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的用药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盛  王灿灿 《西部医学》2006,18(4):517-518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的用药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及药品计划采购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上半年抗精神病药处方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精神病药销售金额占同期总销售额比例较小。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结论随着精神药理学的进展,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的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逐渐成为我院抗精神病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我们曾对我院2003-2005年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情况作了分析.随着我院药物的更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量逐渐减少,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量逐渐增加.本研究对我院2006-2008年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状况进行分析,旨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及生产企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昀  王秀丽  李耿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75-1776,1778
目的:对我院2009~2011年口服抗精神病药物的消耗量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我院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和用药趋势。方法:采用WHO推荐限定日剂量(DDD)和限定日费用(DDDc)以及药品消耗金额排序值与用药频度(DDDs)排序值的比值为指标,对我院口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精神病药物的消耗金额逐年增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呈现迅速上升趋势。结论:我院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确切,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降低。笔者抽样调查我院2012年7月—12月门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处方,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院1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寻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方法:对海珠区妇幼保健院2004~2010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133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涉及人群以儿童最多,占41%;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涉及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和患者自身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注意用药安全性,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我们曾对我院2003—2005年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情况作了分析。随着我院药物的更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量逐渐减少,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量逐渐增加。本研究对我院2006—2008年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状况进行分析,旨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及生产企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一日使用296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荣连  陈骞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755-1756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一日使用情况,了解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情况、合理用药水平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医生更合理地使用精神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 2007年 8月15日三个精神病区和药物依赖病区住院患者的用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物用药频度居前 5位的依次为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利培酮,抗抑郁药用药频度居前 5位的依次为阿米替林、氯米帕明、文拉法辛、氟西汀、帕罗西汀.结论:本调查表明多数用药方案合理,传统抗精神病药用药频度依旧稳定,新型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撒兰梅  杨萍 《新疆医学》2014,(9):152-153
我院为民政所属的事业单位,主要收治“三无”及城市无着落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大部分患者长时间住院,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目前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断上市,精神科临床医师使用各类精神科药物的习惯产生了潜在变化.本文对我院416例2014年1月31日在我院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一日临床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促进民政精神病院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并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在我院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分别从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的药物品种分布等统计与分析.结果 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有24种,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7例(58.73%),其次为中药制剂12例(19.05%);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为皮疹、斑丘疹、寻麻疹、皮肤瘙痒、面部潮红、紫绀、过敏样反应或注射部位红肿等;以静脉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85.71%).结论 认真监测分析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临床合理和规范用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体会及53例ADR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建玲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35-136
目的介绍一年来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实践,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提出规范管理ADR监测工作,才能够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数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全年收集、上报的53份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注射剂、微生物制剂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种类;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别;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老年人、男性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多发群体。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周奎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54-2255
目的:建立"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法与用药年龄限制"资料库,以指导精神科医务人员及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整理我院抗精神病药品说明书,按"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法与用药年龄限制"要素,对其进行分类列表并按药物服用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结果:饭后服用药品占5%,饭前饭后均可服用或未标明的占87.5%,口腔崩解服用占5%,禁止咀嚼占20%,儿童限制使用的占82.5%,每天服1次并注意服用时间的药品占40%。结论:建立"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法与用药年龄限制"资料库对精神科医务人员及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5年和2006年抗精神病药物消耗量的统计,分析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现状和用药趋势.方法本文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分析方法[1]等,对本院2005年和2006年抗精神病药物消耗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精神病药物年消耗金额及用药人数增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应当更加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临床抗精神病药物不合理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智力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1):1140-1141
目的:分析临床抗精神病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临床用药技术更趋合理化。方法:抽查医院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用药分析、总结。结果:临床抗精神病药存在药物用法的不合理,联合用药的不合理。结论:熟悉药品,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把握好合理用药的原则、有利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增加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法与用药年龄限制"资料库,以指导精神科医务人员及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整理我院抗精神病药品说明书,按"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法与用药年龄限制"要素,对其进行分类列表并按药物服用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结果:饭后服用药品占5%,饭前饭后均可服用或未标明的占87.5%,口腔崩解服用占5%,禁止咀嚼占20%,儿童限制使用的占82.5%,每天服1次并注意服用时间的药品占40%。结论:建立"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法与用药年龄限制"资料库对精神科医务人员及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治疗精神障碍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用药趋势,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法为指标对我院精神药品分析的处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我院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状况,有助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 对我院2009年收集到9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有67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居首,其次为中药注射剂.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胃肠道系统反应.结论 由于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做到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杰 《中国医学创新》2008,5(36):158-159
药品不良反应(ADR)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用药,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ADR监测工作在我国逐渐深入展开,并引起普遍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保证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的措施.通过对我院收集的10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发生特点,以供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当前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药品种类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2009年<中国药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登的20篇药品不良反应综合报告中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排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无论在药品品种数上还是病例数上都稳居前2名.结论: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制剂,并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2015年第一、二度我院ADR发生的情况,从药物类型、用药原因等多角度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为下一年度我院重点监测品种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年前两季度我院出现的不良反应数据通过Excel方式导出,利用Excel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全年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抗感染药物居首位,用药原因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胃肠道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不断提高用药水平,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我院近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94例抗菌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94份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共涉及药物6大类20个品种;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93例,占98.9%;阿齐霉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16例,占17%;变异性反应最常见,占59.5%;重度药品不良反应1例,占1.06%.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1.08:l).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必须定期监测与分析不良反应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