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微通道中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表面反应及散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3维模型采用详细的表面基元反应机理,并考虑了壁面与流体区域的耦合传热、壁面内的导热及壁面与外界环境间的对流、辐射换热等传热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导热系数会极大地影响壁面温度的均匀性,外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及发射率则是决定微燃烧器热量损失的关键因素。增大壁厚虽然可以减小单位面积散热,但是会增加总的热量损失。热量损失的大小会改变微通道中燃料的反应速度和停留时间,从而对甲烷的转化率造成影响。研究表明:在构建微燃烧器时宜采用具有较大导热系数的材料,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来降低壁面热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隐式迭代方法求解颗粒能量方程,采用离散坐标方法计算炉膛内的辐射传热,完整地考虑颗粒能量方程中的辐射项.与常规差分方法的对比表明: 采用隐式迭代方法可以稳定颗粒相的计算,加速颗粒能量方程的收敛速度.为了考察颗粒辐射项对燃烧模拟的影响,分析了计入颗粒辐射项前后颗粒燃烧过程和全场燃烧模拟结果的差别.结果表明: 计入颗粒辐射项后,颗粒的燃尽时间增长,颗粒辐射份额在颗粒燃尽后占颗粒整体传热的50%左右;炉膛火焰峰面等高温区气相温度有所上升,屏区和低温壁面附近的气相温度有所下降. 实验对比表明考虑辐射项后,使得模拟结果向实验值趋近.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火灾下混凝土空心板温度场分布,基于流固耦合传热理论,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建立空心板混凝土和封闭空洞内空气耦合模型并进行计算.通过典型算例,对相同外形尺寸下混凝土实心板和空心板温度场的分布进行了比较;对空洞内空气的自然对流和内壁面间辐射换热进行了分析;同时考虑了内壁面取绝热边界条件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延火1 h内,空心板与实心板温度场分布相近,随后差异明显;空洞通过内部空气自然对流与壁面间辐射换热对空心板温度场分布产生影响,并随延火时间增长而愈加明显;内壁面取绝热边界条件会高估空心板空洞附近的温度.空气一混凝土耦合传热系统模型可以解决常规单独计算混凝土空心板传热无法确定其空洞内边界条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SIMPLE算法、k-ε紊流模型,考虑了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应用整体求解法计算气固耦合传热问题;讨论了固体壁面间辐射对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壁辐射对处于低流速区域的壁面温度有较大影响,不应忽略。进、回风口的布置不仅影响车室内气流速度和温度的具体数值大小,而且决定了整个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缸内局部瞬态对流换热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机倒拖运行内燃机传热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实际柴油机着火工作时燃烧放热率及燃烧引起的紊流运行对缸内传热的影响,发展了一个柴油机燃烧室局部瞬态对流换热预测模型,模型数值计算采用了SIMPLE算法,与不同转速,负荷,进气涡流比和压缩比时传热率的实测结果表明,本文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预测不同参数变化时的局部瞬态对流换热。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高温固定床壁面或埋设平板表面附近受迫对流换热,计算结果表明当对流-辐射参数或传导-辐射参数减小,或雷诺数增加时辐射换热速率随之增加;辐射对导热、对流的影响由颗粒所吸收的净辐射能符号所决定;床和平板的辐射特性及热流方向对传热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基础上,提出计算量相对较小的高温燃烧室辐射传热模型,可供工程实际应用.模型以高温传热中辐射占主导地位为前提,引入封闭漫射灰腔内辐射理论,将辐射换热空间离散成有限个独立封闭换热灰体腔,在灰体腔内部进行辐射计算,灰体腔之间的辐射换热通过假想面进行.辐射全交换面积仍然采用区域法的积分思想,但是只计算封闭灰腔内部各单元的交换面积及相邻区域对假想面的交换面积,因此计算量相对区域法小得多.模型采用能量平衡方法,直接建立热源、吸收性介质及吸热物质之间的函数关系.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真实反映加热炉燃烧室内的传热效果,计算机时少,并能预报燃耗及生产率变化对加热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高温固定床壁面或埋设平板表面附近受迫对流换热;计算结果表明当对流-辐射参数或传导-辐射参数减小,或雷诺数增加时辐射换热速率随之增加;辐射对导热、对流的影响由颗粒所吸收的净辐射能的符号所决定;床和平板的辐射特性及热流方向对传热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板管式换热器背板温度场和传热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背板为控制容积,将背板的自然对流和辐射传热视为热汇,建立了板管式换热器数学模型.引入一个导热因子来考虑背板导热对盘管换热的影响,先求解盘管的换热量和温度,然后采用亚松弛法迭代求解背板的温度场和传热量.在23个工况下将板管式冷凝器和冷凝管的模型传热量和温度场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发现模型传热量的预测误差在10%以内,背板温度场的计算平均误差为2.5℃,表明模型合理,而且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思路和方法可用于求解耦合导热、自然对流和辐射的非等温平板传热问题.  相似文献   

10.
