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合成3,5-二亚苄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芳香醛、4-哌啶酮为原料,通过Claisen-Schmidt缩合制备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细胞株K562增殖的抑制活性,考察部分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7个未见报道的3,5-二亚苄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谱确证;5个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姜黄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合成N-3,4,6,7-四氢-2H-取代嘧啶并[1,6-c]喹唑啉-2-烯胺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4,6-二氯嘧啶和6-氨基-1,4-苯并二氧杂环为起始原料,经过氨化、Suzuki偶联、缩合反应和环合反应合成一系列N-3,4,6,7-四氢-2H-取代嘧啶并[1,6-c]喹唑啉-2-烯胺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其体外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8个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多个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索拉非尼相近。结论发现了一类全新结构的骨架分子,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为新型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巯基噻吩为原料,经6步反应合成了5个1,4-二氢噻吩并[3',2':5,6]噻喃并[4,3-c]吡唑-3-羧酸衍生物,并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所合成化合物在100μM浓度下均有一定的抑制MCF-7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合成新的4-芳氨基-6-溴喹唑啉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 方法 以4-氯-6-溴喹唑啉和含有不同取代基的(E)-氨基二苯乙烯或4-[2-(2-呋喃基)]乙烯基苯胺为原料,经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5种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和人肺癌细胞(A549)为受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IR、1HNMR、13C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认。5种化合物对BGC-823和A549两种细胞模型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合成N-酰基-1-(3,4-二甲氧基)苄基-6,7-二甲氧基-1,2,3,4-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评价其抑制GABA转运蛋白对GABA的摄取作用.方法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确证目标物的结构,并经体外GAT-1竞争抑制性结合试验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与结论合成了4个目标化合物,初步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1c和1d对GAT-1的抑制作用要大于阳性对照药(R)-3-哌啶甲酸,显示较强的GAT-1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合成具有抗炎活性的2-氯喹啉-3-甲醛缩氨基胍类化合物。方法以6-羟基-3,4-二氢-2-喹啉酮为原料,与氯苄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中间体6-取代苄氧基-3,4-二氢-2-喹啉酮,该中间体经VilsmeierHaack反应得到2-氯-6-苄氧基-喹啉-3-醛类化合物,最后与氨基胍碳酸盐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与结论共合成了13个化合物,其中5个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MS、IR、~1H-NMR和~(13)C-NMR谱确证。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5a活性最好,在100 mg·kg~(-1)剂量下,腹腔注射给药时抑制率达到94.01%,优于阳性对照药布洛芬(39.56%)。  相似文献   

7.
何瑛  吴雪丹  杨洁 《中国药业》2013,22(5):43-44
目的筛选抗惊厥活性的化合物,寻找新型抗癫痫药物。方法以肉桂酸为原料,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优化,合成了4-(4-甲氧基苯基)-3,4-二氢-2(1H)-喹啉酮。采用最大电休克发作实验(MES)测定其抗癫痫活性。结果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定了化学结构。经药理活性筛选发现4-(4-甲氧基苯基)-3,4-二氢-2(1H)-喹啉酮具有抗惊厥作用。结论本合成路线简单、产物易分离,为开发新的抗癫痫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合成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考察其对D2、5-HT2A、5-HT1A受体的亲和力,并对代表化合物进行体内抗精神分裂活性测试.方法 7-羟基-3,4-二氢喹啉-2(1H)-酮与二卤代烷进行O-烷基化反应,再与相应的哌啶衍生物反应得到目标产物(Ⅰ1~Ⅰ11);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D2、5-HT2A...  相似文献   

9.
