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再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再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0例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切除,同时对受累的矢状窦作相应的处理,其中肿瘤切除后直接缝合破损窦壁2例、切开窦壁切除窦腔内肿瘤后缝合窦壁3例、切除窦腔内肿瘤及受累窦壁后用自体硬脑膜修补4例、窦腔完全闭塞的1例行矢状窦结扎并切除.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后除1例遗留轻度左下肢肌力减退外,其余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均可做到镜下全切除,积极、妥善地处理受累的矢状窦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预防矢状窦旁脑膜瘤再次复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幕上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4例切除术前行血管内栓塞,其余10例直接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Simpson分级1级切除1例,2级13例。术后1 d 复查CT无术后出血。结论 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效果良好;术前栓塞治疗,可减少肿瘤血供,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肿瘤经手术全切除34例(87.2%),次全切除4例(10.3%),1例(2.5%)于术后因脑水肿死亡。长期随访(平均2.6年)32例,其中25例(64.1%)恢复良好,2例(5.1%)因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1例(94.5%),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22例(40.8%),SimpsonⅡ级切除者29例(53.7%);余3例SimpsonⅢ级切除(5.5%).术后随访6~72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来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肿瘤周围皮层回流静脉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接受3D-CTV检查,3例同时MRV检查.通过观察3D-CTV中肿瘤与所累矢状窦及周边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的关系;术前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性,并根据术中实际情况来验证3D-CTV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3D-CTV检查发现:4例位于额叶矢状窦旁脑膜瘤上矢状窦已经完全被肿瘤侵犯包裹而闭塞,手术将肿瘤包括累及矢状窦一并切除;4例额顶脑膜瘤部分侵入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仍然通畅,其中3例手术将累及上矢状窦侧壁及侵入窦内肿瘤一并切除,同时修补上矢状窦,另1例行肿瘤切除加累及的上矢状窦侧壁电凝烧灼;3例额顶脑膜瘤仅累及上矢状窦侧壁而没有侵入至窦内,1例手术将肿瘤连同矢状窦侧壁外层一并切除,2例行肿瘤加受累及矢状窦侧壁电凝.5例患者3D-CTV同时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关系密切,1例患者中央前沟静脉术中有损伤,其余患者静脉均保护完好.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获得Simpson Ⅰ级全切除,2例Simpson Ⅱ级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3D-CTV所显示肿瘤与矢状窦关系与手术实际情况吻合.相对于MRV和DSA,通过3D-CTV检查可更方便、直观地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及肿瘤周边静脉的关系,对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行3D-CTV检查,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0例(34.5%),Ⅱ级切除28例(48.3%),III级切除4例(6.9%),无手术死亡。结论彻底切除脑膜瘤及受累的硬脑膜、矢状窦、大脑镰是预防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复发的有效手段。合适的手术入路,矢状窦和中央沟静脉的妥善处理和保护,避免功能区脑组织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矢状窦旁脑膜瘤全切后的矢状窦重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报告了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完全切除肿瘤与受累的矢状窦后,用自体颈外静脉或硬脑膜或大脑镰进行的矢状窦重建手术。13例肿瘤位于矢状窦中1/3,2例位于后1/3。重建手术中,包括矢状窦壁缝合3例,矢状窦壁修补5例,自体静脉移植7例。有5例中央区皮层静脉切断后与重建的矢状窦进行了吻合。15例术后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8.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因其来源于矢状窦旁的脑膜或脑膜间隙组织、容易侵入矢状窦内,且与脑皮层静脉及脑外静脉系统关系密切,肿瘤全切较困难,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并发症和复发,因此成为临床难题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大多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首选治疗,部分特殊部位、特殊大小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此外,近年研究发现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对矢状窦旁脑膜瘤也初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2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源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10~2010-10收治的矢状窦旁脑膜瘤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8例,Ⅱ级切除5例;行上矢状窦前1/3结扎切断切除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一经临床诊断,均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基底附着于上矢状窦壁的脑膜瘤,传统的观点将其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而与上矢状窦中1/3相对应的是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后回,且该区域上引流静脉粗大,故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尤其是巨大型脑膜瘤手术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对其手术的难点在于:术中既要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又要保护好中央前、后回及其引流静脉。我们于1996年至2005年共收治巨大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患者32例,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并根据不同类型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0例,SimpsonⅡ级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月~10年(平均5.1年),复发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上矢状窦,避免回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术前有无癫疒间、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手术切除程度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脑膜瘤术后复发16例(16.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P=0.004)、手术切除程度(P=0.008)及病理级别(P=0.000)与肿瘤复发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体积大、手术切除程度低及病理级别高是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矢状窦前1/3段 13例,中1/3 29例,后1/3 4例;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16例,大脑镰22例,矢状窦和大脑镰同时受累8例。结果 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41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3例,行放射治疗2例,再手术1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显露,矢状窦及引流静脉的妥善保护和处理是提高矢状窦旁、大脑镰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大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有6例,中1/3有13例,后1/3有8例;其中跨上矢状窦两侧的有2例,颅骨侵犯的2例,软组织侵犯的1例合并有肿瘤卒中。采用跨中线骨瓣,显微手术技术切除27例上矢状窦旁大型脑膜瘤。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16例,SimpsonⅡ级8例,SimpsonⅢ级3例;术后回访3~36个月,1例术后二个月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暴露上矢状窦,充分显露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保护回流静脉,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的方法和配合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伽玛刀联合手术治疗的126例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术后2个月复查MRI后辅助伽玛刀治疗.结果 126例病人均进行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其中SimpsonⅡ级切除97例,辅助伽玛刀治疗后5例(5%)复发;SimpsonⅢ级切除29例,辅助伽玛刀治疗后4例(14%)复发.随访5~10年,肿瘤5年控制率为93%,无死亡病例.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应力争全切除,术后残留的脑膜瘤应辅助伽玛刀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再出血l例,癫(癎)2例.结论 显微手术全切除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附3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肿瘤的临床特点,术前行CT 、MR、血管造影检查,使用显微手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决定整块或分块切除,术中妥善处理供血动脉,保护矢状窦及中央静脉,以避免不良后果.结果本组主要表现为大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经MR确诊后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2例.因2例术中未能保留中央静脉而造成偏瘫,2例因脑血管病、肺炎死亡.余31例恢复良好.门诊随访2~6年无复发.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行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切除肿瘤避免功能区损伤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2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4例.术后随访1~46个月,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暴露、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保护好重要皮质回流静脉,妥善处理上矢状窦是达到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矢状窭、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处理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的方法,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行显微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术中对受累的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做相应的处理。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Ⅱ级12例,SimpsonⅢ级2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5例;单侧肢体瘫痪(肌力Ⅰ~Ⅳ级)5例,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1例,经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1~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2例复发。 结论通过术前充分的MRI、MRA、DSA、CTA等影像学评估及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控制出血、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受累的上吻合静脉、避免正常脑组织医源性损伤、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中后1/3上矢状窦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18年手术治疗的69例中后1/3矢状窦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术前行MRV检查(观察组),24例未做MRV检查(对照组)。结果 MRV能清楚地显示肿瘤与窦的关系、上矢状窦的通畅性及窦闭塞后周围代偿通路的建立情况。观察组肿瘤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率(86.6%,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62.5%,15/24;P<0.05)。观察组术后脑水肿加重率(46.6%,21/45)明显低于(75.0%,18/24;P<0.05)。结论 MRV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与上矢状窦的相关手术所需信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