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17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分析179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征、误诊和治疗情况.方法:对179例AD患者按DeBaKey分型分为Ⅰ型(67例)、Ⅱ型(22例)、Ⅲ型(90例),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4∶ 1,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AD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54.7%,其次为长期吸烟、饮酒和马凡综合征.35.2%的AD患者有发病诱因.AD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胸痛和(或)背痛,Ⅰ型和Ⅲ型者尚伴有腰、腹痛.有31.8%的AD患者合并心脏受累,包括心肌梗死、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力衰竭.在经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UF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的患者中,有57.1%的患者伴有其他血管受累.本组患者中共发生误诊57例,各型间误诊率无显著区别.较多误诊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胰腺炎、高血压.Ⅲ型AD患者中有54.4%的患者予内科保守治疗,部分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性支架治疗.Ⅰ型89.6%,Ⅱ型91.9%的患者行手术治疗.34.1%的患者联合应用了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结论:高血压、长期吸烟和饮酒为AD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正确诊断和积极的内科治疗以及根据临床分型和病情采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可减少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冬梅  范崇伦  张梅  李光 《山东医药》2003,43(10):32-33
主动脉夹层 (AD)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本病具有发病急、误漏诊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快速作出正确诊断非常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近年 1 0 6例 AD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在于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0 6例 AD患者中男 86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7± 5 .9)岁。按 Debakey分型 : 型 2 7例 , 型 1 5例 , 型 6 4例。有高血压史者 6 2例 ,其中原发性高血压 5 8例 ,继发性高血压 4例 ;马方综合征 6例 ,先天性心脏病 2例 (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灾难性疾病,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手术死亡率已有明显降低,但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仍高达15%~30%[1,2].对于没有并发症的B型夹层患者,以往推荐药物保守治疗,但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5年死亡率仍达50%,相当一部分存活患者会发生假腔瘤样变,需要进一步治疗.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其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且易于实施逐渐被作为多种主动脉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3].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妊娠和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及经验。方法:2010年6月至2016年2月间,共12例妊娠和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孙氏手术治疗,年龄(30.5±3.9)岁。其中,Stanford A型夹层10例(83.3%);Stanford B型夹层2例(16.7%),均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结果:1例早期妊娠发病后继续妊娠至孕7周行引产术,术后患者存活;4例中期妊娠患者中3例存活,1例因术后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胎儿存活;3例晚期妊娠患者母体、新生儿均存活,其中1例新生儿剖宫产术后3个月院外死亡;4例产褥期患者中3例存活,1例术前合并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术后肾衰竭死亡。患者术后二次开胸探查1例,肾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低氧血症1例。结论:提高护士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围术期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预防和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可改善孙氏手术治疗妊娠和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孕产妇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on;AD)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内科保守及介入方法诊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5例,经彩超确诊18例,经CT、MRI确诊25例,其中DebakeyI型12例,II型8例,III型5例。结果除1例患者因重度心衰、1例患者因夹层破裂死亡外,余患者经治疗好转。结论对AD患者进行准确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SLE合并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例SLE患者,女性14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22. 8±8. 5)岁,16例均有狼疮重度活动,SLE活动性指数为(20. 9±3. 7)分。发生PRES前15例(93. 8%)有高血压,12例(75%)合并肾功能不全、淋巴细胞计数低下、高脂血症,16例患者均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临床症状有癫痫发作(16例,100%)、头痛(5例,31%)、视觉障碍(5例,31%),恶心呕吐(6例,38%)。CT及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病灶多位于双侧顶枕叶,也可累及颞叶、额叶、脑室、基底节、小脑及皮层。降压、抗癫痫和小剂量激素控制狼疮活动后症状可缓解。结论:SLE合并PRE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发病与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狼疮重度活动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头痛、视力障碍、癫痫发作和恶心呕吐,脑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顶枕区的皮层下血管源性水肿。SLE合并PRES时若能及时诊断并治疗,病变可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并发心包积液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100例AD并发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胸痛伴发或首发晕厥或黑矇、呼吸困难、心悸、脉压减小、主动脉瓣区杂音、胸腔积液者应考虑并发心包积液可能性。对于A型AD合并心包积液患者,好转率明显低于不合并心包积液患者(29.6%vs59.1%,P<0.05)。对于AD合并心包积液患者,药物保守治疗的好转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或支架介入治疗好转率(32.4%vs57.6%,P<0.05;32.4%vs100%,P<0.05),其病死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治疗(32.4%vs3.9%,P<0.05)。结论:对AD合并心包积液患者,不论是否出现心包压塞症状,及时早期确诊、采取积极的介入或手术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自发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35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按伴有高血压(617例)与不伴有高血压(318例)分为两组。依据Stanford分型标准,将AD分为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夹层仅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远段的主动脉)。结果①高血压组有167例(27.1%)患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晕43例(7.0%),晕厥38例(6.2%),一侧下肢感觉障碍35例(5.7%),昏迷16例(2.6%),下肢单瘫16例(2.6%),截瘫13例(2.1%),偏瘫8例(1.3%),头痛8例(1.3%)。两组患者间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型AD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伴有高血压者晕厥的发生率高于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比5.2%,P<0.05)。有神经系统症状的AD患者中,A型AD比率显著高于无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型的比率(75.7%比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AD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5,95%CI:2.415~4.473,P<0.001)。高血压不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5,95%CI:0.961~1.938,P=0.082)结论高血压合并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并非造成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5例男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平均年龄(48.4±10.5)岁,合并高血压5例,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3例,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Ⅰ型内漏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例,合并糖尿病1例。结果: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手术包括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1.8±29.2)min,心肌阻断时间平均(76.0±34.39)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21.2±8.0)min。住院时间平均(19.8±6.2)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0±2.7)d,ICU时间平均(1.4±0.5)d。5例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复查夹层破口均封闭良好,未见残余漏。结论: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对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栓塞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AD)合并急性肺栓塞(PTE)的发病情况,分析A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合理性。方法:我院2002~2006年共收治AD患者1094例,其中5例合并PTE。除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外,AD和PTE均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结果:5例AD合并PTE患者发病年龄为44~67岁,3例初诊误诊,AD合并PTE占AD患者的4.6‰。5例均为多发PTE,皆累及右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其中4例同时累及左肺动脉或其分支。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患者出院后(1~45个月)电话随访,3例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两例失访。结论:AD误诊率较高,AD合并PTE比较罕见,占AD患者的4.6‰。A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时应警惕PTE,但需与夹层血肿或者夹层内血栓压迫右肺动脉等情况鉴别。对于夹层病情相对稳定、无外科手术指征或其他合并症的情况下,可给予抗凝治疗,推荐控制INR1.8~2.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