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用PCR-RFLPs方法对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3个品种共411个个体的myostatin 5'调控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myostatin 5'调控区T→A突变以等位基因T为主,仅在郏县红牛中发现1个AA型纯合体,郏县红牛品种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它品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对黄牛myostatin 5'调控区T→A突变与南阳牛、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T型南阳牛6月龄的胸围和胸围指数显著低于TA型个体,TT型南阳牛18月龄的体高显著高于TA型个体(P<0.05),但基因型对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效应不显著(P>0.05).提示在南阳牛的育种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南阳牛生长阶段和所要选择的性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牛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5′侧翼区的1441bp序列进行SNPs检测,结果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89bp处发现T→C突变,进而利用PCR-SSCP的方法在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夏南牛和郏县红牛共5个牛群体中进行个体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AB和BB。χ2检验表明,除秦川牛外其它各品种在该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基因型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AB基因型个体的宰前活体质量、胴体质量、含水率均显著低于AA和BB基因型个体(P0.05),AA和BB基因型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BB基因型个体大理石花纹等级极显著优于AB基因型个体(P0.01),显著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推测这一位点可能是影响牛肉大理石花纹及含水率的主效QTL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尝试做为肉牛肉质性状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以LYST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基于GeneBank提供的序列,以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4个品种共计602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测序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LYST基因的插入缺失(InDel)进行探索验证,并对不同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再结合体尺数据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牛LYST基因的第44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InDel,片段长度为22bp;(2)LYST基因内含子区P2InDel突变位点在郏县红牛、秦川牛、鲁西牛群体中均存在II、ID、DD共3种基因型,而在南阳牛群体中仅存在野生纯合基因型DD和杂合子ID两种基因型,无II基因型存在;(3)LYST基因第28号内含子区InDel位点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的体高、胸围、体重、重高比及体躯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郏县红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论:本研究在LYST基因第28内含子发现一个能显著影响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22bp插入突变,该突变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牛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bp缺失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本试验以中国地方品种郏县红牛共计441头个体为实验动物,通过DNA测序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该区域缺失突变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在该突变位点检测到2种基因型:WW和WD型,等位基因W和D频率分别为0.8651和0.1349。He、Ne和PIC值都很低,说明在本突变位点遗传多态性不够丰富。该突变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该位点的多态性与郏县红牛6个生长性状指标关联分析显示,郏县红牛WD基因型个体在12、18、24月龄的体质量和胸围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P0.01或P0.05),基因型WD个体在18、24月龄的体斜长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P0.05),基因型WD个体在18月龄的平均日增体质量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P0.01)。初步认为WD型是提高黄牛体质量和体尺指标性状的有利基因型。本研究结果表明,黄牛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bp缺失位点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育种标记,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 (PPARα) 基因第7外显子SNP位点与牛的部分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以6个牛品种(秦川牛、南阳牛、郏县红牛、鲁西牛、安格斯、夏南牛) 共计717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 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对PPARα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SNP检测,并该SNP位点与108头秦川牛的部分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PPARα基因第7外显子的184位检测到C→T突变,在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安格斯、鲁西牛、夏南牛这6个群体中等位基因E/F的频率分别是0.225/0.775,0.151/0.849,0.125/0.875,0.123/0.877,0.070/0.930, 0.157/0.783;遗传学指标结果显示:秦川牛、郏县红牛、安格斯、鲁西牛和夏南牛这5个群体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南阳牛为中度多态(PIC=0.288);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与秦川牛的背膘厚和胴体长两个性状显著相关,表现为FF基因型个体在背膘厚性状方面显著高于EE和EF基因型个体(P<0.05),FF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长显著高于EE基因型个体(P<0.05)。这一位点可能是影响牛背膘厚和胴体长的主效QTN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郏县红牛CLPG基因的SNP及对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PCR-SSCP检测了113头郏县红牛CLPG基因的SNP,发现了AA、AB、AC 3种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AA型在第150和419碱基处分别表现为C和T,为野生型;AB型在第419处发生碱基T→C突变;AC型在第150处发生碱基C→T突变。多态信息含量为0.226,属低度多态。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部分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A、AC基因型个体在体重、体长指标上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大于AB型个体;在管围指标上,AA基因型个体优于AB基因型个体,差异显著(P〈0.05);在坐骨端宽指标上,AA与AB基因型个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AB与AC基因型个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首次对郏县红牛母牛IGF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GF2基因第2外显子表现多态性,存在AA、AB、BB三种不同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235/0.480/0.285;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74/0.526;该位点纯合度为0.501,杂合度为0.499,位点间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996。