燃烧气体产物辐射特性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高压燃烧设备会产生多种气体,对燃烧过程的传热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燃烧室内气体浓度的增加,气体参与辐射的性能增强,因此精确地模拟燃烧中产生的的辐射特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MCZ法,对气体辐射换热的计算作出详细的研究,提出了3种适用不同情况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稳态湍流模型和湍流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涡耗散燃烧模型,对套室内扩散燃烧的火灾进行了三维空间数值模拟.给控制方程添加不同源项以反映化学反应净产生速率对流场的影响,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容积法将计算区域进行离散,用SIM-PLE算法求解离散控制方程.通过对套间内3种不同释热率情况下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套间内火灾发展、烟气温度分布和燃烧产物浓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火源释热率的大小对烟气温度场的影响较大,对燃烧产物CO2浓度场的影响不很明显.释热率较小时,较短时间内仍能产生大量的烟气;释热率较大时,烟气层迅速形成,温度上升程度更为剧烈.此研究结果对于准确预测套室内火灾传播规律、有效阻止套室内烟气扩散和设计合理的排烟结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8,参12.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通风模式对于池火热传递过程的影响,在隧道模型内进行直径0.5 m酒精池火实验,测试和对比燃料质量损失速率、火场温度、火焰辐射热和对流换热热通量.结果表明:在0.5 m/s纵向排烟模式下,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比自然通风条件增加了30%左右,这对火灾热传递过程控制不利.在0.8,1 m/s纵向排烟条件下,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及上部热烟气层温度显著降低.0.5 m/s顶部排烟显著降低了旺盛阶段连续火焰区火焰辐射热通量,火灾最晚达到旺盛阶段,较早进入衰减阶段.0.5 m/s顶部排烟是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排烟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微小燃烧室的工作特点,建立了微细直管的实验系统,采用氧气和甲烷气体进行了2种混合比的燃烧实验,实时采集壁面的温度分布。同时考虑微细直管内的燃烧、流动,以及与外界的换热,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微细直管燃烧室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微细直管的内径较小,充分燃烧需要很长的微细直管;微细直管与外界的换热量很大,占总燃烧放热的40%左右,其中辐射换热量最大,占总换热量的70%,燃烧室需要采用低发射率的材料来减小辐射散热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微小燃烧室的工作特点,建立了微细直管的实验系统,采用氧气和甲烷气体进行了2个混合比的燃烧实验,实时采集壁面的温度分布。同时考虑微细直管内的燃烧、流动,以及与外界的换热,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微细直管燃烧室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微细直管的内径较小,充分燃烧需要很长的微细直管;微细直管与外界的换热量很大,占总燃烧放热的40%左右,其中辐射换热量最大,占总换热量的70%,燃烧室需要采用低发射率的材料来减小辐射散热损失。  相似文献   

15.
建筑火灾区域模拟辐射换热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给出了几个与区域模拟基本思想相一致的假设,然后据此推导了区域模拟辐射换热的计算模型.本模型将火源假设为点火源;并假定包壳仅由两个表面组成,其中,上表面为顶篷和上部坚墙,而下表面为地板和下部竖墙.这一模型既考虑了吸收性介质对火源及壁面辐射的影响,也考虑了烟气主要成份对吸收性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矿井火灾火源区域烟流流动规律,以便对矿井火灾灾变风流的流动状态进行更详细地描述和计算机动态模拟,分析了矿井水平巷道火灾浮羽流的特性和顶板射流的形成原因,从基本物理定律和守恒方程出发,采用二维平面射流和动量积分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平巷道火灾浮羽流和顶板射流的数学模型。此模型经实验和计算检验修正后将作为矿井火灾区域模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辐射特性模型对机舱火灾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4):9286-9290
分别用灰体和窄带两种不同的介质辐射特性模型,模拟了封闭机舱内火灾的发生过程,并对其中的温度、气体浓度、辐射热流等的分布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火灾发生的前50 s之内,两种模型差别不大。在50 s之后,由于机舱内的烟气产量和CO2,H2O等多原子气体的迅速增加,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差别增大。灰体模型对辐射换热量的预测大于窄带模型。由于辐射参与介质本身是非灰的,所以窄带模型对辐射的预测更准确。这一结论也通过气体成份分布和烟气浓度分布的结果得到了证实。研究可为机舱火灾的准确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湖南衡阳“11.3”特大火灾事故的重要可燃物木耳,进行了小尺寸和全尺寸实验.采用两种最常见的点燃方式,即外部辐射着火和内部受热着火,点燃木耳,以便多角度研究其燃烧特性.外部辐射着火的方式采用符合ISO5660标准的小型锥形量热计来实现,测量其热释放速率及质量损失速率.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外部辐射功率下,粉状木耳比原状木耳更易点燃,而且,木耳的点燃辐射功率存在一个临界值.同时,木耳的质量损失速率不是影响其热释放速率的惟一因素.内部受热着火的方式采用符合ISO9705标准的全尺寸多功能热释放速率实验台来实现,测量包括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速率、房间内温度场、组分浓度等多个物性参数.质量损失速率、各点温度以及产物一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均与热释放速率曲线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平巷烟流滚退逆行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环境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水平巷道火灾烟流滚退规律,通过对滚退烟流与巷壁间的热交换过程分析,得出了滚退发生时烟流逆行距离的函数表达式,并对其进行简化以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烟气、窑壁和球团之间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煤粉的燃烧以及回转窑中球团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轴向传热模型描述窑内烟气温度分布,应用横截面二维传热模型+轴向传热模型描述球团温度分布,建立回转窑三维温度场模型,开发三维温度场仿真系统,动态显示窑内烟气和球团的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烟气温度命中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