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热消融治疗后对原发性肝癌血供及TACE治疗的影响。方法本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因TACE治疗不满意行PMCT治疗,术后2~3月常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行超选择TACE术。结果12例患者TACE术中发现肝外供血动脉,膈下动脉6支,右肋间动脉2支,胃左动脉1支,右肾动脉1支,左右胸廓内动脉各1支;PMCT术后TACE发现新增肝外营养血管8例,分别为右膈下动脉5支,右侧下位肋间动脉2支,右肾动脉1支;对全部新生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结论PMCT可有效杀灭肝癌肿瘤细胞,但因其造成的创伤可诱导肝外新生肿瘤供血,在随后进行的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积极寻找新生肝外血供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 对本组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探查,分别超选择插管及化疗栓塞(TACE).结果 25例患者共见27条肝外供血动脉,其中膈动脉供血7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0例,两者占多数.22条肝外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插管和化疗栓塞术,其余5条因未能超选择插管而只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动脉供血支选择性栓塞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术后肝动脉闭塞的原N及肝动脉闭塞后对肿瘤的影响,探讨肝动脉闭塞后的后续治疗。方法入选2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4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动脉闭塞。结果20例患者均行TACE后,再次行TACE时,发现肝动脉闭塞。肝动脉闭塞后,因不能再行TACE治疗,后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均得到了很好的后续治疗。结论肝动脉闭塞的原因与术中操作粗暴、肝动脉急剧缺氧、栓塞过度有关。肝动脉闭塞后肿瘤的血供模式发生了改变,不能再行TACE治疗,但仍有多种微创方法可对肿瘤进行治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次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c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造成肝动脉闭塞后,通过侧枝血管途径再次行TACE的可行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次TACE术后导致肝动脉闭塞DSA检查结果,并经侧枝血管途径对肝内病灶进行TACE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分析其可行性及疗效。结果 38例患者均为多次TACE术后。DSA造影发现肝动脉闭塞,均通过肝外侧枝循环供血,共发现43条肝外侧支血管。成功超选进入靶血管31条(72.1%),未成功超选为12条(27.9%)。2个月后评价疗效。成功超选进入全部靶血管并进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共27例(71.1%),总有效率为25.9%(7/27),临床获益率为77.8%(21/27)。未能成功超选靶血管11例(28.9%),仅行TAI,总有效率为9.1%(1/11),临床获益率为36.4%(4/11)。结论原发性肝癌多次行TACE术后可造成肝动脉闭塞,经侧枝血管途径可再次行TACE,疗效较TAI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块状型肝癌重复介入治疗后供血动脉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5例块状型肝癌患者行第2或第3次介入治疗时侧支血供特征。35例患者介入治疗前常规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膈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右肾动脉DSA检查。结果肝动脉外供血支13例,肝动脉新生寄生性供血22例,肝动脉外血供占37.1%。结论块状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新生供血动脉与肿块部位、大小密切相关;重复介入治疗时应积极寻找肝动脉外供血支,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膈下动脉开放的DSA表现及高度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4~67岁,全部为原发性肝癌。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化疗。结果肝脏肿瘤均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膈下动脉造影均为膈下动脉以终末支方式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成功。结论膈下动脉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供血侧支动脉,认识其供血特点并正确处理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联合介入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微波消融(PMCT)、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及联合PMCT和TAC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9例不能或不愿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男40例,女9例),随机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组(PMCT TACE组,联合组)、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TACE组)及单纯微波消融组(PMCT组),联合组行TACE PMCT治疗,TACE组行序贯性TACE治疗,PMCT组行PMCT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疗效.结果 联合组缓解率、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86.49%和64.86%,显著高于TACE组(56.10%、65.85%和36.59%)及PMCT组(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安全、有效、实用,较单纯TACE及PMCT治疗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共46个结节,病灶直径平均(4.9±0.5)cm;单纯TACE组41例共51个结节,病灶直径平均(5.1±0.6)cm。单纯TACE治疗组仅行TACE治疗,联合治疗组在TACE术后1~2周行PMCT。