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州省鼠类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带菌情况、菌型分布,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钩体疫源地采用夜夹捕鼠法进行鼠间动物监测捕获鼠类,分离钩体后用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2010-2014年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以黑线姬鼠最多240只,占总数的37.15%。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带菌率8.67%)经PCR检测为黄疸出血群。结论:黑线姬鼠为贵州省钩体病常见的带菌鼠种;黄疸出血群钩体是贵州省鼠间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农村健康人群钩体免疫水平,随机取血120份以钩体显凝常规方法测定抗体,阳性率为77.5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2.35;疫源地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同时存在其它菌群的交叉及单独感染。表明钩体菌苗接种后,两年内仍有较高的免疫力,因此,在传染源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加强钩体菌苗的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减少发病和控制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监测工作.方法 选择湖南5个县(市)进行传染源带菌情况、自然人群与疑似病人血清学研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传染源钩体分离及菌型分布情况对鼠及蛙类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分离出15株钩体.其中鼠肾分离培养出阳性标本14株,阳性率3.59%.血清学:检测11份疑似病人血清抗体,确诊5例,确诊率45.45%;525份自然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有12群之多,黄疸出血群里,湘潭县自然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62.75%),沅江市自然人群血清抗体GMT最高(37.64).结论 从鼠、蛙钩体分离培养中可看出,塞罗群萨克斯可宾型和沅江型是湖南省洞庭湖区主要菌型;黄疸出血群仍是湖南省自然人群主要流行菌型,其次秋季群、澳洲群、波摩那群和流感伤寒群也是湖南省流行菌型;地区重点菌群监测预防工作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钩体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用显微镜凝集试验(AMT)检测病人、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分离培养病原体,同时用PCR法进行比较。结果1961~2004年重庆市钩体发病率在0.09/10万~12.16/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44/10万之间,病死率在0%~10.34%之间波动。彭水县1998年和2000年的洪灾年出现2次局部爆发。监测点鼠密度在1.6%~4.4%之间波动,食虫目小兽(51%)、褐家鼠(25%)和黑线姬鼠(12%)为优势鼠种。鼠带菌率为1.7%(10/583),褐家鼠和食虫目小兽中分离出钩体病原,均为澳洲群澳洲型。病人血清检测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感染率为45%(598/1330),疫区点血清抗体阳性率(74.7%)显著高于库区点(28.0%)。牛血清检测优势菌群为澳洲群。结论鼠类是重庆市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素为稻田作业,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库区人群免疫水平较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变缓,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可能引起钩体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9县市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从9县市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探析钩体主要流行群和隐性与显性感染比例。方法选择以前钩体病发病率较高的9县市中无钩体疫苗接种史的10~65岁常住村民1240人作为对象,于流行高峰前采取外周静脉血,按国家标准方法做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测15群15型钩体抗体;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县13群钩体抗体的阳性率和隐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别有9群(黄疸出血、拜伦、澳洲、流感伤寒、波摩那、秋季、犬群、七日热和曼耗)和3群(黄疸出血、澳洲和波摩那)。交叉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最高为湘潭(80.39%)、最低为南县(36.17%)。黄疸出血群隐感率最高为湘潭(38.24%)、最低系岳阳(1.60%)。以黄疸出血群抗体滴度1:≥80为标准推测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例为53700:1;以≥320为标准,则为11500:1。结论不同县市钩体主要流行群不同,但以黄疸出血群为主;推荐黄疸出血群钩体隐性感染抗体滴度以1:≥200为宜,隐性与显性感染比例约为3万分之一;本地区钩体将以散发为主,流行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钩体疫区未接种菌苗人群钩体抗体情况及其类别。方法:按国标用15群15型标准钩体菌株测抗体(MTA法),用美国SPSS Vl0.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抗体滴度聚类分析。结果:黄疸出血群抗体阳性率最高(30.64%),拜伦群次之(20.82%),曼耗群、巴达维亚群和塔拉索夫群阳性率极低;人群抗体可分为三类。结论:聚类分析法应用于人群钩体抗体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或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证实,1993年以来,河南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与90年代以前明显不同:①疫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②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而90年代以前河南从无稻田型钧体病的流行,菌群以波摩那群和犬群为主;③首次确认鼠为河南钩体病的传染源,并进而表明河南省可能有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洞庭湖区洪灾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动物宿主及人群隐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鼠肺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及人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灾区、邻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鼠密度分别为6.95%,6.28%及8.67%;3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康市鼠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灭鼠防病、防鼠害探讨有效防制措施。