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为39~692 d,中位时间为132 d。有35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腹泻23例,切口感染9例,肠梗阻6例,肛周湿疹4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P=0.010)、术后行辅助化疗(P=0.002)及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长(P=0.025)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OR=1.006,P=0.021)是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延迟回纳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分析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情况。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行直肠癌保肛术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患者出现吻合口漏的时间,分析影响吻合口漏的因素。术后吻合漏情况:在术后5.6 d(2~13 d)确诊43例患者出现吻合口漏。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9.2%(8/87),明显低于未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23.5%(35/149,χ2=73532,P=0.006)。吻合口漏严重程度:5例A级患者,23例B级患者。15例C级患者,其中3例行单纯的漏口修补术,2例腹腔冲洗引流,3例行漏口修补联合肠造口术,另外7例行肠造口术。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术前白蛋白(AIb)35 g/L、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为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肠造口为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术后随访及预后分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15~69个月),发生吻合口漏组患者的生存率为72.1%,明显低于未发生组82.4%(P0.05)。术前AIb35 g/L、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为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肠造口为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吻合口漏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3例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直肠癌病理类型、TNM分期、Duke分期、肿瘤直径、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探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大口径肛管引流减压、术中游离脾曲及盆腔引流对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作用。共7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6.80%。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术前合并糖尿病或肠梗阻、Duke分期C或D、肿瘤距肛缘的距离7 cm与吻合口瘘相关(P0.05),而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病理类型、TNM分期、肿瘤直径和术前合并高血压与吻合口瘘不相关(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或肠梗阻、Duke分期、肿瘤距肛缘距离均为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大口径肛管引流减压、术中游离脾曲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P0.05),而盆腔引流对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或肠梗阻、Duke分期、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大口径肛管引流减压、术中游离脾曲可有效预防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4.
末端回肠外置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加行末端回肠外置造口术防治吻合口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均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切除病灶一期吻合并加行末端回肠外置造口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2个月后二期手术回纳回肠造口,回纳前3例出现直肠吻合口狭窄,所有病人如期实施造口回纳,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末端回肠外置造口制作和回纳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有伴发病、手术操作难度大等不利于低位吻合病人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间50例低位直肠癌采用新辅助治疗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50例患者接受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后接受保肛手术.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的19例患者未发生吻合口漏,31例未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术中有4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其中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可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保肛术后行回肠末段预防性造口,对吻合口漏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保护性回肠造口是否可以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病率及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5月-2020年8月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108例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试验组)63例,未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对照组)45例。主要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病率,同时分析吻合口漏相关因素,统计永久造口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漏的总发病率分别为9.52%(6/63)和6.66%(3/45)(P=0.59),其中试验组发生A级吻合口漏2例,对照组无A级吻合口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比0,P=0.77);试验组发生B级吻合口漏4例,对照组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7%比66.67%,P=0.45);试验组无C级吻合口漏.对照组发生C级吻合口漏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3.33%,P=0.7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实施保护性造口与否同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P=0.26),肿瘤距肛缘距离关系吻合口漏的发生(P=0.01)。试验组术后永久造口率为9/63(16.67%)。结论保护性回肠造口在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病率方面并无显著优势,并有可能导致永久造口。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113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13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并预防性末段回肠双腔造口,术后3月造瘘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4例,肠梗阻9例,造瘘口旁疝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3~24月,吻合口处肿瘤复发1例。结果表明,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6年12月我科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568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现吻合口漏22例(3.9%),其中A级10例,B级8例,C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4,95%CI 0.005~0.556,P=0.014),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OR=31.950,95%CI 2.804~364.056,P=0.005)。结论低位肿瘤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腹腔镜LAR的155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和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155例病人中有34例(21.9%)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20例(12.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同时发生者为18例(11.6%)。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失调(c2=25.674,OR=90.398,P<0.05)、肿瘤直径增加(c2=6.644,OR=3.915,P<0.05)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c2=4.040,OR=0.024,P<0.05)。肿瘤直径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新辅助治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肠道准备用药量、保护性肠造口、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更多依赖于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肿瘤直径增加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术中行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2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26例无吻合口漏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0±2.6) d,术后3个月左右行造口回肠还纳.结论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合并有基础疾病等患者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9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36例(7.2%,36/498)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疗密切相关(P<0.05或0.01),而与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预防造瘘、脉管癌栓、吻合方式等无明显关系.37例手术同时即行预防性造瘘的患者,仍有3例发生吻合口漏,未经特殊处理后自愈.另外33例吻合口漏的患者中10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3例行近端肠造瘘粪便转流术,吻合口漏愈合后二期还纳治愈.结论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疗密切相关;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可以明显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26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其中23例为回肠双腔造口,3例为回肠单腔造口,术后3月回纳造口;20例未行预防性造口(B组)。对比其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共发生7例吻合口漏,其中A组2例(7.7%),B组5例(25%),且死亡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率A组6例(23.1%),B组5例(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肠梗阻发生率A组1例(3.8%),B组3例(1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低于5cm)推荐行预防性造口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的3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1例接受Ls-uLAR的病人中有31例(8.4%)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其中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23例(23/307,7.