二氢黄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全新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间二甲苯为原料,经硝化、还原、水解、缩合等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SRB法、MTT法,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以人肿瘤细胞Bel-7402、HL-60、BGC-823和KB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 11 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化合物5b、5c、5d、5f、5h对人肿瘤细胞KB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f、5h同时也对人肿瘤细胞Bel-7402、BGC-823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3,5-(E)-二亚苄基-N-环丙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评价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芳香醛、N-环丙基-4-哌啶酮为原料,通过Claisen-Schimidt缩合反应制备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3,5-(E)- 二亚苄基-N-环丙基哌啶-4-酮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细胞K562、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结肠癌细胞SW1116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化合物1对HL60细胞的抑制活性比3,5-(E)-二(2-氟亚苄基)哌啶-4-酮盐酸盐(EF-24)强,化合物1和3对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比EF-24强,化合物2、化合物6对SW1116细胞的抑制活性比EF-24强,所有目标化合物对SW480细胞的抑制活性均比EF-24弱。在EF-24的N上引入环丙基或在苯环上引入强给电子取代基可增强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3,5,4'-三甲基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 derivative3,5,4'-trimethoxystilbene,TMS)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和钾电流(IK1)的直接作用,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方法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TMS对单个心室肌细胞INa和IK1的作用。结果TMS(10μmol·L^-1)可快速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INa,用药后3min左右即开始起效,10min时抑制率为(36.8±5.6)%(P〈0.005),洗脱后可完全恢复;1,3μmol·L^-1TMS未影响INa大小。TMS不改变INa的最大激活电压,也不影响IK1的大小。10μmol·L-1使半数最大失活电压(V1/2)由(-87.0±3.3)mV变化到(-96.7±3.5)mV(P〈0.001),使失活曲线斜率(S)由(4.9±0.3)mV变化到(5.4±0.3)mV(P〈0.01);使半数最大激活电压(V1/2)(-38.9±1.4)mV变化到(-47.3±1.3)mV(P〈0.001),未改变激活S。结论TMS可直接作用于豚鼠心室肌细胞,快速抑制INa,且此作用快速、可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对人肝微粒体CYP3A4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在孵育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与探针底物睾酮共孵育,用LC-MS /MS 法测定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反映CYP3A4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1在2~1 0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范围内对CYP3A4未见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b1在2~2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范围内对CYP3A4未见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在1 0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下对CYP3A4具有轻微抑制作用;三七皂苷R1在2~1 000 μmol·L-1的测试浓度范围内对CYP3A4的IC50为126 μmol·L-1(>100 μmol·L-1).结论:三七总皂苷3个主要有效成分单体对CYP3A4酶的体外抑制作用不同,人参皂苷Rg1无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b1高浓度下有轻微抑制作用,三七皂苷R1有弱抑制作用,三七总皂苷制剂与CYP3A4酶代谢相关的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抗肿瘤药蓓萨罗汀为先导化合物,设计新的蓓萨罗汀羟肟酸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1,1,4,4,6-五甲基-1,2,3,4-四氢化萘为起始原料,经过傅克反应、还原反应、缩合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HL-60细胞为测试肿瘤细胞株,采用台盼蓝法(MTT)测试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蓓萨罗汀羟肟酸衍生物,其结构经ESI-MS、1H-NMR谱确认。体外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7、9对HL-60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在抗肿瘤方面可能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寻找到抗乙肝病毒(HBV)活性更强、毒性更低的马蹄金素衍生物。方法以马蹄金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团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HBV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马蹄金素衍生物共计9个,经体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有4个衍生物具有抗HBV活性,4a(IC50:24.20μmol·L-1,SI:3.69)、5f(IC50:252.60μmol·L-1,SI:>3.96)、5g(IC50:0.82μmol·L-1,SI:52.57)、5h(IC50:1.44μmol·L-1,SI:59.97)。结论化合物5g和5h显示较强的抗HBV活性,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对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代细胞中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STI571单独使用与联用ATO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无毒剂量的ATO(0.15μmol·L-1)联用STI571(IC500.324±0.011μmol·L-1)较单独使用STI571(0.580±0.007μmol·L-1)时对细胞抑制率显著增大,IC50下降1.79倍(P〈0.05)。细胞经ATO(0.15μmol·L-1)、STI571(0.5μmol·L-1)联合处理24h、48h时,细胞凋亡率增大为15.6%、50.7%,协同作用为增强(++)。结论:ATO能增强STI571对CML原代细胞敏感性,能促进细胞凋亡与STI571具有增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炎灵注射液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12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肌肉注射肝炎灵注射液2 mL,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苦参碱血药浓度。