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患者的发生情况.并分别应用以FK506或CsA为主的免疫抑制剂(FK506/CA+MMF+Pred)等综合治疗方案.结果:66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77.27%),其次是急性排斥反应(10.61%),其中有2例移植肾原发无功能和移植肾破裂、肾动脉栓塞各1例术后切除移植肾.FK506组的34例移植肾功能在术后5~35天内均恢复正常,CsA组有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24例移植肾功能在术后7~48天内均恢复正常,3例血肌酐在142~215 μmol/L之间.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无尿或少尿后应及时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FK506+MMF+Pred的三联免疫治疗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285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术后动态监测DSA水平,检测时间点为术后3,5,7,14,21,30,60,90 d.观察受者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HLA抗体类型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285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初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率为22.11% (63/285),其中DSA阳性4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67% (19/285).HLA抗体阴性受者和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5% (7/222)和16.95% (10/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91,P<0.05);4例DSA阳性受者有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抗体阴性、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16).1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经甲泼尼龙、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等治疗后,15例受者成功逆转,1例死于并发症.结论 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受者DSA水平,可预测移植肾功能状态,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重要预警作用,有利于及时清除或降低DSA水平,对有效预防和及时诊治排斥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瘘的病因诊断及处理对策,以降低肾移植术后患者尿瘘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以来行340例次肾移植术后出现尿瘘的原因及其积极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以挽救移植肾功能及患者生命。结果:340例次肾移植中,确诊尿瘘15例次,发生率为4.4%,发生时间5~24天,平均15天。根据诊断及临床特征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恢复功能14例,治愈率为93.3%;死亡1例。死亡率为6.7%。结论:尿瘘是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原因各异,排斥反应及血供损伤是主要原因。加强抗排斥反应,防止血供损伤,作抗反流乳头吻合,常规内置双J管,可以减少其发生;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其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龄患者肾移植60例次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我院1978年4月至1992年1月期间,对5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作肾移植术60例次,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达60%,其中发生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占21.6%。术后人/肾1年存活率为81.7%/76.7%。故认为选择高龄患者行肾移植时尤应慎重,有明显的心、肺及脑疾病患者,暂不宜手术。肾动脉吻合方式宜采用肾动脉与骼外动脉端侧连续吻合,其效果较好。对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应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激素,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用尿γ─谷氨酰转酞酶(γ─GT)比值测定,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自1989年12月以来,共测定了120例,通过动态观察显示,尿中γ─GT比值测定对急性排斥反应(AR)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报道的120例肾移植患者均为我院施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平均32.5岁,其中第一次肾移植116例,第二次肾移植4例,供受体血型相同119例,不相同1例(供体为“O”型,受体为“B”型),淋巴细胞毒试验均在10%以下,手术前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术后常规服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术后连续测定30天…  相似文献   

8.
定期检测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的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或HLA—DB抗原有错配的80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l和HLA-DR抗原的基因DRB1。结果 手术当天受者的尿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30d,仍有90.0%患者的尿中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8例(29.6%)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出院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90.0%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抗排斥治疗结束后2周,83.3%仍为阳性,治疗过程中尿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3个月后,88.9%转为阴性;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患者,仅6.7%的患者尿中DYZ—l或HLA-DRB1基因阳性。结论 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与药物性肾功能损伤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其基因表达强度变化为定量评价排斥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2年10月~1995年12月对252例等待肾移植患者进行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其中32例患者PRA阳性,占12.7%。28例患者给予血浆置换2~5次后行肾移植术,术后全部患者均应用甲基泼尼松龙、ATG(ALG)或OKT3治疗。结果:2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加速排斥反应,均摘除移植肾;3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21例(65.6%),14例逆转(66.7%),5例摘除移植肾恢复血透(23.8%),2例因肺部严重感染死亡。就PRA阳性的原因,PRA与肾移植的关系,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原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 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  相似文献   

11.