方法采用夹夜法,每季度调查1次,在季初的1个月内完成。结果共布鼠夹3 549有效夹次,捕鼠2科3亚科6属11种479只,密度13.89%;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第三季度密度最高;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鼠密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秋末至次年春季(10-4月)加强灭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宿主动物带菌及人群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开展鼠、家畜、青蛙等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及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平均鼠密度为1.80%。鼠种构成以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带菌率为3.75%。共检测病人尿液及家畜、青蛙、稻田疫水等7类样本565份,培养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0.71%,其中稻田疫水2株,病人尿液、蛙肾各1株,菌株经鉴定黄疸出血群1株,秋季热群3株。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2%,青壮年阳性率较高,以黄疸出血型、七日热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为主。在监测中发现1例在农贸市场感染的经济型钩体病。结论兴山县钩体宿主动物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低,在山区型钩体自然疫源地存在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区及其周边为经济型钩体病疫源地,病例分析已经得到证实,建议今后应将其纳入预防和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鼠总带毒率为1.47%,室内以褐家鼠为主,为1.20%。野外以社鼠最高,为7.14%,黑线姬鼠为5.71%。室内鼠种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5.93%、31.85%,平均鼠密度为3.93%;野外以黑线姬鼠、灰仓鼠、大仓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4.14%、23.79%、17.24%、16.90%,平均鼠密度为6.48%。华亭县1990年首次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991和1994年发病率分别达35.18/10万和98.86/10万,流行强度为高发水平。1995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5.32/10万,之后连年处于低发水平。结论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江县野外黑线姬鼠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给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2~2007年,采用夜夹法,对野外捕获的种群进行分类、解剖,观察雌性受孕情况。结果16年布夹21107个,捕获黑线姬鼠1115只,占野外捕获总数的56.37%,其密度为5.28%,春季密度1.16%显著低于秋季的6.59%(P<0.01)。雄雌性比为0.99,春季性比1.68显著高于秋季的0.85(P<0.01)。雌性受孕率为25.76%,春季受孕率63.64%显著高于秋季的24.30%(P<0.01)。平均胎仔数为5.27只,春季平均胎仔数与秋季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外黑线姬鼠不同年度和不同季节数量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其密度与性比、受孕率及平均胎仔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重庆段移民区宿主动物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状况和自然疫源地类型,为库区移民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含流行病学资料,啮齿类生态和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宿主HFRSV-Ag和HFRSV-RNA。结果:在5个移民区宿主带毒率分别为19.4%、17.0%、14.0%、13.7%和8.5%。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证实,5个移民区宿主动物均存在HFRSV-RNA。结论:该研究证实这5个移民区为HFRS的自然疫源地,三峡库区成库后水位提升,鼠类将大量迁移,可能造成HFRS暴发或流行,加强和移民区灭鼠与防鼠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绥芬河林区鼠体寄生蜱的种类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捕活鼠,收集鼠体寄生的幼、若蜱。结果:采获鼠体寄生幼、若蜱4615只,计3属4种,其中全沟硬蜱占72.1%,为优势蜱种。不同鼠体蜱种类组成有所不同,全沟硬蜱幼、若蜱为黑线仓鼠(95.2%)、黑线姬鼠(90.8%)、大林姬鼠(88.4%)、褐家鼠(86.2%)和大仓鼠(85.1%)体寄生的优势蜱种,森林革蜱幼、若蜱为花鼠(63.5%)的优势蜱种。黑线姬鼠体全沟硬蜱幼、若蜱的高峰期在8月上半月(52.0)。黑线姬鼠体全沟硬蜱幼、若蜱的寄生百分率(54.5%)和花鼠体森林革蜱幼、若蜱的寄生指数(17.8)最高。结论:本次调查为防鼠、防婢及蜱媒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构成、密度、带毒率,为HFR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5-2012年间泾源县的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05-2012年泾源县居民区平均捕获率为4.27%,野外平均捕获率为3.69%,以2006和2012年为高.居民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和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在2005-2012年中,有5年未检出带病毒鼠,带病毒鼠指数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主要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和灰仓鼠.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显示均为HTN型病毒.结论 泾源县目前仍为HFRS姬鼠型疫区,近年来鼠密度和带毒率有所上升,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