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软质UHMWPVC/LMWPVC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增塑UHMWPVC与LMWPVC共混的新方法,在UHMWPVC树脂力学性能下降较少的前提下,大大改善其加工流动性能.同时,在UHMWPVC中加入LMWPVC,又可减少增塑剂用量,降低制品成本.系统地研究了LMWPVC及增塑剂用量对UHMWPVC/LMW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剪切速率、温度、LMWPVC及增塑剂用量对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了不少新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具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刚果红实验、动态热流变测试、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顺丁烯二酸二丁基锡酯(DBTM)-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三元共聚物(PDSB)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作用.结果表明,在含锡量相同的条件下,PDSB对PVC的热稳定效果优于DBTM,还可以提高PVC的加工流动性.该研究是实现PVC有机锡热稳定剂高分子化和多功能化的探索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团相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以及PVC/CPE/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低温-高温两步氯化制得的CPE与PVC组成的共混体系为一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即链段相容性;由低温一步氯化法制得的CPE具有氯化区和未氯化区类似嵌段式结构,对PVC/LLDPE共混体系具有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4.
PVF和CaHPO4对Nylon6的热行为和晶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DSC法研究了甲酸部分酯化聚乙烯醇(PVF)和二价金属盐CaHPO4对晶态-非晶态Nylon6/PVF共混体系中Nylon6的熔融、结晶及晶型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晶态PVF虽降低了Nylon6的结晶能力,却使Nylon6能同时形成α和γ两种晶型;γ晶型的相对含量(Iγ)随共混物中PVF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α晶型则相反;在相同的共混组成条件下,CaHPO4有利于Nylon6γ晶型形成.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非晶态PVF对Nylon6的结晶生长速率和结晶生长方式均有显著影响;CaHPO4导致Nylon6从熔体中结晶出现前期和后期结晶,前期和后期结晶的结晶生长速率均明显增大,表明CaHPO4影响Nylon6的成核并起成核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MSQ/PVC(100/0,70/30,50/50,30/70,0/100)共混物由溶液浇法制备.经透射电镜观察到该共混物呈微观分相,但两相间界面较模糊;当PVC含量增至70%时,发生相逆转.所有共混物的扭辫曲线均只有唯一的玻璃化转变,并且由扭辫技术测得的PMSQ/PC共混物的Tg与由经验公式计算值相吻合,PMSQ、PVC在TBA测试尺度上的相容性较好.由于PMSQ中的SiOH在第一次升温中当温度高于318K时发生进一步交联反应,所有共混物二次加热后的Tg均比第一次升温时高,热历史对PMSQ/PVC共混物的Tg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以及PVC/CPE/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低渐-高温两步氯化制得的CPE与PVC组成的共混体系为一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即链段相容性,由低温一步氯化法制得的CPE具有氯化区和未氯化区类似嵌段式结构,对PVC/LLDPE共混体系具有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7.
刚性无机粒子对PDMS/PU共混体系增强改性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刚性无机粒子(SIO2)填充不相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重点研究了SiO2表面处理剂种类、SiO2填充量对不同结构的PDMS/PU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iO2经过适当偶联剂表面处理后,能显著地提高PDMS/PU(M)、PDMS/PU(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分别由3.4MPa、4.5MPa提高到12.3MPa和9.0MPa.  相似文献   

8.
采用刚性无机粒子(SiO2)填充不相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重点研究了SiO2表面处理剂种类、SiO2填充量对不同结构的PDMS/PU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iO2经过适当偶联剂表面处理后,能显著地提高PDMS/PU(M)、PDMS/PU(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分别由3.4MPa、4.5MPA提高到12.3MPa和9.0MPa。  相似文献   

