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究12.5%阿维·哒螨灵(0.25%阿维菌素+12.25%哒螨灵)可湿性粉剂成分之一阿维菌素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分别在北京、安徽、陕西3地种植的苹果和土壤中进行阿维菌素最终残留实验及消解动态实验。样品经乙腈提取、盐析、浓缩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阿维菌素的残留量。结果该方法检出限为0.02ng,定量限为0.001mg/kg,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7%~94.2%和90.5%~96.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6%~6.01%和3.43%~7.25%。阿维菌素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4.4 d和3.4~6.2 d。在推荐使用高剂量和推荐使用高剂量1.5倍的情况下,施药后7、14、21、28 d阿维菌素在苹果上的残留量均小于MRL值0.02 mg/kg。结论 12.5%阿维·哒螨灵可湿性粉剂其之一成分阿维菌素在苹果上的安全间隔期可建议定为7 d。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了灭幼脲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动态残留和最终残留。灭幼脲的最低检出量为1ng,最低检出浓度为0.1mg/kg。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1.3%~99.9%,相对标准偏差0.51%~2.44%,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在土壤和苹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9d和25.6d,土壤中的消解速率明显快于苹果中的消解速率。按稀释1500倍药液施药14d后,苹果中最高残留量为1.2315mg/kg,土壤中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溴苯腈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消解趋势,评价溴苯腈在小麦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样品经80:20(V:V)的乙腈和水提取,提取液用甲酸调节pH值,加氯化钠,用正己烷萃取,萃取液浓缩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麦苗中溴苯腈原始沉积量为7.13~51.56 mg/kg,半衰期1.3~2.3 d,2~7 d消解90%以上;土壤中溴苯腈原始沉积量为0.21~1.81 mg/kg,t_(1/2)为2.2~5.3 d,3~21 d消解90%以上。北京、安徽和山东3地麦粒、麦秆和土壤中溴苯腈的最终残留量在ND~0.024 mg/kg之间。结论我国规定溴苯腈在小麦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5 mg/kg,参照该标准,溴苯腈80%可溶性粉剂,按推荐剂量和方法在小麦上使用,收获时检测小麦样品,小麦中溴苯腈的残留量对人类的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建立苹果和土壤样品中二氰蒽醌的快速提取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改进的QuEChERS法净化,安捷伦EclipseXDB-C_(18)色谱柱进行分离,检测波长250nm,基质匹配标准品外标法定量分析。二氰蒽醌在0.02~5.0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4%~92%,相对标准偏差为1.02%~6.20%,最小检出量(RSN3)为0.005ng,检出限为0.02mg/kg。田间实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8~12.6d和1.0~8.3d,在收获期苹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5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5.
孙星  闫小龙  杨邦保  丁悦  余向阳 《食品科学》2018,39(22):269-275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中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经方法验证,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仪器中检出限为2×10-3?ng,方法定量限为0.02?mg/kg。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7.3%~103.0%、93.6%~100.3%和85.0%~100.5%;硫酮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2%~109.9%、92.7%~101.9%和81.7%~95.6%。研究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小麦植株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丙硫菌唑在江苏、河南和北京三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4、1.8?d和3.3?d,硫酮菌唑在江苏、河南和北京三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2、2.9?d和6.0?d。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2~0.225?mg/kg和<0.02~0.033?mg/kg;硫酮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2~0.282?mg/kg和<0.02~0.049?mg/kg。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以300?g?a.i./hm2剂量,施药2?次时,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浓度符合GB?2763—2016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螺螨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 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螺螨酯通过喷雾施药方式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水平及消解动态,制定螺螨酯悬浮剂防治苹果叶螨的安全间隔期。方法在北京、安徽及山东3地进行农药残留的田间消解试验。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election capture detector,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在添加水平为0.01~2 mg/kg范围内,螺螨酯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1.6%~104.6%,相对标准偏差为1.4%~4.2%;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在北京、安徽及山东3地试验中,螺螨酯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11~19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4.1 d。按照推荐高剂量及其1.5倍剂量施药1次和2次,在距末次施药间隔为30、40、50 d苹果样品中,螺螨酯的残留量均低于0.071 mg/kg。结论参照国际食品法典、美国及欧盟规定的螺螨酯在苹果上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均为0.8 mg/kg,在推荐施药条件下,采收间隔30 d之后的苹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于2000~2001年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对烟草及土壤中"乐牙"18%水剂的残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乐牙"在烟草中的残留量较高。在烟叶消解动态试验中,前期消解较快,半衰期为2.37~3.35d,但后期消解较慢,45d时才消解到90%以上。土壤中的消解情况与烟叶相反,前期消解较慢,后期消解加快。土壤中半衰期为5.72~5.99d,施药后30d的消解率在95%以上。在最终残留试验中,2000年和2001年施药后30d的残留量分别为90.6mg/kg和82.4mg/kg。在原药用量1mL/株的条件下,"乐牙"18%水剂施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为30d。  相似文献   

8.
