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资料。结果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 ( 、 、a VF) ST段下移≥ 0 .0 5 m V组与 <0 .0 5 m V组的 、a VL导联 ST80 值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两组的左前降支 6段 ( LAD6 )或 LAD始部病变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下壁导联 ST段压低≥ 0 .0 5 m V对 L AD6 或 LAD始部病变预测价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是 : 导联 5 9%、5 0 % ; 导联 83%、70 % ;a VF导联 83%、70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预示 LAD6 或 L AD始部病变是高前侧壁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的“镜像”反应 ,表现为 、a VL导联 ST段抬高 ;它与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多支病变以及胸前导联 ST段抬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及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胸前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以及ST段压低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收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首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88例 ,按照胸导联有无 ST段下移分为不伴胸导联 ST段压低组 45例 ( ST段无压低或 ST段压低 <0 .1m V)及伴胸导联 ST段压低组 43例 ( ST段压低≥ 0 .1m V)。结果 伴胸导联 ST段压低组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及住院病死率较不伴胸导联 ST段压低组明显增高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病变及多支病变者显著增多。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 ST段压低者其临床合并症多 ,预后差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合并左前降支病变者显著增多 ,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富路  张师义  屈昌芝 《心脏杂志》2009,21(4):547-549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7年8月住院的AIMI患者91例。按胸前导联ST段是否压低将患者分为4组:胸前导联ST段无压低组(n=27);胸前导联仅V1~4 ST段压低组(n=26);胸前导联仅V5~6 ST段压低组(n=12);广泛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n=26)。结果 AIMI伴有胸前导联V1~4 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负相关,ORⅢ=0.38,无统计学意义;AIMI伴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ORⅣ=5.25,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组与其他组相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差异显著(P<0.05);该组前降支病变率高(73.1%),但与其他3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IMI伴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提示多支病变,且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与50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照观察,探讨其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壁ST段压低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MI)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评价 6 3例前壁AMI病人 ,选择病人就诊初始 4h心电图测量其ST水平。住院 1~ 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 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显著差异 ,左心室造影下壁运动无明显减弱 ;②同位素心肌灌注显示下壁ST段压低组 86 2 1%无下壁心肌缺血表现 ;③下壁导联ST压低组V1 3 导联ST抬高的平均值明显高于不伴下壁导联ST压低组 ,ECG下壁ST段压低明显与V1 3 导联抬高有相关性 ,(r =- 0 5 2 ,P <0 0 5 )。结论 下壁导联ST段压低可能是前壁AMI时V1 3 导联ST抬高的镜影反映而不是下壁心肌缺血表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6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比不伴有ST段压低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为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较无ST改变者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可能较大,或合并存在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的病变,且并发症较多;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多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早期再灌注治疗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已经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多数研究认为,根据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所确定的MI范围与尸体解剖所示的确切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故有必要探讨反映梗死面积的其他心电图指标。国外研究认为,下壁AMI伴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梗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6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导联ST段压低与常规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①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显著多于伴胸导联ST段改变(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显著多于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P<0.01),而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导联ST段改变无明显区别(P>0.05)。②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较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高(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表明心肌梗死广泛,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ST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单支血管病变16例(38.1%),双支以上病变26例(61.9%),其中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胸导联ST段压低者8例(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病变,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心电图 、 、av F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5 5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 ,根据入院时心电图 、 、av F ST段是否压低分为 ST段压低组 (n=35 )与 ST段无压低组 (n=2 0 )。 