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4.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7):625-627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温病的初期没有表证。  相似文献   

5.
第二讲总纲和太阳病提纲在上一讲里,概要地介绍了《伤寒论》的一般情况,回答了什么是《伤寒论》,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等问题。这一讲里,重点谈谈总纲和太阳病提纲。总纲(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词解]①病:疾病。这里主要指外感病。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8.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评述葛根汤证医案时认为,太阳病篇所述温病中"不恶寒"当是"微恶寒",故此温病为太阳病,而葛根汤则是治疗太阳温病的主方。此温病表述中"不恶寒"一句,颇有争议。若解释为"微恶寒",则当属太阳病,可用葛根汤治疗。若解释为"无恶寒症状",则当属阳明病,可考虑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一、寒温统一论厥阴万友生教授在外感病研究方面,一贯坚持寒温统一的观点。认为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它们都属于外感病范畴,是一脉相承而相得益彰的。并指出《伤寒论》虽对外感病表里寒化治法,如表寒证的麻黄、桂枝,里寒证的理中、四逆等法论述甚详,但对外感病表里热证治法的辛凉、甘寒、苦寒、咸寒,尤其是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和滋阴潜阳等法的论述则缺略殊甚。因此,对待《伤寒论》中的缺略部分,不应抱有门户之见而因循守旧,必须大胆跨越雷池从后世温病学说中寻求弥补。这个指导思想对于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统一,是有其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从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并见、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身反不恶寒、阙阴病阙热胜复等论述《伤寒论》六经病证发热。认为单纯发热易辨认,但发热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区别,必须经过现象探讨本质。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反证法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证法也称排除诊断法 ,用于病证的辨疑辨似。从中医考竟其起源 ,则应上溯至仲景学说。《伤寒论》中的反证法之例不胜枚举 ,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识 ,以窥其梗概。1 辨病与反证法《伤寒论》重视伤寒与温病的甄别。要点是“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第 6条 )。然而伤寒、温病两者初起证候颇近似 ,正如尤在泾所说 :“其脉浮身热头痛 ,则与伤寒相似 ,所以谓之伤寒类病”[1] 。况且温邪初袭肺卫 ,亦可微恶风寒 ,容易误诊失治。因此《伤寒论》提出排除方法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为风温” ,即以辛温解表 ,与热…  相似文献   

13.
表里同病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表里同病确立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治法,故对其中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研究,结合临床实例,阐明表里先后缓急原则在处理表里关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爱萍 《光明中医》2006,21(3):23-25
表里同病,乃指患者既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又有胸满、腹痛、腹泻等里证.当此之时,证情复杂,如何遣方用药,往往不知所措.笔者通过重温仲景之《伤寒论》,对表里症状交叉之反常,透过复杂之证情,抓住主次之病状,创立诸种表里同病之用药原则,颇有感悟.  相似文献   

15.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148条患者症状不典型且和少阴之证非常类似,唯一的区别点就是"头汗出",所以"脉细""脉沉紧"都不能辨证为少阴证,特别是"脉沉紧"不能作为少阴病的辨证点,因为脉搏可以出现和中医证型不符合之处,《伤寒论》第148条也说的很明白:"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所以《伤寒论》第148条本意是指的患者太阳病表证未除,阳气微结涉及阳明证而出现"大便硬"的一种特殊情况,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未涉及下焦,仲景用小柴胡汤解表且疏通郁结之阳气,正是因为此证不典型,仲景才说"可与小柴胡汤"而并非"小柴胡汤主之"。本条出现"微恶寒",是仍有"表证",而同时见"大便硬,脉沉"属于下焦的里证,亦即原文所说"必有表,复有里",既有表证,同时也有里证,是表里同病的意思,张仲景则称这种情况为"半在里半在外"。  相似文献   

17.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最早阐述外感热病的专书,全书虽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则等均有较详论述,后世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而自成体系。本文就《伤寒论》对温病学说形成的贡献作以概述。一、对温病病名病因的阐述。温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阐述较详,如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在《伤寒例》中说:“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103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的解释众说纷纭。如对“有柴胡证”,有的认为是指“邪气在表里之间”(如成无己);有的认为是指“少阳病”(如尤在泾);也有医家认为是指“柴胡正证”(如刘栋);还有医家认为是“言往来寒热”一证(如郑重光)。我认为这些看法是欠完整或欠妥的。因为从《伤寒论》的有关原文来看,“柴胡证”当包括少阳病的主证、阳微结和热入血室。少阳病的主证,是邪入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如101、232、233条),病属热证。阳微结是太阳表证未解,邪热刚入阳明,热结尚浅所致,邪气一半在表(太阳),一半在里(阳明),与少阳病的主证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是不同的。但与少阳病却同属半表半里热证。热入血室,是妇女在  相似文献   

20.
伍鸿基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0):427-428
太少并病发热首见《伤寒论》所述 ,原为太阳中风发热 ,失于温散 ,或素体腠理疏松 ,表证未罢而病邪又入少阳半表里 ,正邪分争 ,引动胆经郁热 ,上迫心神 ,横逆犯胃 ,出现以发热为主症 ,伴微恶寒、自汗、头项强痛、支节烦疼、眩冒、微呕、心下支结等一系列症状的六经辨证称谓。在临诊中小儿发热属太少并病者时有所见 ,且颇具自身特点 ,故笔者在此略议如下。1 发病较频 高于成人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 ,《伤寒论》出于太阳篇 ,柯韵伯谓其为“和解表里之总方”,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 ,如《伤寒论》 99条“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