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备狗肝纤维化模型,12周后取肝分离Ito细胞,并进行鉴定和培养。经用TGFβ1和IFN—α2b孵育后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分离细胞总RNA。对含有Ⅰ、Ⅱ型前胶原cDNA片段的质粒分别进行扩增和提纯,酶切后用自由引物延伸法进行地高辛标记,以制备Ⅰ、Ⅱ型前胶原探针。用此探针与Ito细胞总RNA进行斑点杂交,杂交斑点行灰度数字转换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TGFβ1能够促进Ito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而IFN—α2b则能明显抑制Ito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据此认为TGFβ1具有致纤维化作用,而IFN-α2b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七总皂苷对肝纤维化大鼠胶原及TGF-β_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mRNA水平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肝纤维化大鼠Ⅰ型前胶原及TGF-β1的影响。方法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秋水仙碱治疗组作对照,病理HE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分期,用RT-PCR进行Ⅰ型前胶原mRNA和TGF-β1mRNA的半定量检测。结果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肝纤维化大鼠Ⅰ型前胶原及TGF-β1的合成表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结论三七总皂苷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干预大鼠肝纤维化可能与减少TGF-β1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Ⅰ型胶原mRN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1(PDGF-1)mRAN及Ⅰ、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6人份,用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Ⅰ型胶原和PDGF-1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Ⅰ、Ⅳ型胶原蛋白的沉积、分布和含量,用天狼红染色观察肝组织总的胶原含量。结果:与正常肝组织相比,重肝患者的肝组织Ⅰ型肢原和PDGF-1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Ⅰ、Ⅳ型肢原蛋白大量沉积,PDGF-1mRNA的表达与Ⅰ型肢原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和总的胶原含量,Ⅰ、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也呈显著性正相关,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PDGF-1mRNA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增加是导致肝组织胶原蛋白合成增加,重型肝炎发展成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排钱草总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剂量排钱草总生物碱对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值。结果:高、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排钱草总生物碱能显著降低猪血清所致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ⅩⅧ型胶原mRNA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XⅧ型胶原(collagenXⅧ,CXⅧ)mRNA在实验性肝纤维化中的定量改变。方法以逆行胆管硬化注射加结扎的方法制备大鼠胆管堵塞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组。提取肝脏总RNA,以核酸酶保护分析(RNA酶保护分析)定量测定前胶原α1(XⅧ)mRNA水平,并与α1(Ⅰ)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mRNA变化相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胆管堵塞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前胶原α1(Ⅰ)及TIMP-1mRNA水平分别升高20倍及4倍;而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前胶原α1(XⅧ)mRNA水平仅升高到1.8倍。结论肝纤维化时肝脏XⅧ胶原仅轻度升高.这种变化类型可能和XⅧ胶原主要由肝实质细胞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位杂交法检测慢性肝病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探讨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肝组织胶原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DNA-mRNA原位杂交方法,榆测Ⅰ,Ⅲ型胶原mRNA。结果:正常肝组织未见杂交信号,慢性肝病组织(包括慢性持续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中成纤维细胞、窦周细胞、中央静脉内皮细胞均见Ⅰ,Ⅲ型mRNA杂交信号,肝细胞未见阳性信号。结论: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肝细胞均不参与Ⅰ,Ⅲ型胶原合成,在慢性肝病条件下,间质细胞是肝脏胶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虫草多糖脂质体(CPL)对CC14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虫草多糖脂质体(CPL)预防CC14大鼠肝纤维化,运用免疫组和Northern杂交化检测肝组织Ⅰ、Ⅲ型前胶原蛋白及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结果:CPL预防组肝脏中Ⅰ、Ⅲ型胶原蛋白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P值分别<0.01);CPL预防组大鼠肝脏组织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结论:虫草多糖脂质体可以预防大鼠肝纤维化,其抗纤维化作用是通过在转录水平抑制肝脏胶原合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再生是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纤维化的肝脏组织恢复正常结构的前提条件。