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行增强CT扫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瘤体完全坏死率86%,单纯治疗组瘤体完全坏死率5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术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单纯TACE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经肝外供血动脉行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42例存在肝外供血动脉并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共42例HCC患者存在肝外供血动脉,发生率为5.2%(42/803),其中,右膈下动脉31例(73.8%)、胃左动脉4例(9.5%)、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动脉各2例(4.8%)、右肾上腺动脉、右肾包膜动脉、胸廓内动脉各1例(2.4%)。所有患者均经肝外动脉成功实施TACE治疗。TACE术后4~6周,术前23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400g/L的患者,AFP表达量由术前的(1140.1±347.1)g/L降至(147.3±79.5)g/L(P<0.01);33例患者肿瘤病灶碘油沉积率>80%,7例碘油沉积率>50%,2例碘油沉积率<50%。结论 经肝外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俞进友 《右江医学》2001,29(4):285-286
肝癌具有肝外动脉供血(1~ 3) ,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 76例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肝癌病例 ,重点探讨肝外动脉供血的形成机理、供血规律及对其插管技术、介入治疗作简要讨论。材料与方法   1.治疗对象 本组 76例肝癌病例中 ,男 5 8例 ,女 18例 ,年龄 2 7~ 73岁。其中 62例为原发性肝癌 ,14例为转移性肝癌 ,均因失去手术切除机会而作介入治疗。2 .动脉造影  76例肝外动脉供血的发现除依据常规的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外 ,对于位于肝右叶上部肿瘤还作右膈动脉、右肾动脉造影 ,对于肝左叶…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中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和  李军  王运杰  张俊丽 《当代医学》2010,16(17):318-3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动脉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动脉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46例患者共见49条肝外动脉血管,其中右膈动脉(18/49)和肠系膜上动脉(15/49)占多数。6条肝外动脉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43条肝外动脉均行超选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邱少敏  陈刚  李宏波 《现代医学》2011,39(5):526-529
目的:对比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微波凝固疗法与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微波凝固疗法治疗,对照组(26例)单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分析两组之间治疗效果、生存率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治疗组PR 9例,SD 16例,PD 9例,对照组PR 4例,SD 13例,PD9例。治疗组生存12个月以上的有24例(70.59%),对照组仅6例(23.08%),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比较,P<0.01,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微波凝固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癌能提高疗效并且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术(PMCT)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 60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治疗术。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或MR,观察疗效。结果 TACE+PMCT后1个月,肿瘤一次消融率为84.30%。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治疗术是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使肿瘤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技术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0月共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35个病灶,其中直径小于3.0cm的病灶共6个,3.0—4.0cm者6个,4.0—5.0cm者8个,大于5.0cm者15个,平均(4.8±0.7)cm,均采用TACE联合CT导向下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联合治疗后第1、3个月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价治疗疗效。结果肿瘤影像学评价,28例患者3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24个,部分缓解8个,稳定3个,无进展病例。全组28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20个月,最短9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3个月。结论TACE联合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技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变异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肝动脉造影观察肝动脉及其肝外分支的不同变异情况,为肝癌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术前肝动脉造影资料,2名介入科医生共同阅片观察Michels肝动脉变异分型,分析肝动脉变异发生概率、肝固有动脉缺失变异情况及肝动脉肝外分支的出现概率、起始部位的变异情况。结果:最常见的肝动脉变异是MichelsⅢ型17例(8.5%),其次是Ⅱ型10例(5.0%)和Ⅴ型9例(4.5%)。Ⅰ型中肝固有动脉缺失25例,且发现5种亚型。肝外供血分支5种,最常见的是胃右动脉肝外供血分支156例(78.0%),其次是胆囊动脉126例(63.0%)、副胃左动脉19例(9.5%)、肝镰状动脉5例(2.5%)、副左膈动脉4例(2.0%)。结论:肝动脉变异除Michels分型外尚有其他亚型,且肝动脉的肝外分支变异较多,充分认识这些变异有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