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竹荪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食用菌,野外栽培是毛竹产区林农致富的好门路。近年来,竹荪栽培面积迅速增长,可是普遍遭到土栖白蚁或家白蚁的危害,尤以土白蚁危害最烈。白蚁危害竹荪,主要表现在取食作培养料的竹片、作覆盖物的干草和作棚架的物料,不仅影响竹荪生长,活动所至之处的菌丝也会大量死亡。因此,轻则造成减产,重则导致失败。防治竹荪栽培场地土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原料配制长裙竹荪的培养基,通过对菌丝萌发所需时间、封面时间、菌丝平均满管时间及菌丝长势的记录及测定,研究不同母种及原种培养基配方对长裙竹荪生长状况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适宜长裙竹荪生长的母种及原种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以竹屑为原料配制而成的原种和母种培养基长裙竹荪菌丝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南方常见的五节芒与稻草等进行黑木耳代料栽培,从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8.5%五节芒+38.5%稻草为主料的组合及30%五节芒+17%木屑+30%稻草为主料的组合效果较为理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象草、五节芒、类芦、芒箕、玉米秆、麦秆、甘蔗渣7种基质栽培香菇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培养料中添加适当比例的菌草或作物秸秆基质替代部分杂木屑、麦麸等原料,选择中、短菌龄(中、早熟型)香菇品种,并相应调整香菇栽培季节,香菇菌棒能够正常发菌、转色和出菇,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多糖含量等营养质量指标与常规水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5.
以黑荆树枝桠材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在栽培的不同阶段分析测定培养物的主要化学组成和单宁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香菇有一定消耗利用栽培基质的能力,菌丝长透至现蕾干物质消耗达45%,三种有机组分均被降解,降解有机物质趋向与其它阔叶树种栽培降解规律相同。单宁在生长过程不被香菇菌丝所吸收,其变化与香菇菌丝生长关系不大,证实了黑荆枝桠适合为栽培香菇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在闽东北寿宁山区花菇种植区开展了五节芒代木栽培花菇的研究,结果表明:五节芒粉与杂木屑混合配方原料栽培的花菇效果好,其较佳混合配方比例为:五节芒粉25%、杂木屑55%、麦皮16.6%、石膏粉2%、硫酸镁0.4%;能够达到纯杂木屑为原料栽培花菇的水平,五节芒粉、杂木屑混合配方与纯杂木屑栽培花菇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72...  相似文献   

7.
以咖啡壳、甘蔗渣、草碳、蛭石、珍珠岩、森林土等为基质原料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开展棠梨(Pyrus pashia)育苗对比试验,通过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一级侧根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共7个性状指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苗木各项生长指标有不同影响,适宜的基质能有效促进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累积,对根系的发育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苗高对于基质更为敏感。基于单一性状指标的表现及7个苗木生长指标隶属函数值计算结果,以有机废弃物甘蔗渣为主要原料配制的T2基质最适宜用作棠梨的育苗基质,而以咖啡壳为主要原料配制的T1基质也可满足其苗木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的可行性,促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方法】开展了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废菌棒辅以毛竹屑为栽培基质的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栽培研究。【结果】以废竹屑为基质栽培棘托竹荪,产量为12.59 kg·m-2;在废竹屑基质中添加30%、50%的灵芝废菌棒,棘托竹荪的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3.08 kg·m-2和12.73 kg·m-2,但棘托竹荪的现蕾时间会延迟8 d、11 d,采收期会延长3 d、7 d,同时竹荪采收期的产量肩峰会被削减,采收期产量主峰的时间段覆盖范围会被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竹荪采收期内产量的波动幅度。【结论】灵芝废菌棒成本远低于竹屑,采用灵芝废菌棒作为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料,相对于竹屑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9.
为改良柱状田头菇栽培基质配方,提高其制菌袋成品率和产量,通过多重对比试验,对栽培基质与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柱状田头菇栽培基质的主料应以棉籽壳为主,辅料麸皮添加量20%为宜,含水量65%最适,菌丝生长以栽培基质碳氮比(50-60):1较好,生物学效率以碳氮比40:1左右最高。  相似文献   