肝细胞再生与Ⅰ型胶原的降解密切相关,不能降解Ⅰ型胶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肝细胞再生,因此,Ⅰ型胶原降解不仅是促进肝细胞再生,而且是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有效肝细胞再生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对于Ⅰ型胶原降解如何触发肝细胞再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观察维生素E对培养大鼠肝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表达 ,图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 ,维生素E(终浓度 1mg/L)能抑制大鼠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表达 (P <0 .0 5)。维生素E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产生。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影响@向德栋!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李奇芬!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宇明!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B203580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N组)8只、肝纤维化组(HF组)8只、DMSO溶剂干预组(D组)8只、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干预组(SB组)8只.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复制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模型制作结束后,D组给予2‰DMSO溶液3 mL/(kg?d),SB组给予SB203580溶液10 mg/(kg?d),N组、HF组给予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3 mL/(kg?d)腹腔注射,连续注射4 d.干预结束后,宰杀大鼠留取肝脏,行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评价肝纤维化分期,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肝脏中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N组)、肝纤维化组(H F组)、S B203580溶剂组(D M S O组)和P38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组(SB203580组)的肝纤维化分期平均秩分别为4.50、22.50、24.00和15.00;SSS评分分别为2.750±0.707、15.875±0.835、16.000±0.926和11.625±0.9 1 6;Ⅰ型胶原显色指数分别为1.5 7 5±0.249、7.650±0.621、7.725±0.501和4.625±0.495;Ⅲ型胶原显色指数分别为2.375±0.518、4.025±0.446、4.075±0.544和3.375±0.167;Ⅰ型胶原mRNA表达分别为0.020±0.003、0.012±0.002、0.009±0.002和0.016±0.005;Ⅲ型胶原mRNA表达分别为0.412±0.772、0.773±0.137、0.799±0.116和0.572±0.862.HF组与N组相比,Ⅰ、Ⅲ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升高(均P<0.001),与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一致(P<0.001);D组与HF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SB组与HF组相比,Ⅰ、Ⅲ型胶原表达降低(Ⅰ型胶原显色指数P<0.001,Ⅲ型胶原显色指数P=0.041);Ⅰ型胶原mRNA表达降低(P=0.005),同时Ⅲ型胶原mRNA表达亦降低(P=0.005),肝纤维化分期下降(P=0.015).结论: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阻断P38MAPK通路具有降低肝脏Ⅰ、Ⅲ型胶原表达的作用,能够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转染HBV的HepG2.2.15细胞株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而探讨HBV促肝细胞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HepG2和HepG2.2.15细胞株分别在体外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对照组.取培养后24、48、72 h 3个时间点.以RT-PCR定量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Westem blot定量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与HepG2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比较,与HepG2.2.15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以72 h差异最为显著(P<0.01);与HepG2.2.15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增高,以48 h差异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HepG2.2.15细胞株共培养后,肝星状细胞中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强,HBV具有诱导肝细胞纤维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细胞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 降低肝细胞胶原合成,减轻肝细胞坏死,保护肝细胞功能,清除肝纤维化诱因 肝细胞既能合成胶原基质,也是非胶原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的主要细胞来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新分离的和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内含有胶原及前胶原mRNA,CCI_4损害的大鼠肝细胞内也有Ⅰ、Ⅲ、Ⅳ型胶原mRNA合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cceptor,AT1R)在不同程度纤维化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进行AT1R检测,同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AT1R mRNA的表达。结果 Ⅰ型胶原面积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加。AT1R阳性表达主要分市在肝小叶周边及肌窦区星形细胞(HSC)的胞质内。12例正常肝组织中8例呈阳性表达,18例纤维化肝组织均呈阳性表达,纤维化肝脏组AT1R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肌脏组(P<0.001),并随Ⅰ型胶原面积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纤维化肝脏组AT1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P<0.01)。