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广泛分布于人体内,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DC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体内迁移与其分化成熟、表型转换及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近年来,DC在许多免疫疾病及肿瘤的生物学免疫治疗中引起重视,本文将对DC的发育与迁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DC的来源1.1髓系来源DC DC的起源在体内有多种途径,大部分来源于  相似文献   

2.
<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又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的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DC表面的抗原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LR)及Toll受体(Toll receptor,TLR)与DC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它们能识别抗原进而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抗原呈递,其中,CLR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并将其内化完成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外科手术切除率仅为10%~15%,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5年生存率低于5%[1],因此以提高胰腺癌总体疗效为目的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诱导、调节、维持机体抗肿瘤免疫中起核心作用[2].DC疫苗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DC疫苗以及在治疗胰腺癌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DC的强大抗原呈递能力,使其负载HBsAg后以激活HBsAg特异性的CTL,从而探索一种可有效活化机体抗HBV细胞免疫的免疫方式。方法从健康产妇分娩的胎儿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组合的作用下诱导出DC,于体外负载HBsAg后,激活自体T细胞成CTL,于体外培养环境下检测其对表达HBsAg的靶细胞HepG2-S的杀伤效应。结果人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诱导为DC。DC在负载HBsAg后可于体外活化HBsAg特异性的CTL。效应细胞为负载HBsAg的DC活化脐血单个核细胞,靶细胞分别为不表达和表达HBsAg的HepG2,当效应细胞和靶细胞比为1:1时出现最大的杀伤效率,CTL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6.36±6.42)%和(78.09±9.6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人脐血来源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呈递功能,可在体外激活产生HBsAg特异性CTL,在表达HBsAg的靶细胞模型上可观察到一定杀伤效果,为人脐血来源DC用于抗HBV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嗜酸粒细胞性炎症,而T细胞的激活、分化对其发病有重要作用。目前树突状细胞(DC)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AP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naive)T细胞,引起气道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本文就树突状细胞的形成、抗原呈递功能、对TH1/TH2分化的诱导以及其对哮喘的指导性防治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最早是由Steinman于1973年报道的,因其成熟时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是目前已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与其它APC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而其它APC仅能刺激己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地位。本文主要就DC的生物学特点、抗肿瘤机制、及其与肿瘤逃逸的关系和DC疫苗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1DC的生物学特点目前一般认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自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次报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以来,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同时也是初次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强有力地激活初始T细胞,并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的方向,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DC的来源、主要功能及其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与其他APC如巨噬细胞、B细胞相比,DC具有独特的刺激处女(naive)型T细胞的能力.DC在启动免疫方面及决定免疫走向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肺部DC主要存在于气道和靠近肺泡的间质中.许多肺部疾病与DC有关.本文综述DC在肺部的分布,DC的成熟和功能,DC与T、B淋巴细胞,以及DC与哮喘、肺部肿瘤、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的关系,其中重点综述DC与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肝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的机体不能对乙型肝炎病毒川BV)形成充分有效的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期文献报道及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CHB患者DC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发育障碍、功能低下。所以促进CHB患者DC发育并改善其功能,对提高CHB患者的免疫功能以清除体内的HBV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肝素在体外对CHB患者DC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寻找能促进DC成熟的经济有效的诱导因子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北京医科大学免疫室提供);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干扰素(IFN)γ(美国Promega公司产品);荧光标记的抗人CDla、CD40、CD80、CD83、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DR 单克隆抗体(美国lmmunotech公司产品);RPMI 1640培养基、MTT、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美国Sigma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以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和Th2细胞优势分化为免疫学发病基础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树突状细胞(DC)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髓系DC(DC1)能促使支气管哮喘原始Th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增殖,肺脏淋巴系DC(肺脏DC2)能诱导免疫耐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能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因此,我们综述了PPAR-γ对哮喘患者DC免疫调控功能的影响,为哮喘的研究防治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为DC后,主要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具有诱发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DC。DC摄取并提呈肿瘤相关抗原(TAA)给初始T细胞,T细胞活化后通过识别TAA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杀伤肿瘤细胞。