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奉晓斌 《广东医学》2006,27(7):1062-1063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单颌拔牙的模式,将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侧貌外形,尖牙呈Ⅰ类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平均疗程为(18.6±3.4)个月.Z角增加6.14°,U1-FH角减少13.64°,L1-MP角增加3.7°,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3.50mm和1.73mm,上下牙弓长度减小8.15 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可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小伴轻度拥挤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3.
周文功 《海南医学》2008,19(2):69-7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牙 合患者21 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 NA, 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 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 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 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 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患者采用单颌拔牙的模式,将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侧貌外形,尖牙呈Ⅰ类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平均疗程为(18.6±3.4)个月。Z角增加6.14°,U1-FH角减少13.64°,LI-MP角增加3.7°,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3.50 mm和1.73 mm,上下牙弓长度减小8.15 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可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小伴轻度拥挤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Ⅰ分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7.
Angle 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上颌相对前突,下颌相对后缩对面形影响较大,是大多数患者求治的主要原因。在正畸治疗中可以通过拔牙矫治缩短治疗时间并且利用拔牙间隙移动牙齿和内收上颌前牙,使之达到预期的位置和治疗后的稳定型来改善面形旧。Angle提出美好外形的含意是均衡、协调、美观。面部测貌软组织测量主要是研究鼻、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总结矫治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临床正畸医生矫治此类错牙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骨性指标、牙性指标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矫治后,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N-ANS、ANS-ME、MP/SN及MP/FH明显增加,牙性测量指标U1-NA、U1/NA、U1/SN、L1-NB、L1/NB及L1/MP显著增加,软组织测量指标UL-LL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非拔牙矫治可以很好地解除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前牙闭锁牙合和颌骨的垂直向不调,对软组织侧貌也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在矫治前、后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对面部软组织侧貌的美学评估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20例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软组织测量,并对矫治前后的变化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患者上唇到审美平面距离(TUL-EP)、下唇到审美平面距离(TLL-EP)、下唇H线距均有明显减小(P<0.05或P<0.01),鼻唇角(Cm-Sn-UL)、面凸角(G-Sn-Pg')增大(P<0.05或P<0.01),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通过正畸矫治后,患者鼻唇颏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面部侧貌趋于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颌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器在Angle Ⅱ类2分类错中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Angle Ⅱ类2分类患者12例,在不拔牙的情况下使用上颌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器对其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18±3个月完成治疗,治疗后下颌前移、建立了Ⅰ类磨牙关系,覆合覆盖正常,侧貌好。结论:上颌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对Angle Ⅱ类2分类错的非拔牙矫治疗效显著、疗程短。  相似文献   

11.
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类型,拔牙矫治是临床上的一种重要的矫治手段,目前关于拔牙矫治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研究较多,就近几年的拔牙矫治在Angle 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中的应用研究结论作一概述,以期对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拔牙矫治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玉梅 《华夏医学》2002,15(2):185-186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的拔牙问题,以便寻求最佳的拔牙矫治适应证,方法:对136例恒牙期错He矫治病例分析对错He类型,拥挤度,减数牙位,对称性和补偿性拔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ngle I类错He中66.15%采用拔牙矫治,Angle Ⅱ1类错He中74.07%采用拔牙矫治,Angle Ⅱ2类错He中有31.25%拔牙,AngleⅢ类错He中有46.43%拔牙,拥挤度分0-Ⅲ度拔牙依次为20.00%,42.11%,73.21%,90.91%,经χ2检验,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结果得出AngleⅡ1类占拔牙矫治百分比最高,为74.07%,拥挤度随着拥挤的加重拔牙矫治也随之增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的疗效,总结矫治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临床正畸医生矫治此类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骨性指标、牙性指标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矫治后,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N-ANS、ANS-ME、MP/SN及MP/FH明显增加,牙性测量指标U1-NA、U1/NA、U1/SN、L1-NB、L1/NB及L1/MP显著增加,软组织测量指标UL-LL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非拔牙矫治可以很好地解除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前牙闭锁和颌骨的垂直向不调,对软组织侧貌也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单颌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按照患者矫治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接受上颌单牙合拔牙矫治方案,参考组接受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方案,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矫治前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SNA、SNB、A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A、SNB、ANB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U1-FH、U1-AP、H角减小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UL-E距离、H角、Z角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为(22.13±4.53)个月,与参考组的(22.65±5.0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颌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够使上前牙内收,使软组织侧貌很大程度改善,然而单颌拔牙矫治方案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cNamara分析法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进行头影测量,探讨其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McNamara分析,得到7项相关指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距大于男性正常胎(P〈0.05);②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下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均大于女性正常骀(P〈O.05)。③男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及下切牙突距明显大于男性非拔牙患者(P〈0.05)。④女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明显大于女性非拔牙患者(P〈0.05)。结论McNamara分析法的部分数据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及矫治设计有参考价值;男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17.10%同时上下切牙突距分别大于正常值的54.03%和60.61%时可考虑拔牙。女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36.71%时可考虑拔牙。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该病例治疗的各种报道不少,而成人病例的治疗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颌面硬组织及牙位的变化,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0.01~0.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0.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lt;0&#183;01~0&#183;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lt;0&#183;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