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测定60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肱血压比(ABI)。结果提示:(1)收缩压、脉压和空腹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收缩压、脉压、空腹血糖和LDL-C是大动脉弹性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 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分为2组,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组(简称无增厚组)73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简称增厚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增厚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无增厚组(P<0.01),且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空腹C肽、2hC肽呈正相关.结论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探讨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168例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原发性高血压组(n=70)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n=58),各组分别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含量,应用动脉硬化自动检测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中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丙二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8、0.672、0.469、0.179、0.392、0.277和0.571,均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8和-0.571,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丙二醛、空腹血糖和年龄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明显减弱,且与体内氧化应激增强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提示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在动脉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52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亚组1(1项指标异常)、亚组2(2项指标异常)和亚组3(3项或以上指标异常)。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并与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各亚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0.001),亚组3与亚组1和亚组2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年龄(r=0.432,P<0.001)、收缩压(r=0.341,P<0.001)、腰围(r=0.151,P=0.001)、空腹血糖(r=0.257,P<0.001)和甘油三酯(r=0.103,P=0.019)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是影响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聚集可能促进动脉僵硬度的发生发展。开展人群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评估及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有助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对血管早期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400例。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指标,比较两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值的差异,对血脂异常进行临床分型,比较各血脂异常亚型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的差异,并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1674.0±13.0 cm/s)较单纯高血压组(1594.0±11.2 cm/s)显著升高(P<0.001);两组间踝臂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高血压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与动脉硬度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β=0.104,P<0.001),是仅次于收缩压和年龄的影响因素。结论血脂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高脂血症加速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硬度的影响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动脉僵硬度增加与衰老相伴随,并同时导致男性和女性收缩压和脉压增大。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间接指标,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更直接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参数,均为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之外的心血管恶性事件的相关因素[1]。多种影响动脉树的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如血压、心率、体型、糖尿病、血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反映的微循环障碍的定量参数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反映的大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针对福建东南沿海大于30岁以上居民共计2 169人的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获得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子。应用无创的baPWV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眼底照相和半自动定量软件检测CRAE反映微血管变化及损害。结果 baPWV升高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MABP、脉压差、BMI、LDLC、空腹血糖等升高相关,同时与糖尿病、高血压相关。随baPWV的增大,视网膜中央动脉狭窄可能增大,该相关性独立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结论 baPWV增大与CRAE及其他心血管风险因子相关。该结论支持大循环与微循环相关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按照动态脉压值分为动态脉压<60 mmHg组(112例)和动态脉压≥60mmHg组(117例)。2组均行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生化检测。结果动态脉压≥60 mmHg组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动态脉压<60 mmHg组(11.5±1.4 m/s比10.3±1.2 m/s,P<0.01);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偶测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呈正相关(r=0.302,0.248,0.224,0.306,0.365,0.466,0.492,0.372,0.552,0.546,0.488,均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24 h脉压、24 h收缩压、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价不同糖耐量人群早期动脉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糖耐量异常者30例,初诊2型糖尿病者30例,除外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餐后血糖、血脂水平,并测定其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三组人群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均出现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空腹、餐后血糖水平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及糖尿病早期即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应予以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肾素前体表达水平及与血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 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1例。采集病史,并进行血压、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量及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肾素前体浓度,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均数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肾素前体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各指标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间年龄、体质指数、舒张压、脉压、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肾素前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值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脉压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独立相关(P<0.05)。结论 (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肾素前体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差异。(2)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血管损伤加重,但与肾素前体间未见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HDL-C正常者26例,HDL-C降低者34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8例,应用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量所有入选者的颈-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并同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体重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PW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DL-C及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WV与HDL-C呈负相关(r=-0.138,P=0.004);高血压HDL-C降低组PWV明显高于HDL-C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HDL-C水平降低可能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关系密切,提示HDL-C降低可能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对152例老年体检者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结果 CFPWV为(12.33±2.10)m/s。男性高于女性(P〈0.01)。直线相关分析示CF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相关;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CFPWV增高(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年龄、男性、脉压和糖尿病密切相关。提示影响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和性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临床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均无任何临床心脑血管并发症,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合并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42例)和未合并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无CAS组,43例)。另入选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40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无CAS组比较,CAS组IMT值显著增加[(0.52±0.12) mm、(0.53±0.10) mm比(0.84±0.15) mm,P均=0.001];健康对照组、无CAS组和CAS组中患者cf-PWV值依次显著升高[(7.88±3.23)m/s比(10.82±4.37) m/s比(13.58±4.15) m/s,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HOMA-IR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cf-PWV的正向影响因素(β=0.155~0.411,P<0.05或<0.01)。结论:无临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对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进行测量,并对血糖、血脂、血压、BMI等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并记录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过1 mm的患者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收缩压、舒张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mm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空腹血糖水平、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收缩压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重视对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血糖以及血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300例.应用日本科林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同时检测血糖、甘油三酯、肌酐、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腰围等指标,并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指数、腰围、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等为自变量,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635±239cm/s)较单纯高血压患者(1583±288 cm/s)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两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均与收缩压、脉压显著正相关(P<0.05),与舒张压无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600例高血压患者中年龄、收缩压和腰围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之间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收缩压及腰围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中大动脉僵硬度与代谢综合征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根据其存在代谢综合征成分的个数分为非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高危组和代谢综合征组;采用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大动脉僵硬度。结果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r=0.427,P<0.01)、收缩压(r=0.444,P<0.01)、脉压(r=0.498,P<0.01)和血糖(r=0.366,P<0.01)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r=-0.216,P<0.05)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代谢综合征评分是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校正R2的模型里,相关系数为0.24。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代谢综合征组分增加与大动脉僵硬度升高有密切关系,提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预测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研究表明无创式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可有效观察糖尿病(DM)患者下肢动脉早期病变特点[1].PWV数值虽然随增龄而增大,其基准值为1 400 cm/s.近年来由于PWV与动脉僵硬度(动脉弹性)的这种正相关性再加上其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而又没有创伤,所以被广泛应用来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PWV可以良好地反映大动脉的扩张性,PWV越快,动脉的扩张性越差、僵硬度越高、弹性越差.PWV可综合反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对血管的损伤,更能精确地对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2].本研究拟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PWV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DM病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DM合并心血管病变的监测和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0例诊断为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的住院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HbA1c〉6.5oA)与对照组(HbA1c≤6.5%),测量患者的脉搏波速度及血压,检测血脂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1.07±2.32)m/s:(10.26±1.84)m/s,P〈0.05]。在脉搏波速度相关因素分析中,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与脉搏波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34,0.56,P均〈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脉搏波速度具有相关性,血糖控制欠佳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腹膜透析患者在不同诊断标准下诊断的代谢综合征与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一个最适合腹膜透析患者的标准,同时对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稳定透析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155例,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大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指标,用WHO 1999、IDF 2007和ATPⅢ2001三个标准分别诊断代谢综合征,比较不同标准下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脉搏波速度有无差别,并对脉搏波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用WHO 1999、IDF 2007和ATPⅢ2001标准诊断的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均比无代谢综合征患者有较高的脉搏波速度(P<0.05).脉搏波速度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年龄、腰围、收缩压及血糖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它们都是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无论用WHO 1999、IDF 2007和ATPⅢ2001中任何一个代谢综合征标准,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均较非代谢综合征患者增加.年龄和代谢综合征中多数因子均是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多方考虑,我们推荐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用ATPⅢ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培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的影响。方法观察36例首次确诊的早期高血压患者采用培多普利不同剂量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和脉搏波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脉搏波速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培多普利治疗12周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波速度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培多普利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速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增加大动脉缓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