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6例吻合口重度狭窄难以回纳,15例经保守治疗吻合口漏临床愈合(其中2例因肺转移而放弃回纳);无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8例(8/64,12.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急诊行回肠造口,5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符合吻合口漏临床愈合标准的15例病人于初次术后3~16个月行造口回纳,其中8例(8/15,53.3%)再次出现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vs.否:100.0%vs.30.0%,P=0.026)、初次术中出血量(>50 mL vs.≤50 mL 87.5%vs.14.3%,P=0.010)及吻合口内镜下缺血征象(有vs.无:85.7%vs.25.0%,P=0.041)与再发吻合口漏相关。8例再发吻合口漏病人表现为骶前脓肿并继发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和肛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所有再发漏病人经保守治疗1~2个月均未能愈合,除1例直肠阴道瘘拒绝再次造口外,其余7例均改行横结肠造口。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并发吻合口漏结局不良,继发吻合口狭窄及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风险较高,对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愈合标准、造口回纳时机和手术方式,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病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RAL)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7-09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科行RAL术的2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6例(55.28%),女110例(44.72%);年龄(62.23±12.26)岁。采用新辅助化疗94例(38.21%),腹腔镜手术158例(64.23%),预防性回肠造口77例(35.65%)。统计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吻合口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生吻合口漏24例(9.76%)。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3 a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20例(83.33%)、21例(87.50%),未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3 a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186例(83.78%)、191例(86.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体质量指数≥28 kg/m 2、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与RAL术后吻合口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BMI≥28 kg/m 2、术前有低白蛋白血症、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是RAL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肥胖、肿瘤距肛缘距离近、低白蛋白血症是中低位直肠癌RAL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加强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并行直肠前切除术的760例直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原因。 结果 111例(14.6%)病人发生吻合口狭窄。单因素分析中,性别(χ2=6.978,P=0.008)、术中保护性造口(χ2=4.015,P=0.045)、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t=3.239,P=0.001)和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χ2=9.72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76,95%CI 1.128~2.796,P=0.013)、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OR=0.907,95%CI 0.855~0.961,P=0.001)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OR=2.255,95%CI 1.293~3.932,P=0.004)为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为男性、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较近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病人更易发生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6.
探讨适用于预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最适营养评估量表。2014年9月—2019年9月,13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3种营养评估量表(NRS-2002、PG-SGA、NRI)与术后吻合口漏的关系,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用于评估各项指标对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能力。构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模型。结果显示,135例直肠癌患者,21例(15.6%)发生吻合口漏。使用NRS-2002、PG-SGA、NRI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1.1%、42.2%、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新辅助化疗、白蛋白<35 g/L、NRI评分<97.5、NRS-2002评分≥3、距肛缘距离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RI评分<97.5(OR=10.983,P<0.001)、新辅助化疗(OR=0.274,P=0.027)、距肛缘距离(OR=4.137,P=0.014)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有意义的指标作ROC曲线,3项指标中NRI量表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0.799,95%CI:0.672~0.926,P<0.001)。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模型中,风险分数(0-3)对应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依次为9.3%、12.3%、30.0%、75.0%。结果表明,相较NRS-2002和PG-SGA,建议入院时使用NRI对直肠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18例),应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发生率等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预防性造口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8±0.6)d,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1.2)和(5.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2)d和(1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t=2.68,P0.05)。术后总并发症预防性造口组为1/19(5.3%),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8(22.2%),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漏,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漏,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漏而死亡的病例。结论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吻合口漏相关的再手术率。对吻合口高度较低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常规施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取标本辅助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口位置分为观察组(经标本取出辅助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n=32)与对照组(另做切口行预防性造口术,n=33)。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吻合口漏发生,两组造口还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造口相关并发症、造口还纳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时间、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患者,经标本取出辅助切口取出标本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肛粪便导流技术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9年期间在我院完成的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采用预防吻合口漏方式分为经肛粪便导流组(粪便导流组)和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组(回肠造口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漏后处置方式及转归。结果共纳入患者231例,其中粪便导流组84例,回肠造口组14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感染、术后肠梗阻、总住院费用、死亡情况、吻合口漏(总体、各分级、处理方式及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虽然粪便导流组的住院时间(除外漏病例)明显长于回肠造口组(P0.001),但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排除死亡病例后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且粪便导流组的吻合口漏愈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回肠造口组(P=0.029)。结论经肛粪便导流技术在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吻合口漏的发生的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预防末端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对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109例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69例未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造瘘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3±0.4)d,术后进食时间平均(1.8±0.4)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6.2±1.5)d,术后平均住院(8.0±1.5)d,治疗费用平均(3.2±0.3)万元。未造瘘组患者术后9例(13.0%)发生吻合口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5.1±0.6)d,术后进食时间平均(5.7±0.3)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8.3±3.8)d,术后平均住院(14.2±3.6)d;治疗费用平均(4.3±0.8)万元。两组术后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选择性预防末端回肠造瘘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尤其高龄、全身情况较差等不利于低位吻合的患者。但术者应进行个体化选择,同时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合理选择病例、精细操作可使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获得保留肛门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