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翅碱蓬籽(100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石油醚(60~90℃)提取翅碱蓬籽油。以提取率为指标,研究超声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别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正交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360 W、液料比8︰1 (mL/g)、提取时间30 min。采用响应面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365 W、液料比8︰1 (mL/g)、提取时间30 min。对2种优化结果进行双样本t检验,证明2种优化方法差异不显著,优化后的翅碱蓬籽油提取率平均值为22.48%。对制备的油脂进行各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提取翅碱蓬籽油脂品质符合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碱蓬籽粉末为原料,石油醚(60~90℃)为提取剂,采用微波法辅助提取碱蓬籽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碱蓬籽油的提取工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碱蓬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测定了其酸值、碘值、皂化值及过氧化值。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碱蓬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268 W、提取时间12 min、液料比33∶1(m L/g)。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碱蓬籽的出油率为19.79%±0.29%。碱蓬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亚油酸含量达71.04%,油酸含量达13.86%,表明碱蓬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各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为:酸值1.90 mg KOH/g,碘值149.9 g I/100 g,皂化值192.1 mg KOH/g,过氧化值2.55 mmol/kg,均符合食用植物油标准,表明碱蓬籽油可用于开发高级保健食用油。研究结果为碱蓬的深度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盐城滩涂湿地物种碱蓬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溶剂,选用超声辅助的提取方法研究碱蓬籽中的总酚提取工艺并对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及乙醇的体积分数四个主要因素,研究对响应值总酚的提取量。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 Design中心组合法设计实验工艺,通过方差分析确定回归模型及分析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80%乙醇溶液为提取剂,提取时间为80min,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23g/m L,此时理论预测提取量为996.94μg/g。在此条件下进行三次平行验证实验测得碱蓬籽中的总酚提取率为986.03μg/g,RSD%为1.41,说明实验得到的回归模型用来研究碱蓬中的总酚含量是准确的和科学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盐地碱蓬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分析法对盐地碱蓬植物盐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盐地碱蓬植物盐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地碱蓬营养生长期的K和Na含量分别为11.7 mg/g和52.1 mg/g;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45(g/mL),提取温度93.88℃,提取时间5.08 h。在此条件下,盐地碱蓬植物盐提取的水浸出物含量达47.9%,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油樟籽油的提油率和品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油樟籽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功率进行筛选,并利用响应面试验中的Box-Benhnken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拟合性好,油樟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时间44 min、料液比1∶21 g/m L、提取功率161 W,提取率可达37.54%;油樟籽油各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碘值5.354 g I/100 g、酸值0.168 mg KOH/g、皂化值285.73 mg KOH/g、折光指数1.439 1和相对密度0.924 0 g/cm3;其脂肪酸的成分含有油酸(1.15%)、亚油酸(0.83%)、亚麻酸(0.18%)、癸酸(56.03%)、月桂酸(36.08%)、肉豆蔻酸(1.05%)、棕榈酸(0.24%)和硬脂肪酸(0.71%);油樟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符合用作生物柴油、医药和功能性油脂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复合溶剂提取沙棘籽油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优化了正己烷-丙酮复合溶剂浸提沙棘籽油的提取条件,并对沙棘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4、粉碎度35.00目、正己烷:丙酮为6∶4、浸提温度44.00℃、浸提时间1.84h,在该条件下沙棘籽油提取率为13.788%.沙棘籽油的碘价为156.30mg/100g,酸价为8.80mg KOH/g,皂化值为186.30mg KOH/g,水分及挥发物0.22%,过氧化值为9.21meq/kg,不皂化物含量为1.89%.  相似文献   

7.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碱蓬黄酮的提取工艺。以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进行考察,优选出最佳碱蓬黄酮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9.0%,料液比1∶35(g∶mL),提取时间3.1 h,提取温度67.0 ℃,碱蓬黄酮得率理论值为3.52%。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碱蓬黄酮得率实际值为3.50%,说明该优化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8.
在探究植物盐提取因素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灰绿碱蓬植物盐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灰绿碱蓬的基本营养物质成分。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2.8%、0.319%、2.45%,总糖含量为39.6 mg/g。影响植物盐提取因素探究条件如下:碱蓬植物盐提取的选材处于营养期、粒度为150目的芽叶部位最佳;索氏提取法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6(g/mL),水浸提3次;酶辅助浸提法最优条件为38℃,纤维素酶500 U浸提90 min。响应面优化的植物盐提取条件如下:料液比1∶20(g/mL)、纤维素酶600 U、浸提时间120 min、原料粒度200目,此条件下的植物盐提取平均得率为(10.31±0.27)mg/g。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辅助工艺提取葛叶中大豆异黄酮,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颗粒度等4个工艺条件对大豆异黄酮提取率影响的考察,然后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分析。由响应面分析软件分析,得知超声波辅助提取葛叶中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时间38 min、提取温度60℃、液料比1∶25 g/mL、颗粒度50目。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最佳提取率为黄酮0.117%,与RSM模型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文冠果籽为原料,探讨糖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及理化特性进行分析。以提油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蔗糖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对文冠果籽提油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提油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糖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蔗糖浓度1.2 mol/L,液料比5.4∶1,提取温度64℃,提取时间210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文冠果籽提油率为70.9%;所得文冠果籽油色泽亮黄,澄清透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86%,酸值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符合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刺梨种子为原料,出油率为评价指标,对刺梨种子油进行超声提取工艺研究。选择料液比、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了刺梨种子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刺梨种子油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确定为超声功率100 W,料液比1∶12(g∶mL),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温度50 ℃。在此提取条件下,刺梨种子出油率为8.27%。刺梨种子油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为酸值1.25 mg KOH/g,过氧化值3.24 mmol/kg,碘值161.2 g/100 g,皂化值177.20 mg KOH/g,相对密度0.924 3,折光系数1.469 7,各项指标均符合NY/T 751—2017《绿色食品 食用植物油》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从漆籽皮提取漆蜡超声波辅助浸提工艺及漆蜡理化特性,以提取得率为指标,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漆蜡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度40~60目、液固比12:1(ml/g)、超声温度65℃、超声时间80min、超声功率140W,在此条件下,漆蜡提取率达...  相似文献   

