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岁以内存在早期孤独症预警征象儿童进行跟踪随访及家庭干预,探讨其与存在临床表现但未进行家庭干预儿童的孤独症筛查结果及与智能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筛查出1岁以内存在预警征象的儿童(实验组)和18~24月存在孤独症临床表现的儿童(对照组),在18~24月进行CHAT-23量表和儿心量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CHAT-23量表筛查结果可疑和异常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总发育商均低于正常儿童,但以对照组儿童落后明显,尤以语言和社会交往落后明显,各能区之间除大运动、语言两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CHAT-23量表两组儿童单项阳性率比较,发现多组项目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7项核心项目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早期筛查存在孤独症预警征象儿童,早期家庭干预,能在一定程度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并提高其智能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早期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期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功能;方法:对1~3岁发育迟缓儿童40例采用CHAT-23-A、ASD早期行为标志既预警征象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孤独症儿童.结果:40例发育迟缓儿童筛查阳性5例,阳性率12.5%,其中4例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占10%,正常对照组儿童40例,阳性1例,经干预后进一步检查排除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结论:部分孤独症儿童早期可以表现为发育迟缓,因此对发育迟缓儿童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发现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儿童早期孤独症筛查方法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为选择适宜的筛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8年间在闵行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共计2 639名,于24月龄接受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筛查的儿童2 525名,其中1 979名儿童于24月龄同时接受了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收集这部分儿童24月龄CHAT-23结果、智测结果,是否发生儿童孤独症及发育结局。比较CHAT-23结合智测筛查方法与单独使用CHAT-23量表筛查儿童孤独症的预测作用。结果 接受2周岁系统保健的2 639名儿童中最终确诊儿童孤独症34名,CHAT-23对于儿童孤独症筛查的灵敏度为0.265,将DST筛查结果的DQ、MI结果的可疑/异常作为联合筛查方法,可提高儿童孤独症筛查灵敏度(0.906 vs.0.265),对于避免漏诊具有重要意义,筛查效果也较单一方法好(约登指数0.481 vs.0.261)。结论 CHAT-23量表结合智测筛查方法在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筛查效果比单纯使用CHAT-23量表高,医生客观观察结果与家长主观填写相结合可对早期儿童孤独症准确诊断,便于早期发现、诊断、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基层儿童保健临床工作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儿童早期孤独症筛查方法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为选择适宜的筛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8年间在闵行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共计2 639名,于24月龄接受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筛查的儿童2 525名,其中1 979名儿童于24月龄同时接受了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收集这部分儿童24月龄CHAT-23结果、智测结果,是否发生儿童孤独症及发育结局。比较CHAT-23结合智测筛查方法与单独使用CHAT-23量表筛查儿童孤独症的预测作用。结果 接受2周岁系统保健的2 639名儿童中最终确诊儿童孤独症34名,CHAT-23对于儿童孤独症筛查的灵敏度为0.265,将DST筛查结果的DQ、MI结果的可疑/异常作为联合筛查方法,可提高儿童孤独症筛查灵敏度(0.906 vs.0.265),对于避免漏诊具有重要意义,筛查效果也较单一方法好(约登指数0.481 vs.0.261)。结论 CHAT-23量表结合智测筛查方法在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筛查效果比单纯使用CHAT-23量表高,医生客观观察结果与家长主观填写相结合可对早期儿童孤独症准确诊断,便于早期发现、诊断、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基层儿童保健临床工作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1岁以内孤独症警示指标阳性患儿进行随访3年,了解孤独症警示指标阳性患儿的结局及预后。方法 在高危儿门诊采用2010年卫生部颁布《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中婴儿期孤独症警示指标对阳性患儿进行跟踪检查、家庭干预指导、定期评估及3年随访;并将3岁时确诊孤独症的儿童(实验组)与随机抽取的儿童孤独症门诊就诊的相同年龄段的儿童(对照组)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将各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警示指标阳性患儿35人中3年后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30人,5例其他,包括智力发育迟缓2例、先天性色素失禁症1例、结节性硬化1例,先天性盲童1例,所有患儿均进行早期干预;两组ASD儿童CAR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证实对照组严重程度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sell发育量表检测两组5个能区数值均低于正常,但对照组的儿童各能区平均水平均低于实验组,且各能区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利用婴儿孤独症早期阳性警示指标进行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减轻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各项能力。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CHAT-23作为孤独症筛查量表在中国内地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探索一套适合于初级儿童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的筛查流程。【方法】选取卢湾区18~24月龄儿童作为筛查对象,运用CHAT-23量表对其进行ASDs筛查;选择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为病例组,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计算CHAT-23家长填写问卷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部分儿童家长重新填写问卷,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结果】卢湾区共筛查了484人,发现2名疑似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该问卷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41和0.884。问卷加Section B当面访谈的阳性预测值为50%;该问卷的重测信度(kappa值)为0.50。【结论】CHAT-23孤独症筛查量表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是一种适用于初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孤独症筛查量表,适合在中国内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36月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神经发育特点,为后期评估、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2019年因语言问题首次就诊的18~36月龄婴幼儿,根据“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结果分为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与多能区发育迟缓组,比较两组儿童各能区发育、早期语言水平,以及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结果 共有700例婴幼儿入选,两组间月龄(t=-1.73,P=0.09)、性别(χ2=2.06,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年龄构成比存在差异(χ2=9.124 ,P=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能区均更为落后(t=15.08,20.26,25.68,18.76,39.79,P<0.001)。在早期语言水平方面,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总的早期语言发展水平、语音和语言表达、听觉感受理解、视觉相关语言方面较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均更低(t=8.20,10.23,9.18,11.39,P<0.001)。单纯语言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DQ存在相关性(r=0.127,0.146,0.238,P<0.001),而多能区发育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各能区DQ均存在相关性(r=0.154,0.392,0.390,0.435,P<0.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更高(χ2=61.69,105.17,P<0.05)。