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1级高血压病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将126例原发性1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随机分为光电音治疗组、针刺组和安慰剂组,每组42例。光电音治疗组和针刺组均进行辨证取穴,肝火亢盛型取太冲、曲池,阴虚阳亢型取太溪、三阴交,痰湿壅盛型取足三里、丰隆,阴阳两虚型取太溪、关元,分别采用多模式音频脉冲光电治疗仪和针刺治疗,每天1次。安慰剂组口服淀粉片剂25mg,每次1片,每天3次。3组均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压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光电音治疗组和针刺组均可降低血压(均P0.01),且光电音治疗组降低收缩压的效果更佳(P0.05)。光电音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0.5%(38/42),优于针刺组的71.4%(30/42,P0.05)与安慰剂组的19.1%(18/34,P0.01)。光电音治疗组和针刺组均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音频脉冲光电治疗仪治疗原发性1级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果比较。方法 :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并运用耳穴压豆疗法,观察治疗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血压下降幅度较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明显。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对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即时降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及其与各证候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ELISA对163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45例、阴虚阳亢证38例、肝阳上亢证44例进行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测定,并与40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各组间瘦素水平比较:痰湿壅盛>肝胆湿热>阴虚阳亢>肝阳上亢>健康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痰湿壅盛与阴虚阳亢,痰湿壅盛与肝阳上亢,痰湿壅盛与健康人,肝胆湿热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脂联素水平比较:健康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胆湿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除痰湿壅盛与肝胆湿热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不同证候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存在差异,并与痰湿及湿热证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8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测定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结论:H型高血压与中医各证型均有相关,其中与阴虚阳亢型关系密切,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寿比山对不同中医辨证类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望乐 《中医杂志》2002,43(6):455-456
目的:研究吲达帕胺(寿比山)对不同中医辨证类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标准,将2000年10月~2001年8月我病区收治的高血压病住院患者67例,分为阴虚阳亢组30例,痰湿壅盛组37例,全部服用寿比山,经治疗4周评定结果。结果:降压显效19例,有效19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56.72%。阴虚阳亢组30例,降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26.67%,痰湿壅盛组37例,降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08%。痰湿壅盛组有效率与总体相比,痰湿壅盛组与阴虚阳亢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提示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据此应用西药降压,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邢台市中医院及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高血压患者175例,男女比例为1.13∶1.00,平均年龄54.32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以痰湿壅盛证为最多,占32.0%;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证为主,40岁的患者以痰湿壅盛为主;各中医证型在不同BMI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的以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证居多,肥胖者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吸烟的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虽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饮酒及高血压家族史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饮酒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为主要证型,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为主。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型在分布上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年龄49岁,超重和肥胖可能是痰湿壅盛证的危险因素;饮酒及家族史可能分别是肝火亢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分乔  许文忠  董旭  梅建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22-1322,139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程度。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检测各个证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TC/HDL的比值。结果痰湿壅盛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相比,TG有显著差异(P0.05);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相比,TC/HDL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型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和靶器官损害组,中医辩证分为4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靶器官损害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减弱,肝火亢盛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异常增高,痰湿壅盛型24小时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阴虚阳亢型昼夜收缩压节律明显异常,阴阳两虚型双重昼夜节律异常。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密切,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多为高血压的早期正盛邪实阶段,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多为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其血压变异性(BPV)参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515例,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危险因素及临床症状,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24 h动态血压记录BPV参数,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BPV参数差异,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MSC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MDCV)、日间(6:00-22:00)平均收缩压(DM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MDBP)、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MSCV)、日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MDCV)、夜间(22:00-次日6:00)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MSC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MDCV)、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痰湿壅盛证分别为160、136、83、69、67例。