9.
经刚果红实验,动态热流变测试,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顺丁烯二酸二丁基锡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对聚氯乙烯的热稳定作用,结果表明,在含锡量相同的条件下,PDSB对PVC的热稳定效果优于DBTM,还可以提高PVC的加工流动性,该研究是实现PVC有机锡热稳定剂高分子化和多功能化的探索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氯化聚乙烯(CPE)改性聚氯乙烯(PVC)体系的性能随组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用电子显微镜(TEM.SEM)考察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PVC与CPE相容性较好,共混体系在断裂过程中产生网丝结构。网丝结构与CPE用量密切相关。网丝结构是脆-韧转变后体系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是PVC基体韧性突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参比对象,研究了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壬酯(DINCH)、聚酯3种环境友好型增塑剂增塑PVC体系的效果,对其力学性能、低温性能、稳定性能与光学性能等做了全面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上,DOTP增塑PVC的效果最佳;在低温性能上,DINCH增塑PVC的效果最佳;在稳定性能上,聚酯增塑PVC的效果最佳;在光学性能上,DINCH增塑PVC的效果最佳。由此可见,针对不同使用领域,DOTP、DINCH和聚酯可取代统增塑剂DOP。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15MnB 钢强韧性随淬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系列微观分析,探讨了强韧化机理.研究表明:15MnB 钢冷拔后直接进行临界点及其附近双相区淬火,强韧性优于常规淬火,在低温回火后尤为显著;低温淬火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主要归因于晶粒细化作用;铁素体对复相组织性能的影响取决于两相间变形的协调性,它受控于铁素体的形态与体积分数、两相强度、加载方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聚氯乙烯分子量与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聚合度聚氯乙烯分子量和溶度参数,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聚合物分子量对溶度参数不产生影响.随分子量增加,聚合物的冲击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随之增加,曲服强度下降,聚合物分子量为1.6×105时,力学性能变化出现转折点.在高分子量时,PVC呈现出热塑弹性体特征,这是由于分子构象熵增加和分子链缠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用小角X光散射(SAXS)对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VC/LLDPE)共混体系的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系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HPBD—b—PMMA)共聚物是PVC/LLDPE共混体系有效的增容剂,其分子量在很大的范围内都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其增容本质是增加了相界面间的热力学相容性,而相间分子缠结对体系的宏观性能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淬火合金工具钢的基体组织是隐针马氏体,对这种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报导得不多,见解亦不统一.为了探明一些至今尚末澄清的问题,本文以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术的主要手段对淬火(包括低温回火)合金钢中的隐针马氏体及其它组成相的形态进行逐一分析.为了配合生产应用,测定了试验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强度和塑性、韧性,以期达到从调整组织结构出发优化力学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将CPE、PVC与TPU熔融共混.研究了TPU/CPE及TPU/CPE/PVC共混体系.对其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耐油性能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CPE及CPE/PVC的加入可改善TPU的加工性能并降低其成本.  相似文献   

18.
摩擦焊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变形速率对低合金结构钢摩擦焊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变形速率和延长减速改善了接头区域的硬度分布,焊缝区宽度变窄,热影响软化区不明显,焊缝晶粒细化,使焊缝的韧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对接头各个区域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加入各种增容剂(Compatibilizer)和采用粉末丁苯橡胶(PSBR)及经接枝、交联改性的粉末丁苯橡胶(PMSBR),研究了提高聚氯乙烯/丁苯橡胶(PVC/SBR)共混相容性的途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五种增容剂对软质PVC/SBR共混物的改性效果以粉末丁腈P83和丁腈-26(NBR-26)最佳;粉末橡胶对PVC的改性效果优于块状橡胶,PMSBR对软质PVC的改性效果优于以NBR-26作增容剂的块状SBR和PSBR;用不同改性方法制得的四种PMSBR中,以多层乳液接枝改性的PMSBR-4对PVC的改性效果最佳,用它改性硬质PVC的缺口抗冲击强度和软质PVC的耐寒性,效果皆超过粉末丁腈P83。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谱分析表明:PVC/PMSBR-4共混材料呈良好的韧性断裂,橡胶粒子分散较均匀,相界面模糊,低温Tg升高,说明PVC/SBR的相容性获得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输油管线钢焊接粗晶区韧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研究了粗晶区在不同焊接热过程中的韧性分布特征和控制韧性的显微组织因素.基于示波冲击试验提供的动态断裂信息,提出了几种新的评定管线钢韧脆转变温度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