13.
以打瓜籽为原料,石油醚为浸提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技术,考察了粒度、料液比、超声频率、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对打瓜籽油提取率及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料液比1:8g/mL,超声频率为36kHz,超声温度为50℃,超声时间为40min,打瓜籽油得率为23.89%。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打瓜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反油酸、油酸、亚油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可达184.37mg/g。  相似文献   

14.
张玲  李雅美  钟罗宝  张钟 《食品科学》2011,32(8):151-154
以云南产夏威夷果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其油脂,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产物的几项重要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夏威夷果油脂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沸程60~90℃的石油醚作为提取剂、液料比16:1(mL/g)、提取时间6h,可得油脂最大提取率为72.83%;对油脂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相对密度(20℃)为0.9108、折射率1.4661、酸价1.603mg KOH/g、碘价79g I2/100g、皂化值为198.22mg KOH/g;并采用GC-MS法检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夏威夷果油脂的性质稳定,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新华  李晓娜 《食品科学》2009,30(12):78-81
利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从大扁杏杏仁中提取杏仁油。确定了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杏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粒径40 目,萃取时间2.5h。此条件下杏仁油得率为49.85%。各因素对大扁杏杏仁油得率的影响次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粒径。  相似文献   

16.
以小茴香为试验对象,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精油。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工艺进行优化,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对料液比、粉碎粒度、浸泡时间和蒸馏时间4个因素进行考察,并初步评价小茴香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5,粉碎粒度100目,浸泡时间1h,蒸馏时间6h,在此蒸馏条件下小茴香的出油率为3.64%。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小茴香挥发油的总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率和DDPH·清除率与浓度呈正相关,抗氧化活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新鲜黄山贡菊叶中挥发油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山贡菊新鲜根、茎、叶、花及干叶、干花中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实验,并用正交实验法对新鲜叶中挥发油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从叶中提取的挥发油得率最高,pH值在5~9之间对叶中挥发油的得率无明显影响,粒径大小、浸泡时间、料液比、蒸馏时间对挥发油的得率均有影响,优化后最佳提取工艺为粒径大小4 mm、浸泡时间12 h、料液比(g∶mL)1∶3、蒸馏时间4 h,挥发油得率达0.002 0 mL/g,验证实验表明此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对溶剂法提取苹果籽油预处理条件(粉碎度、水分含量、湿蒸处理时间等)进行优化,并应用二次通用旋转试验优化苹果籽油提取条件,得到提取率数学表达式,并预测最大提取率(20.498%)浸提条件为:液料比7.701:1,温度32.143℃,提取时间6.048 h。另对苹果籽油理化性质进行测定:水分及挥发物0.2%,皂化值169.587 mgKOH/g,酸价3.478 mgKOH/g,碘价115.35 gI_2/100 g,并与花生油和橄榄油进行理化性质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茴香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以八角茴香果实为原料,选取八角粉碎粒度、浸泡时间、料液比和蒸馏时间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比较各因素各水平下八角茴香油的提取率,测定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含量,计算提取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八角茴香油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蒸馏时间>粉碎粒度>料液比>浸泡时间,且不同粉碎粒度、料液比和蒸馏时间对八角茴香油提取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 < 0.05)。影响八角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含量的主次因素为:蒸馏时间>粉碎粒度>料液比>浸泡时间,不同的蒸馏时间极显著(P < 0.01)影响八角茴香油中反式茴香脑含量。粉碎粒度和蒸馏时间对八角茴香油提取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 < 0.05),不同的浸泡时间和料液比对八角茴香油提取量无显著影响(P > 0.05)。以提取率和提取量为参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茴香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八角粉碎粒度40目,浸泡32 h,料液比1:10,蒸馏3 h。粉碎粒度、浸泡时间、料液比和蒸馏时间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八角茴香油的提取率、反式茴香脑含量和提取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化葵花籽过氧化值和酸价检测的油脂制备工艺。方法 借助超声优化油脂制备工艺,以油脂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然后用优化后工艺与国标法对6种葵花籽进行油脂提取并比较分析其油脂得率、过氧化值和酸价,评价优化方法可行性。结果 优化的超声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目数70目、料液比1:4 (g:mL)、浸提时间2h、超声功率312 W、超声时间37 min,经验证此优化工艺提取的油脂得率比国标法提高19%~25%,油脂制备时间由12h以上缩短至2.5h,缩短了80%的制备时间,提取效率更高,且测得的过氧化值结果更低。结论 优化的超声工艺提取油脂更多且耗时短,不仅满足了检测用油量的需求,还降低了长时间油脂提取的氧化风险,检测结果更准确,更能真实反映葵花籽的品质,经验证此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葵花籽过氧化值和酸价检测的油脂提取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