不同证型间年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虚阳亢证比较,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痰湿壅盛证24 h MSBP、24 h MDBP、DMSBP、DMDBP、NMSBP、NMDBP及24 h MSCV、24 h MDCV、DMSCV、DMDCV、NMSCV、NMD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女性)、睡眠时间6 h、摄入钠盐量、情绪激动、文化程度与阴虚阳亢证呈正相关;性别(女性)、年龄、摄入钠盐量、文化程度与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年龄、摄入钠盐量、高血压家族史、文化程度与痰湿壅盛证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及BPV参数最高,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血压及BPV参数最低;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壅盛证与引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图特点,评价其与心脏、血管相关生理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关的生理病理机制。方法对66例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中年女性进行脉图检测,比较痰湿壅盛证组、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各脉图时域参数的差异。结果与痰湿壅盛证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火亢盛证组及阴虚阳亢证组弦度系数(W1/t)、张力系数(h3/h1)增大(P0.05);与健康对照组、肝火亢盛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比较,痰湿壅盛证组h4/h1及h5/h1值增大(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图可反应其心脏、血管的相关功能状态特点;大血管顺应性较差是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肝火亢盛证患者尚伴有明显的心脏射血增强,痰湿壅盛证患者主要存在外周阻力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尿酸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高尿酸血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尿酸,各组进行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无显著差异,但二组血尿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阴阳两虚组较痰湿壅盛组、痰湿壅盛组较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和早期肾损害血尿酸水平升高有一定相关,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化指标区别.  相似文献   

17.
孟丽琴  利定建  张丽君 《光明中医》2012,27(12):2427-242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同型半胱氨酸(Hcy)、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表达。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34例,综合中医四诊资料,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四个基本证型组,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患者进行Hcy、ba-PWV检测,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各证型组Hcy、ba-PW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cy、ba-PWV在高血压各证型组间比较:痰湿壅盛组>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与肝火亢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Hcy与ba-PWV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更明显,其中痰湿壅盛型患者较其他证型组风险更大,发生心脑血管风险可能性更大,值得早期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226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226例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总体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壅盛证72例(31.85%)、阴阳两虚证70例(30.97%)、肝火亢盛证50例(22.12%)、阴虚阳亢证28例(12.39%)及其它证型6例(2.65%)。226例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男性所占百分比(159/226,70.35%)高于女性(67/226,29.65%)。男性证型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及其他证型,其中痰湿壅盛证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证型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其他证型,其中阴阳两虚证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蒙古族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其独特的特点。2.蒙古族H型高血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3.蒙古族H型高血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及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40例患者,进行病例采集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单身等,并测量血压。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研究影响高血压合并抑郁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比较各证型抑郁的发病率,总结高血压合并抑郁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文化程度、是否单身、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2)高血压病患者各证型间抑郁发病率差异较大,阴虚阳亢证最高,痰湿壅盛证次之,肝火亢盛证最低。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高危人群为单身、文化程度较高、证型为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证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证型分布情况,分析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参数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515例,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危险因素及临床症状,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HRV时域参数,比较不同中医证型HRV的5项时域参数[全程NN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SDNN的平均值(SDNN Index)、HRV指数(HRV Index)、相邻NN间期之差(PNN50)、全部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差异。结果 515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痰湿壅盛证分别为160、136、83、69、67例。阴虚阳亢证、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SDNN较痰瘀互结证、痰湿壅盛证明显降低(P0.05);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SDNN Index、HRV Index较痰湿壅盛证明显降低(P0.05);肾气亏虚证SDNN Index较痰湿壅盛证明显降低(P0.05);肾气亏虚证PNN50较阴虚阳亢证明显降低(P0.05);阴虚阳亢证、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RMSSD较痰瘀互结证明显降低(P0.05)。判别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晨峰值(MBPS)、SDNN、SDNN Index、HRV Index、PNN50、RMSSD与辨证分型的诊断判别具有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性),失眠,收缩压升高,血压晨峰程度越大,SDNN Index、PNN50降低与阴虚阳亢证呈正相关;性别(女性),高龄,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SDNN、HRV Index、RMSSD降低与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高龄,高血压家族史,收缩压升高,SDNN Index、HRV Index、PNN50降低与痰湿壅盛证呈正相关。结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明显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较重,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壅盛证与引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