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它反映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不均一性,而非同步复极是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猝死的危险因子,通过心电图测算Q—T离散度,可评价心脏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有学者认为Q—Td与冠脉支架术有关。本文总结了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冠脉支架术(PCI)治疗后QTd以及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旨在探讨冠脉支架术对Q—Td和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48例位居西宁地区(海拔2300m)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室颤与否及溶栓后再灌注组其溶栓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作了对照分析,发现室颤组较非空旬Q-Td及J-Td均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组溶栓后Q-Td及J-Td较溶栓前明显减少(P<0.01,P<0.05)。本文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也存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颤与Q-Td及J-Td增加有关,这与平原地区新近研究结果相同,提示高原地区也应重视Q-Td及J-Td这一参数指标,以早期发现及预防室颤的发生,尽早实施溶栓治疗,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Q-Tc变化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030001)王瑞英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综检科张风娥,陈秀庭平板运动试验迄今仍为临床诊断冠心病广泛应用的方法,判断运动试验的标准多数仍采用ST段参数,近年来为提高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检出率,运动后心电图Q-Tc改变受到极大重视。本文报道了我院1992年1月~1993年2月正常人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运动前后Q-Tc间期变化,旨在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正常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31~75岁(平均53.5岁)。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检查、胸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外心脏器质性疾病。冠心病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39~69岁(平均55.2岁)。冠心病组中,心绞痛49例,陈旧性心肌梗1例。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检查符合冠心病诊断的WHO标准,且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两组均除外电解质异常及服用影响Q-Tc间期药物的患者。2.方法: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于运动前、运动结束后即刻、2分钟、4分钟、6分钟时记录心电图。选择QRS波及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尤其q波导联)。连续测量3~6个Q-T间期及R  相似文献   