结论 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合并多能区落后时存在语言发育的显著落后,应进一步完善检查,注意识别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如东县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探寻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模式.方法 2018年4月-2019年12月,对如东县接受健康检查的8、18、30月龄儿童进行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同时对预警征象筛查及行为发育指标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儿童再次进行DDST筛查.分析儿童发育迟缓情况,并对筛查阳性儿童进行干预.结果 共筛查13781名0~3岁儿童,DDST筛查阳性578例,阳性率4.19%;男童阳性筛查率(5.35%)高于女童(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78,P<0.05);18、30月龄组可疑和异常筛出率(分别为4.50%、3.24%)明显高于8月龄组(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40、15.82,P值均<0.05).DDST筛查阳性儿童主要为语言能区发育迟缓(占39.80%),其次依次为大运动能区(29.78%)、精细动作-适应性能区(占19.51%)和个人-社交(占10.91%).480例可疑儿童,经3周干预后复筛,转正常407例(占84.79%).结论 DDST筛查能有效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有条件的农村儿保门诊可开展预警征象、行为发育指标、DDST联合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长春市18~48月龄儿童孤独症样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早期孤独症样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对长春市13个县(市)区13 545例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孤独症样行为检出率为21.5%。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父亲生育年龄、孕期是否服用维生素D、孕期血糖情况、孕期是否接触X线以及喂养情况是儿童孤独症样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孤独症样行为检出现状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重视儿童孤独症样行为的早期筛查及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且对CHAT-23量表筛查出的阳性儿童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方法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2个辖区,对辖区内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接受常规健康体检儿童中符合条件并知情同意的2 358名儿童进行CHAT-23量表筛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romax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对其中基本信息填写完整的1 238名儿童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CHAT-23问卷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分别为儿童的反应、与家长/陌生人的互动、指向动作、互动游戏,共解释了50.87%的变异。CHAT-23问卷筛查出阳性儿童121人,筛查阳性率5.13%(121/2 358)。1 238名儿童χ~2检验显示筛查阳性组与筛查正常组在儿童性别(χ~2=4.77,P=0.03)、母孕期先兆流产史(χ~2=4.02,P=0.05)、母孕期服药史(χ~2=6.1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1.92,95%CI=1.08~3.42)、母孕期服药史(OR=2.66,95%CI=1.01~6.70)是筛查阳性组儿童的危险因素。结论 CHAT-23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作为初级医疗保健机构有利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2019年北辰区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方法以天津市北辰区辖区内14家一级社区内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1-12月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管理的0~3岁散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269例筛查阳性儿童经首都儿研所《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方法操作指南》检查、行为观察、ABC量表填写评估及病例追踪明确最终确诊结果。结果 269例筛查阳性的结果中,最终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36例,全面发育落后60例,语言发育落后43例,大运动发育落后5例,正常者125例。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及社会沟通能力较差,且行为发育偏高,在临床上应该及时进行早期筛查,为发育可疑儿童提供干预、随诊,帮助亲子教养模式改善,及时发现发育异常儿童,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服务。在改善孩子症状的同时,促进孩子智力发育、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压力,实现早发现及早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象征性游戏(SPT)在18~36月龄儿童孤独症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有542例18~36月龄儿童参与该项研究,其中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117例为ASD组,语言发育迟缓组203例为对照组1;正常儿童222例为对照组2。3组均做SPT、Gesell智力评估,比较各组问象征性游戏能力和Gesell婴幼儿发育水平,并探究象征性游戏能力的对ASD儿童的早期筛查作用。结果正常对照组的SPT发育年龄和智力发育年龄基本一致(t=-0.71、1.14、0.15,P0.05)。语言发育迟缓组的智力发育年龄明显落后于实际月龄(t=3.39、7.98、13.13,P0.05),年龄越大差异越明显;但SPT的发育年龄3岁前并没有明显落后(t=-0.796、-0.187,P0.05),仅在30~35月龄组出现差异(t=-5.42,P0.05)。结论 SPT操作简单,可为语言发育迟缓及ASD儿童的早期识别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早期医学干预对儿童孤独症预后改善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4月对泰安市妇幼保健院2~6岁的儿童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将发现的刚被确诊为孤独症的患儿34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早期的医学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同时选择34例已被确诊为孤独症,错过早期干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样对其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前,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以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并在干预之后再次对两组患儿的ATEC评分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对两组患儿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情况以及ATEC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儿就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识别,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各面部表情的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医学干预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情况,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为孤独症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7月儿童孤独症患儿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对照组患儿进行语言、行为以及药物: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家庭干预,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2个月后个人能力、语言、社交及行为均有一定进步,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患儿个人能力、语言、社交及行为均有显著进步,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儿进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的同时配合家庭综合干预辅助治疗儿童孤独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珊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10):1019-1022
发育行为障碍是发育行为儿科常见慢性疾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早期识别有利于早期干预,降低或减少病残率。早期识别主要依赖于发育行为监测和筛查,将结构化监测和非结构化监测相结合,并实施到儿童保健体检中,可提高发育行为障碍的早期识别率。发育行为障碍的评估方法包括生长发育里程碑监测、儿童心理发育预警征象及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对发育筛查存在风险者采用诊断性量表进行诊断性评估。干预应遵循早期开展、个体化指导、适应能力培养、家庭参与、多学科合作和启动慢病管理原则,能有效提高干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16.
