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目的 对紫红獐芽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溶剂萃取、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紫红獐芽菜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和理化性质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紫红獐芽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2,3,5-三甲氧基咄酮(1)、1-羟基-3,7,8-三甲氧基咄酮(2)、1,3,8-三羟基-5-甲氧基咄酮(3)、1,5,8-三羟基-3-甲氧基咄酮(4)、齐墩果酸(5)、獐牙菜苦苷(6)、龙胆苦苷(7)、芒果苷(8)、8-O-β-D-吡喃葡萄糖-1,3,5-三羟基咄酮(9)、1-O-β-D-吡喃葡萄糖-7-羟基-3,8-二甲氧基咄酮(10)、1-O-β-D-吡喃葡萄糖-8-羟基-3,7-二甲氧基咄酮(11).结论 化合物2、3、7、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云南省路南县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为SIIA76-1289。它的孢子丝卷曲或螺旋,孢子球形或椭园形,表面带刺。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和比较,认为SIIA76-1289菌株与紫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us)基本相似。命名为紫色链霉菌路南变种(Streptomyces violaceus var.lunanensis var.nov.)。所产生两个蒽环类抗生素A和B,能够抗革蓝氏阳性细菌。在体外对白血病P388细胞DNA的合成有很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海洋放线菌Micromonosporasp.与海洋细菌Oceanospirillumsp.发酵液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海洋放线菌Micromonosporasp.与海洋细菌Oceanospirillumsp.发酵液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结论从放线菌Micromonosporasp.发酵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Ⅱ);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Ⅲ);胸腺嘧啶(Ⅳ)、丁二酸(Ⅴ)。从细菌Oceanospirillumsp.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Ⅵ);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Ⅶ);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Ⅷ);胸腺嘧啶(Ⅳ);尿嘧啶(Ⅸ);甘露醇(Ⅹ)。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本属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宪所新抗室找到的加利利链霉菌思文变种(Str.galilaeus var.Siwensis)№77-3082除产生蒽环类抗癌抗生素 3082A、B、Y(分别与阿克拉霉素A、B、Y同质)外,还产生另一组分 3082X。经分离纯化、理化性质测定和波谱数据分析,已确定它是5-表-阿克拉霉素B(5-epi-aclacinomycin B),即由配基阿克拉霉酮、L-紫红糖胺、L-脱氧岩藻糖和新糖——5-表-烬灰红霉糖B所组成。它的结构式如图。这是迄今未见报道的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定名为思文霉素。初步药理实验证明,它有很好的抗癌活性而且毒性较低。目前正进行深  相似文献   

5.
金不换山酮成分的研究Ⅲ一个新山酮甙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雁宾  浦湘渝  彭霞  尹虹 《药学学报》1995,30(6):440-442
从民族药金不换(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根中分离到多种酮化合物,经化学及光谱法测定,其中之一为2,3,4,7-四甲氧基酮-1-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甙(Ⅰ),是新的酮甙。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从南极潮间带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两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通过形态学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菌株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利用硅胶、凝胶柱层析、semi-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对两株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集所得化合物的质谱、NMR等数据并分析后鉴定其结构。结果 两株菌分别鉴定为Streptomyces sp. SCSIO 40061和Nocardiopsis sp. SCSIO KS107;从相应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两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3Z,6E)-1-N-甲基-3-苯亚甲基-6-(2-甲基-3-羟基丙烷)-2,5-二酮哌嗪 (1) 以及(3Z,6Z)-3-(4-对甲氧苯亚甲基)-6-(2-甲基丙烷)-2,5-二酮哌嗪 (2) 。结论 发现了两株能产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南极来源放线菌。  相似文献   

7.
文摘     
1.游动放线菌科一新属——异壁链霉菌属(Streptoalloteichus) 本文报导三株自印度西部不同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C671-91、C801-104和D251-1,它们在形态与培养特性及细胞壁化学组成等方面彼此相似而与已知的放线菌类有明显的区别。这三株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分别是Bu-2026A_ 1-A_4,B_1-B_4,C_1和C_2,其中组份A_1,B_1和B_2分别证实为暗霉素(Nebramycin)V' Ⅱ和Ⅳ组份。  相似文献   

8.
采用 GC/MS/DS 分析了江苏连云港海州山产海州香薷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ex F.Maekawa.挥发油成分,分离并鉴定了以香薷酮 Elsholtzia ketone.(85.27%)、去氢香薷酮 dehydro elsh-oltzione(2.00%)、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2.20%)、γ-榄香烯γ-element(1.54%)、3-辛醇3-Octanol(1.36%)、优葛缕酮 Eucarvone(1.04%)、波旁烯 Bourbonene(0.75%)、γ-木罗烯γ-muurolene(0.88%)、为主的37个成分。  相似文献   