23例儿童肾移植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提高肾移植效果。方法:对23例3~17岁的儿童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d至72个月,平均26.1个月,死亡1例,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6.6%。术后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治疗后逆转,1例因并发移植肾静脉栓塞,切除移植肾;2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恢复血液透析,另一例仍在随访治疗中;其它并发症有肺部感染4例,心力衰竭2例,肾静脉阻塞2例,肝功能损害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结论:儿童肾移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血管较细、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以及药物代谢快等都是应妥善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由15家肾移植中心参加的开放性临床试验,共纳入72例首次尸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在接受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同时,给予2剂人源化达利珠单抗,首剂给予时间为术前24h内,第2剂在术后第14d给予。对入选患者密切随访,评价肾移植后3个月和6个月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人、肾存活率;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 术后3个月内有3例患者发生4次急性排斥反应,3个月及6个月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均为5.56%;人/肾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5.8%/95.8%和94.5%/94.5%;仅有1例的腹痛可能与达利珠单抗有关。结论 2剂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者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斥反应和预防高敏患者术后发生致敏抗体介导的HAR和ACR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和移植肾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亲属活体肾移植101例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总结16年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10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除3例为夫妻间供肾外,其余为血缘亲属供肾。供、受者为同卵孪生2例,HLA全配24例,HLA单倍体相同6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73例取供者右肾,28例取左肾;100例经开放手术取肾,1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所有供者术后1周内出院,随访6个月,血肌酐正常。术后96例受者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达15年,其中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原因分别为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中切除肾脏)、慢性移植肾肾病与肾病复发(3例);5例死亡,除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透析期间因肺出血死亡外,另4例死亡与移植肾无关。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Banff分级为Ⅰ级,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4例逆转,1例无效,恢复透析治疗。术后2例发生尿瘘,5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慢性梗阻,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5.
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肾移植术后应用FK506免疫抑制治疗82例,分为临床验证组42例和切换治疗组40例。结果 临床验证组有40例(95.2%)肾功能在14d内恢复正常,1例(2.4%)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逆转。切换治疗组有24例肝功能正常;3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伴急性排斥反应,6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4例发生难治性排斥反应,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肾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6年5月完成的19例活体亲属肾移植的临床效果。结果19例供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于术后7~10天出院。术后随访1~51个月,平均28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19例受者术后随访1~51个月,平均28个月,其中16例术后3~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于术后3周内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1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另1例激素治疗无效,改用抗人血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10天后逆转。1例为同卵双生兄弟之间肾移植,术后仅用激素治疗3周,未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术后情况良好,半年后自行减量乃至停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1年人/肾存活率为100%。结论活体亲属肾移植安全可行;受者人/肾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尿量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同期BNP、NT-proBNP增高发生率高于尿量减少的发生率、SCr增高及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改变的发生率(P0.01),且急性排斥反应时BNP、NT-proBNP增高早于SCr,NT-proBNP与BNP比较增高幅度更大、发生更早。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NT-proBNP浓度早期显著增高,血BNP、NT-proBNP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其中NT-proBNP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素E1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96例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每天给予PGE1 90μg,与同期内83例未使用前列腺素E1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术后尿量、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B型超声波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前列腺素E1的患者术后尿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肌酐、血流阻力指数和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前列腺素E1有利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但不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去白细胞全血输注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全血输注法治疗肾移植前后高危贫血病人的临床价值。 方法 观察比较15例肾移植前(A组)和38例肾移植后(B组)病人输注去白细胞全血以及33例肾移植前随机输血病人(C组)的群体反应抗体水平(PRA)、急性排斥发生率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生率。 结果 白细胞滤器的去白细胞效率为(98.2±1.5)%,输注去白细胞全血病人仅1例出现荨麻疹,A组输去白细胞全血后PRA阴性,肾移植术后无急性排斥发生,B组输血后无加重或发生排斥反应,C组术前PRA阳性率达100.0%,术后早期急性排斥率为29.0%,A组与C组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肾移植前后严重贫血短期无法纠正时,输注去白细胞全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亲属肾及尸肾移植后尿漏发生的原因差异及预防策略,以降低尿漏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亲属肾移植及尸肾移植患者340例,分为尸肾移植组及亲属肾移植组,根据其发病原因、术前检查、配型、移植方式、抗排斥反应药物应用、并发症等差异,分析尿漏的原因及其结果.结果 五年来共行尸肾移植176例,亲属肾移植164例,确诊尿漏15例,其中尸肾移植后尿漏12例,发生率6.2%,亲属肾移植后尿漏3例,发生率1.8%,行个体化治疗后尸肾移植恢复功能11例,治愈率91.7%,尸肾移植后死亡1例,尸肾尿漏死亡率8.3%.亲属肾移植3例均恢复,治愈率100%.两组尿漏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尸肾发生尿漏原因主要有排斥反应、激素剂量过大、抗排斥反应药物中毒、取肾修肾损伤、热冷缺血时间较长、配型较差、术后并发症较多等.亲属肾移植尿漏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方式及吻合技术,术后恢复处理上导致尿漏.预防在于术前明确肾脏血供,手术方式选择及注意手术技巧,加强抗排斥反应,抗反流乳头吻合及常规内置D-J管,加强术后规范治疗可减少其发生.亲属肾移植较尸肾移植尿漏发生率低,愈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