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预防末端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对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109例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69例未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造瘘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3±0.4)d,术后进食时间平均(1.8±0.4)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6.2±1.5)d,术后平均住院(8.0±1.5)d,治疗费用平均(3.2±0.3)万元。未造瘘组患者术后9例(13.0%)发生吻合口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5.1±0.6)d,术后进食时间平均(5.7±0.3)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8.3±3.8)d,术后平均住院(14.2±3.6)d;治疗费用平均(4.3±0.8)万元。两组术后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选择性预防末端回肠造瘘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尤其高龄、全身情况较差等不利于低位吻合的患者。但术者应进行个体化选择,同时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合理选择病例、精细操作可使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获得保留肛门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08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其中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42例,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66例.结果 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组患者仅1例发生无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2.4%;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12~16)d.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者7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10.6%,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6 d(24~33)d.结论 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防性横结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肛粪便导流技术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9年期间在我院完成的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采用预防吻合口漏方式分为经肛粪便导流组(粪便导流组)和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组(回肠造口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漏后处置方式及转归。结果共纳入患者231例,其中粪便导流组84例,回肠造口组14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感染、术后肠梗阻、总住院费用、死亡情况、吻合口漏(总体、各分级、处理方式及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虽然粪便导流组的住院时间(除外漏病例)明显长于回肠造口组(P0.001),但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排除死亡病例后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且粪便导流组的吻合口漏愈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回肠造口组(P=0.029)。结论经肛粪便导流技术在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吻合口漏的发生的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直肠癌前切除手术的738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7cm)、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与吻合口漏发生率相关.低位直肠癌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高于高位直肠癌(5.9%vs.0.9%.P=0.003).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专科术者(3.9%vs.11.3%.P=0.031).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的患者中低位直肠癌比例也明显高于非专科术者(72.1%vs.52.8%,P=0.003).放置肛管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反而明显高于未放置组(14.5%vs.3.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除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外,糖尿病(P=0.027)、远端切缘肿瘤距离<1 cm(P=0.009)和预防性造口(P=0.031)也与吻合口漏的发生相关.在522例低位直肠癌中进一步分析发现,预防性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造口组(2.9%vs.8.5%,P=0.007);而由于保护作用较差及选择偏倚存在,肛管放置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未放置组(15.1%vs.4.9%,P=0.008).结论 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以及糖尿病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造口能有效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外科专业化程度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中行预防性造口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07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专业组(n=57例)与非专业组(n=50例)。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吻合口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专业组手术时间[(124.9±4.22)min vs.(150.1±4.81)min]、预防性造口率(29.8%vs.58.0%)小于非专业组,淋巴结清扫数量[(12.21±0.26)枚vs.(10.90±0.31)枚]多于非专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1例(19.6%)患者发生吻合口漏,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术后总体吻合口漏发生率(17.5%vs.22.0%,P=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防性造口患者中专业组吻合口漏发生率(47.1%vs.17.2%,P=0.001)高于非专业组;而在非预防性造口患者中专业组吻合口漏发生率(6.7%vs.28.6%,P=0.03)低于非专业组。两组术后尿潴留、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专业化的外科治疗可更加合理地选择预防性造口,减少预防性造口的例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延迟回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关闭的13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回纳时间分为延迟回纳组72例(≥120 d)和正常回纳组58例(120 d)。结果 130例患者的肠造口回纳时间为39~692 d,中位数为132 d。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辅助化疗(OR=14.106,P=0.002)、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0.019,P=0.002)及术后吻合口漏(OR=32.440,P=0.001)是延迟回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及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回纳时间延长,随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缩短,回纳时间延长。结论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短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会延迟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关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预防性使用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其中53例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预造瘘组),55例未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未造瘘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计量资料采用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预造瘘组和未造瘘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4)min和(154±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26)ml和(28±1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1.82,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1.1±0.3)d和(4.2±0.6)d,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1.1±0.2)d和(4.3±0.6)d,盆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分别为(5.2±1.0)d和(8.4±3.