10.
选择适于竹荪生长的林地,可以用下述方法进行人工栽培:在竹林内翻耕作垄,用野生竹荪孢子液或野生菌丝接种;或以人工培养的菌丝体压块栽培,覆土后即可出菇;也可借鉴传统种菇经验,在段木上接种后,进行埋木出菇。  相似文献   

11.
竹荪菌(Dictyophora indusiata)是寄生在植物根部的一种大型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总结了竹荪菌生理生态学研究、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和探讨了我国竹荪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充分利用栗林地温、光、湿等气候资源条件,在林中进行人工栽培竹荪的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实践。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推广技能和效益。通过技术承包,增强推广部门的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13.
毛竹林空间立体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毛竹林蔽荫、风小、湿润的独特环境条件,以及拥有较多的竹枝、竹叶、竹箨等凋落物和残留在地里的死竹篼、死竹鞭等有机物,进行地下栽培棘托竹荪和利用空间挂袋毛木耳的立体经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模式切实可行,既提供了人们物质生活所需的竹荪、毛木耳产品,又改善竹林环境条件,提高笋、竹产量和质量。获得菇、竹双丰收。栽培竹荪,起到垦复竹山,抚育松土和施肥培土的作用;同时,竹荪、毛木耳呼吸作用所释放大量的CO2,大大增加竹林干物质积累,为竹林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产值可达13514元·hm-2,比单纯经营竹林翻3番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竹荪在诸暨林区野外可常见,毛竹林下人工仿野生栽培竹荪的技术管理和人工批量生产成品在诸暨市为首次。试验结果表明:长裙竹荪可以在诸暨的毛竹林下和平整的旱地生长;在培养基质统一制作和菌种统一提供时,其在毛竹林下的生长产量普遍优于平整的旱地;人工野外播种时间以3月中旬为宜;在干旱高温季节,灌溉以喷滴管+贮水桶的形式效果优于抽水泵+贮水桶形式及人工担水灌溉的形式;充足的水源以及必要的劳动力是影响收益率的重要因素;烘干设备自制成本可比采购成本减少20%。  相似文献   

15.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生长在不同pH 值液体培养基中的竹荪菌丝体增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H 值4.1—5.1的条件下,菌丝体增殖最快,对C、N、P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麻竹林下仿野生条件栽培的"兴农"和"京平"2个品系的4个长裙竹荪品种的产量。结果显示:兴农D89与京平D89、兴农D1与京平D1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兴农D89、京平D89产量显著高于兴农D1、京平D1;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环境因子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麻竹林分郁闭度为0.7时的竹荪产量高于郁闭度为0.9和0.5时的产量,表明光照过强或光照不足均抑制竹荪产量;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低于22℃或超过30℃时竹荪产量均显著下降;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湿度为65%~80%,湿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环境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丰富的毛竹林环境资源,进行林内养鸡、种姜、种竹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毛竹林生态质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竹林下日温湿度变化对棘托竹荪出菇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揭示出菇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机制,为竹林下棘托竹荪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南省的炎陵县和永州市竹林下开展相关研究,记录棘托竹荪出菇期日产量和竹林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拟合日产量动态曲线,并对其日产量与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及不同温、湿度梯度下出菇日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出菇期竹林地表日均温度范围为21~3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且棘托竹荪日产量的变化较符合阻尼正弦函数的动态拟合曲线。虽然林地日均温、湿度及其昼夜差与竹荪日产量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平均日温、相对湿度的梯度间竹荪的日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日产量在日平均温度为26~28 ℃和平均相对湿度为85%~90%时达到最大;除永州点的空气昼夜温差梯度之外,炎陵点的昼夜温、湿度梯度和永州点的昼夜湿度差梯度间的日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出菇阶段,林地地表空气日平均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且相对小的温湿度变化更有利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