结论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增加,AT1R及AT1R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多,AT1R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DNA合成刺激因子(HDSSF)抗肝纤维化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病因法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HDSSF作为治疗药物,实验第10周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①病理检查;②测肝组织内羟脯氨酸(Hyp)含量;③用Nonhern印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水平。结果:HDSSF可明显改善肝组织的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可使肝组织Hyp含量明显下降,并可在减少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同时,增强胶原酶mRNA表达。结论:HDSSF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理除可减少胶原的合成外,还可能与促进胶原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软肝缩脾丸对纤维化大鼠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TIMP-1、TIMP-2)及Ⅰ、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胶原降解的角度探索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理.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给予软肝缩脾丸治疗;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TIMP-1、TIMP-2及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CC14模型组TIMP1、TIMP-2,Ⅰ、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无一例阳性.结论TIMP-1、TIMP-2与肝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软肝缩脾丸可以抑制纤维化肝脏TIMP-1、TIMP-2的表达,从而增强间质胶原酶的活性,促进Ⅰ、Ⅲ型胶原的降解,产生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软肝缩脾丸对纤维化大鼠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2 (TIMP -1、TIMP -2 )及Ⅰ、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从胶原降解的角度探索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理。方法 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并给予软肝缩脾丸治疗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TIMP -1、TIMP -2及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CCl4模型组TIMP -1、TIMP -2 ,Ⅰ、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无一例阳性。结论 TIMP -1、TIMP -2与肝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 ,软肝缩脾丸可以抑制纤维化肝脏TIMP -1、TIMP -2的表达 ,从而增强间质胶原酶的活性 ,促进Ⅰ、Ⅲ型胶原的降解 ,产生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Ⅲ)的影响.方法:选择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NaHS)作为H2S的供体,将32只♀SD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N组)8只、肝纤维化组(hepatic fibrosis,HF组)13只、NaHS干预组(S组)11只,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复制肝纤维化模型,S组自造模第6周始给予NaHS56μmol/(kg·d)腹腔注射12d,N组和HF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结束后,宰杀大鼠留取肝脏行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评价肝纤维化分期,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应用RT-PCR法检测肝脏中COL-Ⅰ、COL-ⅢmRNA表达,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COL-Ⅰ、COL-Ⅲ表达.结果:HF组与N组相比,COL-Ⅰ、COL-Ⅲ及其mRNA表达升高(均P=0.000),与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一致(P=0.000);S组与HF组相比,COL-Ⅰ和COL-Ⅲ表达降低(均P=0.000);COL-ⅠmRNA表达降低(P=0.009),同时COL-ⅢmRNA表达亦降低(P=0.003),肝纤维化分期下降(P=0.047).结论:H2S具有降低肝脏Ⅰ、Ⅲ型胶原表达的作用,能够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肝纤维化胶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用VG、RF染色显示Ⅰ、Ⅱ型胶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放免法测定肝匀浆及血清Ⅲ型前胶原水平,应用上述指标反映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的变化规律。结果:随实验时间延长,肝内胶原含量逐渐增加。肝纤维化早、中期以Ⅲ型胶原增生为主,肝纤维化后期及肝硬化期以Ⅰ期胶原为增生为主。血清PCⅢ与肝内胶原变化基本同步。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大鼠贮脂细胞、肝细胞增殖及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应用牛磺酸防治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贮脂细咆和肝细胞:采用~3H-胸腺嘧啶和~3H-脯氨酸掺入测定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用原位杂交检测I、Ⅲ型前胶原mRNA含量:结果:在5~80mmol/L浓度范围内。牛磺酸能显著抑制贮脂细咆、肝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关系:20mmol/L牛磺酸可显著抑制I、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牛磺酸在体外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对于防治肝纤维化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Ⅳ型胶原与慢性肝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Ⅳ型胶原与慢性肝病纪徐淮,李石,孔宪涛Ⅳ型胶原(Ⅳ-C)是基底膜(BM)的主要胶原成份,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慢性肝病肝组织中Ⅳ-C的分布、含量均有明显改变[1],尤其是其血清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对肝病及早期肝纤维化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