1月内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 ,比较两组病人合并其它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心功能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ST段压低组合并其他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 77.14 % ,其中单支病变右冠状动脉 2 2 .86% ,左回旋支 17.14 % ,合并双支病变 37.14 % ,而无 ST段压低组合并其它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 15 .0 %。在广泛前壁加高侧壁心肌梗死 、 、av F ST段压低时合并其它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 12 .5 0 %。结论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 、 、av F ST段压低时多提示合并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病变 ,而广泛前壁加高侧壁心肌梗死并出现 、 、av F ST段压低更可能是一种对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81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 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依其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改变的形态将患者分为 3组 ,即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下壁导联 ST段压低组中73.3%患者为 L AD非优势近端病变 ;抬高组中 6 2 .5 %患者为 L AD优势远端病变 ;无改变组中 L AD优势近端病变与 L AD非优势远端病变所占比例近似。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 ST段改变与 L AD形态及病变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将其分为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3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1.4%为LAD非包绕型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1.5%为LAD包绕型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包绕型近端病变和LAD非包绕型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近.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改变与左前降支(LAD)长度和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7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初期是否伴有下壁ST段改变而将患者分成3组,即伴有下壁ST段压低者为I组,伴有下壁ST段抬高者为Ⅱ组,下壁ST段无改变者为Ⅲ组,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I组中72%患者为LAD非优势近端病变。Ⅱ组中60%患者为LAD优势远端病变;Ⅲ组中LAD优势近端病变与LAD非优势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似。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改变可能与LAD长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和幅度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临床意义及探讨其可能发生机理。  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92年~ 1997年期间首次住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 183例。将患者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 ( 组 ,n=5 6 ) ;胸前导联 ST段 V1~ 3压低组 ( 组 ,n=31) ;胸前导联 ST段 V4~ 6 压低组 ( 组 ,n=2 3) ;胸前导联 ST段 V1~ 6 压低组 ( 组 ,n=73)。资料分析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结果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比无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存在较大梗塞范围 ,心肌梗塞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高。广泛 ST段压低时更显著 ,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45 .0 %、12 .3% (P<0 .0 5 )和 8.2 %(P<0 .0 1)。胸前导联 ST段广泛压低总和≥ 0 .8m V显示预后更差 ,住院病死率 9.4% ,同 ST段压低 <0 .2 m V比差异显著 (P<0 .0 5 )。 组和 组存在左前降支病变或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高于 组 ,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分布范围和压低幅度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可能提示心肌梗塞范围较大 ,或同时存在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常规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压低≥1.0mm分为STV1-4压低组(17例)与STV1-6压低组(21例),比较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关系.结果STV1-4段压低是下壁ST段抬高的对应性改变(P<0.01),STV1-6段压低证实合并明显的前降支病变(P<0.01),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90%、83%.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V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和(或)侧壁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和侧壁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36例AIMI患者依据有无胸前导联和(或)侧壁导联ST段压低分为ST段压低组(甲组)和无ST段压低组(乙组).对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射血分数及病变冠状动脉血管分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了比较,并对临床可能的危险因子进行了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侧壁导联ST段压低危险度与Ⅱ、Ⅲ、aVF导联的ST段抬高值相关(OR=4.185 9,P<0.05),与V1~3导联ST段压低值相关(OR=5.068 7,P<0.05),同时,随着左回旋支(LCX)狭窄的加重,侧壁导联ST段压低概率有增加倾向(OR=3.377 4,P>0.05).胸前导联ST段压低危险度仅与Ⅰ、aVL导联的ST段压低值相关(OR=5.374 3,P<0.05).结论:AIMI侧壁导联ST段压低与Ⅱ、Ⅲ、aVF抬高程度有关,同时提示可能伴有LCX病变,而胸前导联ST段压低则反映了侧壁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前降支病变的关系。方法:对7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将患者分为4组。I组(n=12):V1~3导联ST段下降;Ⅱ组(n=12):V4~6导联ST段下降;Ⅲ组(n=35):V1~5或V1~6导联ST段下降;Ⅳ组(n=18):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8%、75%、74%和28%,其前降支狭窄程度≥90%者Ⅱ组、Ⅲ组分别占22%、58%;Ⅰ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8%;Ⅳ组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为28%,但其前降支狭窄程度均<9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前壁(V1~5导联)或广泛前壁(V1~6导联)及前侧壁(V4~6导联)ST段下降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前者ST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降支严重狭窄病变致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者则可能更多与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关。而V1~3导联ST段下降则考虑是一种对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