文湘兰 《实用预防医学》2013,(10):1229-1231
目的 探讨通过改善家庭语言环境和强化语言康复训练对1~3岁语言发育迟缓的留守儿童在语言改善方面的临床效果,并为儿童的语言康复治疗提供经验积累. 方法 将株洲市1~3岁的留守儿童作为调研对象,并经过相关诊断评估后,筛选出309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童143例,女童166例.对本组儿童采取加强语言环境和语言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记录儿童在干预前后语言发育商,并比较不同性别儿童的语言发育商情况.结果 (1)留守儿童的语言发育商为(95.658±9.493),一般儿童语言发育商为(101.31±6.89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童和女童干预后的语言发育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男童和女童的语言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男童的语言发育商为(97.415±9.647),女童为(100.227±9.08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留守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干预前后各语言发育商区段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242,P<0.05). 结论 对1~3岁语言发育迟缓的留守儿童而言,采取语言康复训练和改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干预方案,能够积极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状况,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一凡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36-1138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100例早产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50例。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三组儿童均定期随访,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评估。结果 1岁时,干预组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大运动、适应行为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未干预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个人社交、语言、精细动作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适应行为DQ、大运动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P〈0.01)。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早期家庭干预能促进早产高危儿的智能发育,1岁时在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方面可与正常儿童相近。早起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向琴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715-2716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方法。方法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定、孤独症行为评定(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58例孤独症患儿的运动、语言、社交、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与56例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进行对比。结果儿童孤独症患儿各项发育指标明显落后,尤其是语言、精细动作和适应性。结论对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发现、早期明确诊断,多种方法并用的治疗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市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病情况,探讨在儿童保健系统中实施ASD早期筛查有效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5~3.0岁幼儿2 090人。应用定期反复三级筛查逐级转诊模式,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Rating Scale,CABRS)为一级筛查工具,可疑者由儿童精神科医生依DSM-Ⅴ标准进行确诊;半年后复查。结果 首次一级筛查,ASD阳性448人,筛查阳性率21.44%;半年复筛现漏诊4人,假阳性2人;终确诊ASD 26人,患病率1.24%。结论 据DSM-Ⅴ诊断标准,应用CHAT-23和CABRS为一级筛查工具,××市ASD患病率接近美国最近报道,普遍高于国内,提示在儿童保健系统中两量表结合,有助于早期识别ASD;采用定期反复三级筛查逐级转诊模式,利于ASD早期发现和减少漏诊,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20.
探讨适合基层使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筛查工具, 为制定ASD预防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为现况调查,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西安市新城区、鄠邑区为项目区县, 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两区县的3~36月龄儿童中开展ASD初筛, 基层儿保医师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基础上使用"孤独症早期的高危警示信号"漫画图片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儿童转诊至区县级妇幼保健院复筛, 复筛阳性者转至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结果显示, 两区县共初筛17 905名3~36月龄儿童, 其中18~36月龄儿童10 588名, 初筛阳性50名, 复筛50名, 诊断ASD儿童23名, ASD儿童的患病率为2.17‰(95%可信区间:1.29‰~3.06‰)。"预警征"初筛阳性42名, 最终确诊19名ASD;"漫画图"初筛阳性27名, 最终确诊23名ASD;"漫画图"初筛与确诊的一致率高于"预警征"初筛, 两种筛查方式一致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 P=0.001)。综上, 依托妇幼保健三级网系统, 利于ASD儿童筛查、诊断的全程管理, 指导预防政策制定, "孤独症早期的高危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