄泻”“久痢”等范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或发热等症状,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疗效极不理想,许多中医药同仁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创制了大量临床验方.为找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剂用药规律,笔者应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内近5年报道的临床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方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影响患者结肠或直肠的疾病,以长期反复性炎症为特征,最终导致肠黏膜出现溃疡。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不易治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不适和经济负担。因此,探索和研发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迫在眉睫。本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当前热门研究课题和新方向。肠上皮紧密连接(TJ)作为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可积极调控黏膜功能,在UC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药可以多途径、多靶点调控TJ蛋白,修复肠黏膜屏障,从而阻断UC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或成分、复方及其制剂可通过调控TJ蛋白维持UC肠上皮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而有效治疗UC,为干预UC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虽然中药通过介导TJ蛋白表达干预UC具有西医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但目前缺乏对中药促进TJ蛋白表达治疗UC全面的综述。故该文从UC的现状、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溃疡性结肠炎”“紧密连接”“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查阅近年来中英文相关文献,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明确TJ在UC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控TJ而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以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live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为主要表现,病程长,复发率高,治疗上比较棘手。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UC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西医目前仍以氨基水杨酸(如柳氮磺胺吡啶等)和激素为主,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且长期服用西药毒副作用比较大。UC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肠道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食物过敏、肠道防御功能障碍及环境与精神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体液因素、感染因素、气质因素等引起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库如依·艾米阿”。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 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以非特异性的炎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肠道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肠癖”、“久泄”、“久痢”等范畴[1]。本病的病因至  相似文献   

19.
“调脾法”在《外科正宗》应用极为广泛,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这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来说,通过调理脾胃达到调理肠道菌群丰富度的目的,从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按照UC发病机制判定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机,总结近年来根据《外科正宗》应用健脾、燥湿、清热等一系列“调脾法”对UC肠道菌群失调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将中医中药广泛应用到炎症肠病临床中去,利用中医药优势在防治UC的医学研究道路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粘膜的慢性炎性疾病。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治疗困难,属临床常见难治疾病之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泄泻”、“休息痢”、“滞下”、“肠癖”、“肠风”等范畴,多以泄泻论治,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具有愈合快,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