大肠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可以利用其特异性表面抗原作为TAA,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细胞毒反应,产生杀瘤细胞作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明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在大肠癌手术后微小残存病和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DC)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具有启动 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 ,在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疾病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外周血中 DC数量动态变化 ,为选择采集化疗后外周血 DC的合适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为恶性血液病的 DC抗肿瘤免疫治疗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实验组 :恶性血液病患者 1 0例 ,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1 6~ 73岁 ,平均 40 .5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树突状细胞(DC)黏附HCV后的功能变化,探索CLEC4M介导HCV黏附DC的可能机制,初步揭示CLEC4M对DC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提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LEC4M的表达情况。利用制备好的HCVcc病毒液感染成熟DC,并设置阳性对照组、甘露聚糖干扰组、CLEC4M单抗干扰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收集感染各组的细胞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与IL-12p70的水平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C表面CLEC4M的表达阳性率高达82.6%。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IL-10、IL-12p70的水平,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4.46、77.72,P值均0.001),其中阳性对照组中IL-10、IL-12p7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两干扰组(P值均0.001),阳性对照组、两干扰组IL-10、IL-12p70的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01)。结论 CLEC4M介导了HCV黏附DC,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并调节DC免疫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触发和调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为DC后,主要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具有诱发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DC。DC摄取并提呈肿瘤相关抗原(TAA)给初始T细胞,T细胞活化后通过识别TAA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杀伤肿瘤细胞。大肠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可以利用其特异性表面抗原作为TAA,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细胞毒反应,产生杀瘤细胞作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明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在大肠癌手术后微小残存病和控制肿瘤生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慢性髓系白血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 ,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细胞可诱导分化为DC ,为探讨这种DC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将CML来源DC与正常DC进行了比较 ,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 :慢性期CML 8例 ,男 5例 ,女 3例 ,BCR ABL融合基因阳性 ,年龄 2 3~ 5 1岁。诊断和分期见文献 [1]。 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 ,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2 5~ 34岁。2 主要试剂 :重组人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由华北制药金坦公司惠赠 ,白细胞介素 (IL) 4为美国Pepprotech公司产品 ,FITC CD1a、C…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其表面的DCs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一方面可介导DCs对病原体的结合和抗原呈递,有利于宿主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也可被胞内寄生病原体利用,协助其感染宿主T细胞,并通过干扰DCs成熟来影响其抗原呈递能力,抑制宿主免疫功能。目前研究认为,DC-SIGN基因多态性及表达差异可能会影响宿主对病原体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也是预后较差的一种疾病.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DC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以及DC分泌的IFN-γ、IL-12、IL-18等细胞因子,反映了DC的分化成熟程度[1].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嗜酸粒细胞性炎症,而T细胞的激活,分化对其发病有重要作用,目前树突状细胞(DC)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APC),能有效激活被始型(naive)T细胞,引起气道哮酸粒细胞性炎症,本文就树突状细胞的形成,抗原呈递功能,对TH1-TH2分化的诱导以及春对哮喘的指导性防治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20,(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并采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治疗完成后检测外周血DC及HBeAg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104例患者治疗48周后,共75例(72.12%)患者出现HBeAg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患者的外周血DC1数量与外周血DC2数量显著高于非免疫应答患者(P0.05)。免疫应答与外周血DC1数量(r=0.568,P=0.011)、DC2数量(r=0.577,P=0.019)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随肝纤维化分级升高,患者外周血DC1数量与DC2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肝纤维化与外周血DC1数量(r=0.610,P=0.008)、DC2数量(r=0.528,P=0.027)明显相关性(P0.05)。104例患者中,37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38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29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3组患者治疗后的外周血DC1数量与DC2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恩替卡韦组治疗后的外周血DC1数量与DC2数量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与阿德福韦酯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越低,越不利于免疫应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抑制肝纤维化、提高外周血DC,其中恩替卡韦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DC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促进和预防两种不同看法。当前研究认为,DC是一种生物特性及功能多样性细胞。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不同类型DC、不同生理状态的DC以及DC所处微环境的不同,将影响其表达双信号的能力和诱导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分化的方向。进而对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的调节发挥不同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