4.
198 5年 Cam pptll等首先提出 Q- T离散度 (QTd)的概念 ,它是体表 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 Q - T间期之差。1992年 Higham等研究证明 Q - Td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呈正相关 ,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 ,Q- Td显著增加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 [1 ]。索他洛尔 (sotalol)具有 、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征 [2 ]。本组测量了 32例心肌梗死 (MI)后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及 32例 MI后无 VT患者 Q- Td,并对前者应用索他洛尔治疗 VT用药前后的 Q- Td比较 ,探讨索他洛尔对 VT患者 Q - Td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6 4例 MI后患者 ,梗死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SPECT心肌显像与平板运动试验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检测进行比较,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行99mTc—MIBI/18F—FDG双核素SPECT及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根据99Tc—MIBI/18F—FDG双核素SPECT显像结果判定存活心肌,将患者分为2组,即心肌存活组与心肌无存活组。比较平板运动试验各项指标在两组间的变化,分别计算其识别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45例患者中24例为心肌存活组(n=24),21例为心肌无存活组(n=21);心肌存活组中87.5%(21/24)Q波延长,75.0%(18/24)QT离散度≤70ms;Q波延长判断心肌存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87.5%、85.7%和86.7%,QT离散度≤70ms判断心肌存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75.0%、71.4%和60.0%。结论在陈旧性Q波型心肌梗死单支病变患者中,平板运动试验指标Q波延长和0T离散度检测存活心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散度(Q-Tcd)的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随机测量30例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2,4minQ-Td,kQ-Tcd,并与30例阴性者作比较,结果显示,Q-Td,Q-Tcd可作为冠心病运动试验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 间期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 间期散度(Q-Tcd)的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随机测量30 例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2、4m inQ-Td 、Q-Tcd ,并与30 例阴性者作比较,结果显示,Q-Td 、Q-Tcd 可作为冠心病运动试验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问期离散度在冠心病诊断及预测心血管事件中的意义.方法 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观察93例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比较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之间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的QT间期离散度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QT间期离散度也随之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6.9%,而非冠心病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69%.结论 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指标之一,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并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离散度的增大相关,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时间(Tp-Te间期)进行测定,探讨心肌缺血与Tp-Te间期、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05例,同年龄组正常心电图9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Tp-Te间期,TpTe/(RR)(1/2)进行分析,计算Tp-Te间期离散度。结果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Tp-Te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而TpTe/(RR)(1/2)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心肌缺血使TDR增大,Tp-Te间期及Tp-Te离散度可作为反映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平板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无创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运动可加重病变区域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心肌电不稳定性加重。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运动试验前、中、后伽的变化,探讨QTd在运动试验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国内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Q—Td)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测量350例20—72岁健康成人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和R—R间期,采用公式:Q—Tc=Q—T/R—R1/2;Q—Td=Q—Tmax—Q—Tmin;Q—Tcd=Q—Tcmax—Q—Tcmin。结果①Q—T、Q—Tc、Q—Td、Q—Tcd分别为352.67±22.79、382.51±19.33、30.46±10.02和34.04±9.24ms。Q—Td范围为10—50ms与国内的研究结果一致;②Q—T间期女性比男性长(P<0.05),Q—Td值男女性无明显差异;③3组心率(50~59次/分、60~79次/分、80~99次/分),Q—Td、Q—Tcd均值均与心率呈负相关;④3个年龄组(20~44岁、45~59岁和60~72岁)Q—Td、Q—Tcd随年龄增长有所增大。认为国人Q—Td正常值范围可定为<50m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 QT 离散度变化。方法选取疑似冠心病患者12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冠心病组80例、正常组48例,观察比较平板运动试验 QT 离散度。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组运动前 QT 离散度有显著差异性,并且在运动中差异进一步扩大,运动后仍有显著差异性(P <0.0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QT 离散度联合 ST 段指标观察能显著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率,是简单、无创性检测方法,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王平 《江苏医药》1999,25(4):296-296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心肌损伤诊断血清标志物,本研究采用运动负荷试验(TET)诱发冠心病(CHD)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测定运动前后血清cTnT水平,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象:CHD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3~65岁,平均525岁。均符合WHO的CHD诊断标准。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16例,均测定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排除急性心肌梗塞(AMI);稳定性心绞痛(SA)组2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8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62岁,平均51.8岁,无高血压、高…  相似文献   

14.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与明短Q—T间期之差。自Campbell等1985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心电图的Q—Td,旨在探索溶栓成功与Q—Td之关系,现报告如下。1 对象选择 63例均为1995年1月至1998年7月住院的AMI患者。溶栓成功组38例,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5±12岁;其中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5例,下壁18例,高侧壁3例;溶栓失败组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58±9岁;共中前间壁6例,下壁14例,广泛前壁3例,高侧壁2例。所有入选病侧  相似文献   

15.
畅淑琴  陈伸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129-3130
QT离散度(QTd)是同一份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心肌缺血是影响心肌复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记录心绞痛发作前、时、后的QTd变化,探讨其心绞痛发作时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现对冠心病进行有效、无创、经济地诊断分析。方法对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并结合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观察结果分析比较。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57%、81.82%、80.00%,运动后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9%、95.45%、92.00%。结论运动负荷试验与QT离散度结合使用与单纯TET相比,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升高,对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报道27例正常对照者78例冠心病(CHD)患者^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及潘生丁介入后心肌显像,并与心电图(ECG)、平板运动试验作对比,结果表明:^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阳性率为92.3%,高于平板运动试验的81.8%,ECG的74.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特异性为89.4%。  相似文献   

18.
黄健 《贵州医药》2003,27(6):537-53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可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不一致性。QTd增大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缺血性心脏病,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成功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降低患者QTd。本文通过观察QTd的变化以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复极化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作者在北大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集该院2002年成功施行PTCA住院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7~75岁,平均65±8岁。急性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QTd)是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变异的量变,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即复极的不一致性。现收集1992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内猝死的冠心病患者22例(猝死组),与住院存活冠心病患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