烟叶及土壤中残留的农药三乙膦酸铝,经碱解生成乙醇气体,以叔丁醇做内标,顶空进样,气相色谱(FID)测定乙醇含量,据三乙膦酸铝对乙醇的转化率,推知三乙膦酸铝残留量.结果表明,三乙膦酸铝在烟叶和土壤中平均添加回收率超过84.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50%,方法最低检出浓度鲜烟叶和土壤中0.01 mg/kg,干烟叶中0.05 mg/kg;在烟叶中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2.44~3.14 d,在土壤中消解速率相对较慢,半衰期6.20~8.98 d;最后一次施药后21 d,三乙膦酸铝最终残留量在烟叶中低于0.68 mg/kg,在土壤中低于0.31 mg/kg.方法灵敏度和添加回收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
烯酰吗啉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王春伟  高洁  崔丽丽 《食品科学》2014,35(14):170-17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质量分数80%的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并对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样品经丙酮提取,GPR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以液相色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质谱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在0.01~0.20 mg/kg添加范围内,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及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2.0%~95.5%,相对标准偏差为5.01%~7.67%。施药剂量为800 g a.i./hm2时,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9.13~16.35 d。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 次,施药剂量为533.33~800 g a.i./hm2时,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未检出~0.024 5、0.023 3~0.138 7、0.121 5~0.618 2 mg/kg和0.008 4~0.073 8 mg/kg,风险商值为3.56×10-7(远小于1),风险较低,处于安全水平。建议我国烯酰吗啉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0.
精甲霜灵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和降解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6年分别在山东、湖南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精甲霜灵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和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在烟叶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1.2~1.5d,在土壤中消解相对较慢半衰期为6.4~12.8d.按照推荐用量施药3~4次,末次施药14d后烟叶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2mg/kg.建议末次用药到烟叶成熟采收的安全间隔期为21d.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秋葵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在秋葵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方法样品采用乙腈进行提取,N-丙基乙二胺(n-propyl ethylenediamine,PSA)净化,以0.05%甲酸水-甲醇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在选择反应检测扫描(selective reaction monitoring, SRM)模式下扫描定性,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分析了河北、贵州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结果在浓度为0.001~1.00mg/kg的添加水平下,秋葵中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回收率为104.7%~107.5%,变异系数为0.73%~1.26%,检出限(limitofdetection,LOD)为1.0×10^-12g,定量限(limitof quantification, LOQ)为0.001 mg/kg。2018年在河北、贵州两地进行的消解动态试验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秋葵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3.3、8.3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收获期秋葵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最高残留量为0.010 mg/kg。结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用于防治秋葵中斜纹夜蛾等害虫,推荐使用3.4%甲维盐微乳剂,施药剂量3.0 g a.i./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3 d,收获期的秋葵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测定花椰菜和土壤中吡虫啉残留的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吡虫啉在花椰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样品经乙腈涡旋提取15 min,上清液加入含PSA+C_(18)填料的小离心管中,涡旋、离心净化后,采用UPLC-MS/MS测定。同时测定不同采样时间的田间的花椰菜和土壤中的吡虫啉残留。结果在0.005~0.5 mg/L范围内,吡虫啉的进样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9;方法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001 mg/kg(S/N=3),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01 mg/kg。在0.01、0.05、0.1 mg/kg的添加水平下,吡虫啉在花椰菜中的回收率为83%~97%,相对标准偏差为0.9%~4.5%;吡虫啉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0%~110%,相对标准偏差为4.7%~10.9%。吡虫啉在花椰菜上的半衰期为2.6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3.6~16.9 d;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分别按照有效成分30、45 g a.i./hm2剂量于花椰生长期施药,施药2~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3、7、14 d采样测定,吡虫啉在花椰菜上残留量为0.01~0.433 mg/kg,均小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结论在花椰菜上使用吡虫啉,有效剂量为30 g a.i./hm~2,施药2次时,不会造成其在花椰菜中残留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明露地土壤-芹菜体系噻虫嗪及其代谢产物噻虫胺的残留与消长规律。方法 在河北张家口开展露地芹菜噻虫嗪、噻虫胺的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通过10 mL乙腈提取,提取溶液经50 mg N-丙基乙二胺和3 mg多壁碳纳米管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检测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结果 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芹菜上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 80.7%~90.5%、76.1%~103.0%;在土壤上分别为74.0%~96.4%、84.9%~86.7%,最终残留实验中,用药后第10 d噻虫嗪在芹菜残留量为0.188 mg/kg,低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噻虫胺为0.112 mg/ kg,超出其MRL值。噻虫嗪在芹菜上的消解动力学方程为C=2.7244 e-0.246 t,r2为0.9094,半衰期为2.82 d。噻虫嗪在土壤中沉积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峰值为0.33 mg/kg;噻虫胺在土壤中未见明显趋势。结论 噻虫嗪在芹菜上施用后的残留风险较低,但其代谢产物噻虫胺有残留风险。噻虫嗪与噻虫胺施用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黄瓜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同步检测方法,研究吡唑醚菌酯·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变化及消解动态,旨在评估联合农药的安全性。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净化,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在50~800?μg/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6?1,3?个质量浓度添加水平下2?种农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45%~107.08%,定量限均为0.050?mg/kg。两年三地的田间实验消解动态表明:以1.5?倍高推荐剂量下,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分别于黄瓜上施药1、7?d后,土壤上施药7、1?d后残留量小于定量限;当该制剂以推荐剂量在黄瓜上施药3?次,施药间隔7?d时,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在黄瓜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90?mg/kg和0.060?mg/kg,远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5?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