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科》2017,(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老年(60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38例)和尿激酶组(35例),分别采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瑞替普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血管再通比例,即临床再灌注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后1~2周行冠脉造影检查,瑞替普酶组患者冠脉血管再通率,即冠脉造影再灌注成功率,无论是TIMI 2级还是TIMI 3级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0.5%)显著低于尿激酶组(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优于尿激酶,安全性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瑞替普酶联合尿激酶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CK(肌酸激酶)、cTnT(肌钙蛋白)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出血发生率和临床再通率。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CK、cTnT和SOD的水平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和临床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针对30例患者,首先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0.0%,生存率为93.3%,对照组分别为60.0%和7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药物,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 PA)治疗急性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90例急性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47例)和尿激酶组(43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溶栓再通率及出血不良反应。结果瑞替普酶组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临床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12.76%、61.70%、74.47%、80.85%。尿激酶组临床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2.32%、23.25%、51.16%、55.81%。瑞替普酶组各时间段冠脉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早期溶栓与晚期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溶栓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100.0%(30/30),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6.7%(20/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0.0%,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可降低出血率,给药简便,不良反应小,用于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7例)与尿激酶组(56例),观察两组溶栓冠脉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比较两种药物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瑞替普酶组治疗后30min,1h及2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距溶栓时间在6h以内和(6~12)h再通率相比较,瑞替普酶组均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能够早期快速开通血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河南省34家医院参加本研究,35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符合入排标准入选,随机分组给予瑞替普酶(n=178)或尿激酶(n=178)溶栓治疗。溶栓后通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律变化判断溶栓再通率,并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出血事件采用全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策略(GUSTO)分级。结果瑞替普酶组溶栓后2 h临床标准判断血管再通率为88.6%(156/176),尿激酶组为51.1%(91/178)(P0.001),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时间较尿激酶组平均提早18 min(IC95%11~25)(P0.001)。瑞替普酶组溶栓后住院期间死亡率为0.6%(1/176),尿激酶组为3.4%(6/178)(P0.05)。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均无GUSTO严重出血事件发生,GUSTO中度出血率分别为1.7%(3/176)、0.0%(0/178)(P0.05);GUSTO轻度出血率分别为6.8%(12/176)、2.8%(5/178)(P0.05)。结论与尿激酶相比,瑞替普酶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1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再通率、出血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溶栓再通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观察组出血率为11.36%,对照组出血率为34.09%,观察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能够显著提高溶栓再通率,降低出血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瑞替普酶(r-PA)和阿替普酶(rt-P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心内科收治的80例无溶栓禁忌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平均分为两组.瑞替普酶治疗组40例,给予静脉推注瑞替普酶.阿替普酶治疗组40例,给予先静脉推注后静脉泵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观察患者溶栓再通时间、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等.评价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瑞替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临床资料情况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与rt-PA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和80%(P>0.05);在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功能方面两药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上两种药都有轻度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同,但瑞替普酶更经济、操作更简便、更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药物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溶栓再通率、再通时间与出血率、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方式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效果确切,应用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派通欣)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5月,共有2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接受瑞替普酶或rt-PA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TIMI 2级 TIMI 3级)瑞替普酶组为89.66%,rt-PA组为69.39%(P=0.0085).35d时,瑞替普酶组的病死率为6.8%,rt-PA组的病死率为9.0%(P>0.05);脑出血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0.97%,rt-PA组为3.00%(P>0.05);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7.76%,rt-PA组为10.00%(P>0.05);冠状动脉再闭塞瑞替普酶组1.94%,rt-PA组4.00%(P>0.05).结论瑞替普酶(派通欣)为国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9)、维普数据库(1999-2014.09)、万方数据库(1990-2014.09)、PubMed(1990-2014.09)、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9期).纳入瑞替普酶(试验组)与尿激酶(对照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JADAD改良法制定的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653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 ①瑞替普酶溶栓后3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2.65,95%CI 2.02~3.47,P<0.01);②瑞替普酶溶栓后6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2.14,95%CI 1.68~2.73,P<0.01);③瑞替普酶溶栓后9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1.67,95%CI 1.39~2.01,P<0.01);④瑞替普酶溶栓后12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1.31,95%CI 1.21~1.43,P<0.01);⑤瑞替普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尿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68,95%CI 0.46~1.01,P=0.06);⑥瑞替普酶死亡率低于尿激酶(RR =0.45,95%CI 0.29~0.70,P=0.0004).结论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国产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瑞替普酶治疗组53例,尿激酶治疗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心功能、出院存活率、住院天数、出血率,以及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脏骤停、心衰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国产瑞替普酶组在再通率、心功能恢复、出院存活率、住院天数、出血率及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脏骤停发生率和心衰发生率方面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Reteplase、r-PA)与艾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瑞替普酶和艾通立两组,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有效率(TIMI 2级+TIMI 3级)瑞替普酶组为90.0%,艾通立组为80.0%,出血发生率(主要为黏膜、皮下出血)瑞替普酶组为53.3%,艾通立组为26.7%(P〈0.05),35天时,两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3.3%,艾通立组为6.7%(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再闭塞、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疗效优于艾通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第三代静注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重组链激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其中瑞替普酶组22例,重组链激酶组18例,观察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结果 瑞替普酶组和重组链激酶组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6.36%和66.66%,其中60 min及90 min再通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0 d内再闭塞率、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分别为4.55%和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均适合急诊室内急性心肌梗死惠者的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早期再通率高于重组链激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给予瑞替普酶溶栓;对照组24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分别观察溶栓前及溶栓4h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率(HR)、血气分析及3d后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24例,再通率为92.3%;对照组血管再通19例,再通率为79.2%。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35)。两组治疗后肺动脉压、收缩压、HR、调节性细胞容积(R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率为19.2%;对照组出血率为20.8%,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51,P=0.8319)。结论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进行溶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同于阿替普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溶栓治疗的98例AMI病人,采用抽签法分为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各49例,比较两组溶栓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后6 h、12 h内,瑞替普酶组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50%ST段回落率显著低于尿激酶组(P0.05);瑞替普酶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梗死血管平均再通时间显著低于尿激酶组(P0.05);瑞替普酶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对AMI病人溶栓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PA组64例,以瑞替普酶2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尿激酶组60例,以尿激酶150万U30min静脉滴注溶栓。比较两组的再通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发病<6h、6~12h的开通率及总开通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A溶栓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与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汨罗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37例病例临床资料,其中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16例(重组人尿激酶原组),瑞替普酶溶栓治疗21例(瑞替普酶组),分别给与尿激酶原50mg,瑞替普酶36mg,观察罪犯血管的开通率、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再通14例,再通率为87.5%,瑞替普酶组再通17例,再通率为80.9%,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与瑞替普酶组具有相似的罪犯血管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出血等不良反应12.5%,瑞替普酶组出血等不良反应28.6%,重组人尿激酶原组较瑞替普酶组低(χ2=6.16,P=0.032)。结论重组人尿激酶原与瑞替普酶均具有高效的罪犯血管开通率,重组人尿激酶原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作用及干预措施与血管再通率。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选用尿激酶作为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干预组选用瑞替普酶作为静脉溶栓治疗药物。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率。结果 两组的平均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出血、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AMI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提升血管再通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