9.
洋红马杜拉放线菌福建变种代谢产物经柱层析及制备性薄板层析,除了主要组份洋红霉素外,还分离出A_1、A_2及B_2次要组份。通过UV、IR、质谱及化学方法等手段证明它们分别为洋红霉酮、双氢洋红霉铜及双氢洋红霉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猫爪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猫爪草中的化学成分,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猫爪草块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构分别确定为棕榈酸(1),β-谷甾醇(2),γ-酮-δ-戊内酯(3),尿苷(4),5-羟甲基-糠醛(5),3,4-二羟基苯醛(6),呋喃果糖(7),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4),(5),(6)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甜瓜蒂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凝胶、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甜瓜蒂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粘霉烯醇(glutinol,1)、葫芦素B(cucurbitacin B,2)、葫芦素B-2-O-β-D-葡萄糖苷(2-O-β-D-glucopyranosy cucurbitacin B,3)、葫芦素D(cucurbitacin D,4)、(6S,9S)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6S,9S)6-hydroxyl-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5]、尿嘧啶核苷(uridine,6)和β-D-葡萄糖乙苷(ethyl-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5、7均为首次从甜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甜瓜蒂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一株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No.172221)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综合运用多种波谱学手段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到8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麦角甾-3β,5α,6β-三醇(1);麦角甾-3β,5α,6β-三醇-3-Ο-β-D葡萄糖苷(2);N-苯甲基氨基甲酸(3);1,3-丙二醇苯乙酸酯(4);环(脯-亮)二肽(5);环(脯-缬)二肽(6);脯氨酸(7)和腺嘌呤核苷(8)。结论化合物1和2为甾体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5和6为常见的细菌代谢产物环二肽类。  相似文献   

13.
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黎Chenopodium L.的抗过敏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色谱的方法分离成分,利用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藜的种子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分析,鉴定为28-氧-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3-氧-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1)、20-羟基蜕皮酮(2)和芦丁(3)。结论: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海洋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寻找新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以稻瘟霉生物模型筛选海洋真菌,获得编号09-1-1-1的活性菌株,从其发酵液中分离活性代谢产物。结果从发酵液中分离到2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为3a,12c-二氢-8-羟基-6-甲氧基-7H-呋喃[3′,2′∶4,5]呋喃[2,3-c]呫吨-7-酮(Ⅰ,sterig-matocystin)和1,3,6,8-四羟基-2-(1-羟己基)-9,10-蒽二酮(Ⅱ,averantin)。结论稻瘟霉生物模型用于筛选海洋真菌活性代谢产物成本低、快速又方便。化合物Ⅱ对109稻瘟霉菌丝的生长最小抑制浓度为1.6μg.mL-1。  相似文献   

15.
洋紫荆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洋紫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e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理化常数和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和1个混合物,鉴定为friedelin(1)、24(R)-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2)和24(S)-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3)的混合物、豆甾烷-3-酮(4)、豆甾烷-4-烯-3-酮(5)、豆甾烷-3β-醇-6-酮(6)、豆甾烷-5-烯-3β-醇-7-酮(7)、β-谷甾醇(8)、大黄素甲醚(9).结论 化合物2和3的混合物、5、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金不换(口山)酮成分的研究Ⅰ.金不换甙及甙元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雁宾  周俊 《药学学报》1980,15(10):625-629
从民间草药金不换(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根中提取分离得三种咄酮类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及光谱法分析(UV,IR,MS,1HNMR.13CNMR)证明,一种为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Ⅲ)。其它两种为新化合物1,7-二羟基3,4-二甲氧基咄酮(Ⅰ);1-羟基7-0-β-D-吡喃葡萄糖基3,4-二甲氧基(口山)酮(Ⅱ)。  相似文献   

17.
链霉菌SIA-73-4137能产生一系列抗肿瘤蒽环类抗生素.将其用酸水解,分析水解后配基的质谱和TLC结果,证明为洋红霉酮和13-二氢洋红霉酮;糖部分则含有柔红糖胺.  相似文献   

18.
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到五种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P-2为4-羟基-2,4’-二甲氧基查尔酮,为一新的化合物,命名为刺果甘草查尔酮(glypallichalcone,P-2)。其它分别为4'-O-methyl-coumestrol(P-1),谷氨酸乙酰化物(N-acetylglutamicacid,P-3)和芒柄花素(formononetin,P-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此外还得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P-5)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石蝉草醇提物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一对聚酮类同分异构体混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等手段,分别鉴定为1,4β-二羟基-2-(1′,15′-二氧代二十碳-16′反式-烯基)-1-环己烯-3-酮(1)和1,4β-二羟基-2-(1′,16′-二氧代二十碳-14′反式-烯基)-1-环己烯-3-酮(2)。化合物1和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石蝉草酮C和石蝉草酮D。  相似文献   

20.
杨毅  王真  顾艳玲  徐其平  孔云 《中国药房》2014,(19):1780-1782
目的:研究短刺海马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和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短刺海马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为胆甾醇(1)、胆甾-4-烯-3-酮(2)、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3)、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6β-三醇(4)、3β-羟基-7-甲氧基-胆甾-5-烯(5)、3β-羟基-胆甾-5-烯-7-酮(6)、肌酸酐(7)、鸟嘧啶(8)、腺嘌呤(9)。结论: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短刺海马中分离得到。该结果可为短刺海马的合理利用和进一步产品开发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