该基因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通过对郏县红牛IGF2基因第2外显子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样本体重及其它体尺指标的关联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对胸围(P<0.01)和体重(P<0.05)有显著影响,AB基因型个体的胸围和体重明显大于AA和BB型个体。说明IGF2基因可以作为标记用于郏县红牛的肉用选育。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GH基因SNPs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相关性。以Z32头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H基因第5外显子及其相邻区域的多态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GH基因第4内舍子(2017bp处)存在C—T的碱基转换,该群体在此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为中度多态。与泌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与泌乳性状显著相关(P〈0.05),TT型305d产奶量、305d乳脂量、305d乳蛋白量和305d乳糖量显著高于CC型(P〈0.05);TC型与TT型、CC型之间305d产奶量、305d乳脂量、305d乳蛋白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TC型在数值上有优于CC型的趋势。建议将等位基因T作为提高奶牛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F1代脂蛋白脂酶(LPL)基因的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试验采用直接测序及PCR-RFLP技术对LPL基因外显子3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LPL基因外显子3上存在T304C和A384T 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A384T位点存在TT、TA、AA 3种基因型,为低度多态,已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A384T位点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T基因型个体的滴水损失极显著高于TA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个体(P0.01),TT基因型个体的p H1值显著高于TA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个体的肉豆蔻酸含量显著低于TA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个体的棕榈酸含量显著低于TA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个体的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TA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个体的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TA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个体(P0.05)。推测A384T位点有望作为杂交F1代肉羊肉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黄牛中检测GBP2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及其遗传效应分析。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 PCR)技术,分别在80头秦川牛和30头郏县红牛个体中检测GBP2基因2个拷贝数变异CNV1和CNV2,并对GBP2基因这2个拷贝数变异与黄牛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BP2基因拷贝数在秦川牛和郏县红牛中均存在Gain(拷贝数增加)、Median(拷贝数正常)和Loss(拷贝数缺失)3种类型;关联分析发现,GBP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秦川牛体长、体高和体重等几个重要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CNV1和CNV2均表现为Loss/Median型在生长性状上优于Gain型;在郏县红牛中CNV1为Loss型的个体在腰角宽和坐骨端宽性状上显著强于Gain/Median型,CNV2则在体高上表现为Loss型优于Median型(P0.05)。因此,GBP2基因的拷贝数变异CNV1和CNV2均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的生长性状辅助选择分子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讨CRTC3基因作为秦川牛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秦川牛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395头健康秦川牛CRTC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其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组合基因型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CRTC3基因扩增序列区间存在2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的G66478C和位于内含子区域的C91297T)。关联性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所选取的395头秦川牛群体中,G66478C位点GC基因型个体在体斜长方面极显著高于CC型个体均值(P0.01),且在胸深方面显著高于CC型个体均值(P0.05)。在C91297T位点,CT基因型个体均值在体斜长、腰高、尻长和胸深方面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均值(P0.01)。CRTC3基因的优势基因型组合CC-TT的个体在腰高、尻长上极显著高于CC-CT基因型组合的个体均值(P0.01),且基因型组合CC-TT的个体在胸深、胸围显著高于CC-CT组合的个体均值(P0.05)。综上,可以尝试将CRTC3基因作为影响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为秦川牛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SH2B1基因在黄牛中的组织表达规律和遗传多态性,采集3头2周岁秦川母牛的6种组织,构建SH2B1基因的组织表达谱;此外,以4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为研究对象,包括秦川牛、郏县红牛、巴山牛和南阳牛,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SH2B1基因的多态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生长发育的指标进行了关联分析。qPCR结果表明,SH2B1基因在秦川牛组织中呈泛表达状态,并在背最长肌组织中表达最高。DNA测序分析在SH2B1基因的第4内含子和3′UTR共发现了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别命名为C6073T和T8067C。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C6073T能够显著影响体长、坐骨端宽和胸围,而T8067C能能够显著影响体长和体高。综上所述,笔者推测SH2B1基因可以作为影响秦川牛生产性能的遗传标记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的遗传变异,分析其遗传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及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情况。结果发现,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存在A、B、C 3个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依次为0.838、0.076、0.086;郏县红牛AQP7基因4种不同基因型与其体重和胸围有显著相关(P< 0.05),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P> 0.05),且BC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胸围均显著大于其他3种基因型(P< 0.05)。暗示BC基因型是提高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有利基因型,AQP7基因内含子4的遗传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的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因此可作为该品种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对氧磷酶2(Paraoxonase-2,PON2)产物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抗氧化酶,被确定为影响相关重大心血管疾病和人类寿命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直接测序法对PON2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多态位点扫描,利用PCR-SSCP技术对中国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荷斯坦牛、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7个品种的478头个体PON2基因第9外显子T98C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PON2基因外显子上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但均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第9外显子扩增大小为167bp的片段存在单链构象多态性。