用DAS Ver 2.0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符合二房室模型,平均t1/2z为(7.5±1.4)h,CLz/F为(17±4)L/h,Tmax为0.5(0.33,4)h,AUC0-t为(2087±525)μg.L-1.h,AUC0-∞为(2131±541)μg.L-1.h,Vz/F为(185±47)L,Cmax为(235±63)μg/L;女性t1/2z为(7.1±2.0)h,CLz/F为(15±4)L/h,Tmax为0.75(0.33,4)h,AUC0-t为(2396±524)μg.L-1.h,AUC0-∞为(2456±549)μg.L-1.h,Vz/F为(149±31)L,Cmax为(263±76)μg/L;男性t1/2z为(7.8±0.6)h,CLz/F为(20±3)L/h,Tmax为0.5(0.33,1)h,AUC0-t为(1816±322)μg.L-1.h,AUC0-∞为(1778±322)μg.L-1.h,Vz/F为(222±27)L,Cmax为(208±31)μg/L;AUC,Vz/F,CLz/F药动学参数在性别间有差异(P〈0.05)。结论:肝炎灵注射液AUC,Vz/F,CLz/F药动学参数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IN组)和MSCs组。2组大鼠均皮下注射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 mg·kg-1)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10 mg·kg-1),15 min后注射碘必乐(3 g碘·kg-1)诱导CIN。随后将大鼠麻醉,开腹,将MSCs用纤维蛋白胶混合后涂布到肾包膜上(200μL,5×106个细胞)。CIN组同样开腹,但只将纤维蛋白胶涂布到肾包膜上。每日取血测量肌酐水平。最后1日处死动物,取肾脏做HE染色和测定肾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肌酐水平及各项氧化应激指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IN组第24、48、72 h的肌酐水平分别为(171.00±10.15)μmol·L-1、(148.40±14.98)μmol·L-1和(98.20±8.04)μmol·L-1,而MSCs组第24、48、72 h的肌酐水平分别为(111.80±8.76)μmol·L-1、(71.01±9.27)μmol·L-1和(46.69±5.81)μmol·L-1,明显低于CIN组,该组有效抑制肾功能下降。HE染色可以看到CIN组的肾组织出现明显的空泡。而MSCs组空泡不明显。各项氧化应激指标MSCs组优于CIN组。结论 MSCs对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熊晶  白莉  方伟蓉  孔毅  李运曼 《药学进展》2011,35(8):367-372
目的:体外实验评价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提供pENW可开发成为抗血栓药物的依据。方法: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以消化合并刮取法取自牛胸主动脉。H2O2(800μmol.L-1)和LPS(1 mg.L-1)分别用于模拟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损伤,经典的G riess Reagent法用于检测一氧化氮的含量。LPS(100μg.L-1)用于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在考察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时,设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模型组(分别给予H2O2800μmol.L-1或LPS 1 mg.L-1进行造模)、阳性药给药组(在H2O2造模前给予依达拉奉10-5mol.L-1或在LPS造模前给予阿司匹林10-4mol.L-1)和不同剂量pENW给药组(造模前分别给予pENW 10-4,10-5,10-6和10-7mol.L-1)。在探讨病理条件下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时,设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模型组(给予LPS 100μg.L-1)、阳性对照组(造模前给予阿司匹林10-4mol.L-1)和不同剂量pENW给药组(造模前分别给予pENW 10-4,10-5,10-6和10-7mol.L-1),而在进行正常生理条件下pENW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作用的研究时,除不设模型组外,其余各组亦不给LPS。结果:pENW能剂量依赖性地减轻H2O2和LPS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pENW10-4mol.L-1+H2O2和pENW 10-4mol.L-1+LPS组,细胞存活率分别升高至(97.6±40.4)%和(64.7±8.0)%;10-4mol.L-1的pENW使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合成的一氧化氮由空白组的(15.50±2.82)升高至(48.68±10.81)μmol.L-1(P〈0.01);但pENW能抑制LPS(100μg.L-1)引起的一氧化氮大量升高,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调节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荷叶对糖尿病患者脂质过氧化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及对照组(n=60),治疗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荷叶9 g煎服(分3次),对照组辛伐他汀20 mg,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TC(6.77±1.30)vs(5.43±1.10)mmol·L-1、TG(1.93±0.81)vs(1.13±0.52)mmol·L-1、HDL-C(1.26±0.60)vs(1.85±0.58)mmol·L-1、LDL-C(3.62±0.80)vs(2.75±0.63)mmol·L-1、LPO(5.90±0.86)vs(4.72±1.36)μmol·L-1、SOD(674±45)vs(998±56)U·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C(6.75±1.60)vs(5.52±1.71)mmol·L-1、TG(1.90±1.13)vs(1.35±1.14)mmol·L-1、HDL-C(1.24±0.91)vs(1.72±0.66)mmol·L-1、LDL-C(3.82±1.07)vs(2.97±1.01)mmol·L-1、LPO(5.94±2.15)vs(5.82±1.55)μmol·L-1、SOD(698±54)vs(703±64)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比较(6.78±1.85)vs(7.32±1.86)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荷叶除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脂作用外,还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状态以及血液流变学,可作为治疗糖尿病患者辅助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计合成5H-呋喃并[3,2-g]色烯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缩合、催化氢化和 Fries 重排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人骨肉瘤细胞U2OS-EGFP-4A12G对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5H-呋喃并[3,2-g]色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化合物7a、7e 和 7h 对人骨肉瘤细胞 U2OS-EGFP-4A12G 的抑制活性较强,其IC50值分别为16.53、7.74、13.27 μmol·L-1。5H-呋喃并[3,2-g]色烯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新型骨架结构的抗肿瘤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