除鲁西牛和荷斯坦牛外,其它5个品种牛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和荷斯坦牛4个群体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其它3个牛种为低度多态。除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不存在AA基因型外,其它5个牛品种中均存在AA、AB、BB3种基因型,但优势等位基因在7个品种牛群体中存在差异,基因型频率在鲁西牛和南阳牛中AA〉AB〉BB;晋南牛则3种基因型频率之比约为1:1:1;中国西门塔尔牛则出现严重的偏态,B等位基因为绝对优势等位基因;2种水牛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利用SAS9.1软件GLM过程分析基因型均值,用邓肯法(Duncan’s)进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将该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7个牛品种间和鲁西牛6个年龄组(n=238)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鲁西牛各年龄组与各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种基因型间存在有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合各种基因型个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变化趋势,AA型个体可能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TAFA趋化素样家族成员1(TAFA1)基因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生长的关联性。试验共采集了79头郏县红牛成年母牛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直接测序法对TAFA1基因上的错义突变SNP rs137516577进行基因型分型,并与郏县红牛体高、体长、胸围、腰角宽、坐骨端宽、尻长、十字部高、荐高、胸深、胸宽、体重等11个生长和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同时根据“Animal Omics Datebase”数据库对TAFA1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SNP与体长、腰角宽、坐骨端宽、尻长和体重等性状显著相关(P<0.05),且GC型个体体长、腰角宽、坐骨端宽、尻长和体重均显著高于GG型(P<0.05)。TAFA1基因在牛大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结果表明,TAFA1基因上错义突变SNP rs137516577与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相关,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超声波活体测定和屠宰测定等手段对261头郏县红牛的生长发育指标、44头成年郏县红牛的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以及6头育肥至30月龄的郏县红牛(公牛)屠宰后肉中氨基酸含量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系统分析郏县红牛的生长性能及肉用性能。结果表明,郏县红牛公牛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阉牛(P0.01),但与产肉相关的生长发育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年龄段郏县红牛各项体尺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超声波活体测定30月龄郏县红牛公(母)牛眼肌面积为(76.21±7.62) cm~2,显著高于秦川牛和延边牛(P0.01),与南阳牛相近;屠宰后郏县红牛背最长肌氨基酸总量为16.29 mg/100 mg,其中29.59%为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约为42.86%。研究结果显示,郏县红牛具有良好的肉用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羊A-FABP mRNA序列设计2对引物扩增南江黄羊A-FABP基因部分外显子3、内含子3和外显子4序列,利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寻找南江黄羊A-FABP基因的多态性,采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并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南江黄羊A-FABP基因第3内含子和第4外显子序列上分别发现T143C和T546C2个点突变位点,其中T546C位点为同义突变,这2处突变各自产生3种基因型CC、TC和CC,χ2检验显示,这2个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且在南江黄羊群体中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T143C位点TC基因型公羊个体的成年胸围显著长于TT型(P〈0.05);T546C位点CC基因型公羊个体的周岁体长显著长于TT基因型(P〈0.05),TC基因型母羊个体的6月龄体质量和胸围均显著长于CC基因型(P〈0.05),其余生长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南江黄羊A-FABP基因第3内含子和第4外显子多态性可能对个体生长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检测郏县红牛成纤维生长因子1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3, FGF13)基因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以57头郏县红牛为研究对象,检测FGF13基因CNV,并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进行FGF13基因拷贝数与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郏县红牛FGF13基因的相对拷贝数高于对照组秦川牛(P<0.05),在郏县红牛群体中,FGF13基因CNV位点存在拷贝数增加Gain,拷贝数正常Normal和拷贝数减少Loss三种类型;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GF13基因的相对拷贝数与郏县红牛的体斜长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FGF13基因的CNV位点与郏县红牛的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郏县红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RFLP技术对优质鸡生长激素(cGH)基因5′调控区和第4内含子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多态对饲料转化率(FCR)的遗传效应,为优质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个SNP分别在5′调控区和第4内含子发生C-121T和G+3037T突变;C-121T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G+3037T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表现为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在C-121T位点中,TT基因型个体的FCR显著低于CC基因型个体(P<0.05);在G+3037T位点中,GG基因型个体的FCR显著低于CC基因型个体(P<0.05)。研究结果揭示,C-121T和G+3037T位点对饲料转化率可能有显著性的遗传效应,可作为优质鸡的分子育种标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山羊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以山羊为材料,利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检测了MSTN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其群体遗传结构,并探讨了基因多态性与多个体重、体尺及屠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MSTN基因5′调控区-662bp处C→T转换导致7个群体有TaqⅠ多态,表现CC、CT、TT 3种基因型。波尔山羊CC基因型频率比3个地方品种的CC频率要高,而TT型相反。波尔山羊的等位基因C频率较T高,而地方品种T比C高。除纯种波尔山羊外,其他5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P0.01);SSCP检测外显子3后发现,7个群体均存在NN、NM、MM 3种基因型,均没有CTNN和CT-NM型个体,并且在波尔山羊中也没TT-NN和TT-NM型,F1也没有TT-NM型,3个地方品种中也未检测到TT-MM型个体。MSTN基因的5′调控区对断奶重、净肉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CC型极显著或显著大于TT型;该位点与后躯肉重也有关(P0.01),但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上3个指标上均发现有CCCTTT的规律。同时该位点对肝重也有显著影响(P0.05),CT型显著大于TT型(P0.05)。MSTN基因的外显子3对净肉重、后躯肉重和肝重有极显著效应(P0.01),MM极显著或显著地大于NN型,并且在数值上表现为MMNMNN;5′调控区和外显子3的交互作用对断奶重、后躯肉重和肝重有显著影响(P0.05),CC-MM型比其他组合基因型表现更重的断奶重、后躯肉重和肝重。以上结果表明:MSTN基因的5′调控区和外显子3的不同分子特征,可用于山羊相应肉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