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28.12,15.34,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3/53)和21.8%(12/55),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2.7%(7/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2±1.4)d和(12.9±4.4)d,治疗费用分别为(3.0±0.2)万元和(3.8±0.7)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7.83,P〈0.05)。结论 对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施行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分析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情况。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行直肠癌保肛术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患者出现吻合口漏的时间,分析影响吻合口漏的因素。术后吻合漏情况:在术后5.6 d(2~13 d)确诊43例患者出现吻合口漏。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9.2%(8/87),明显低于未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23.5%(35/149,χ2=73532,P=0.006)。吻合口漏严重程度:5例A级患者,23例B级患者。15例C级患者,其中3例行单纯的漏口修补术,2例腹腔冲洗引流,3例行漏口修补联合肠造口术,另外7例行肠造口术。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术前白蛋白(AIb)35 g/L、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为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肠造口为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术后随访及预后分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15~69个月),发生吻合口漏组患者的生存率为72.1%,明显低于未发生组82.4%(P0.05)。术前AIb35 g/L、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为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肠造口为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吻合口漏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须再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两大型结直肠外科中心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直肠癌经腹前切除的946例临床数据。对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及其可能的15个相关因素(包括病人因素和手术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非专科术者、预防性造口、放置肛管、远切缘距离和肿瘤TNM分期与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术前放疗(P=0.002)、非专科术者(P=0.006)、肛管放置(P=0.001)、远切缘距离1 cm(P=0.003)被视为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预防性造口则被视为保护因素(P=0.004)。而肿瘤TNM分期在多因素分析中剔除于方程外(P=0.109)。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在术前放疗组(9.8%vs.2.0%)和远切缘距离1 cm组(11.1%vs.2.1%)中的发生率明显更高。结直肠专科术者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专科术者组(1.9%vs.7.5%)。结直肠专科术者和非专科术者的年均直肠癌前切除手术量分别为43例/年和2例/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值得注意的是,专科术者组的低位直肠癌病例要高于非专科组(60.6%vs.44.2%,P=0.020)。预防性造口未能明显消除吻合口漏的发生(2.8%vs.5.3%,P=0.108),但却能减轻其影响,降低再手术率(0.3%vs.3.3%)。预防性造口组的低位直肠癌病例也同样要高于非造口组(93.7%vs.42.7%,P0.001)。而放置肛管组的须再手术漏发生率反而明显高于未放置组(10.0%vs.1.6%)。肿瘤距肛缘距离并未显示与须再手术漏存在相关性(P=0.211)。结论(1)结直肠专科术者以及新辅助放疗增加了直肠癌术后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2)预防性造口仍使得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显著降低了须再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风险。(3)放置肛管无益于预防吻合口漏。(4)建议非专科术者行直肠癌手术时无论肿瘤位置高低均须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低位直肠切除保肛手术(Dixon)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低位直肠癌住院患者62例,按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单纯保肛组(29例)和联合造口组(33例)。单纯保肛组患者仅接受低位Dixon保肛手术治疗,联合造口组患者在单纯保肛组基础上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恢复情况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肛门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联合造口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单纯保肛组(P<0.05);联合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造口组的Wexner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保肛组(P<0.05);同单纯保肛组相比,联合造口组术后6个月排尿频率、脓血便、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和焦虑评分均较低(P<0.05)。 结论低位直肠癌Dixon保肛手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可在加快患者恢复速度的同时,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的手术技巧并评估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40例拟行结肠内旁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结肠内旁路组)以及同期收治的30例拟行回肠袢式造口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回肠造口组)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Dukes分期比较、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结肠内旁路组手术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高度和术后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内旁路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回肠造口组降低(P<0.05)。术后,结肠内旁路组明显低于回肠造口组(2.9% vs. 16.7%, χ2=5.522, P<0.05)。结肠内旁路组吻合口漏后引流时间和术后2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较回肠造口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对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64例,36例(A组)未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28例(B组)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A组9例发生吻合口瘘,B组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A、B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3 d和25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有效地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对距肛缘5~8cm的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术(LP术组)53例及传统开腹根治术135例,比较两组和两组内患者造口与未造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差异。结果L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1/22)与6.5%(2/31),χ~2=0.08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 (1/43)与8.7%(8/92),χ~2=1.0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行造口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未行造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28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不会增加吻合口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加强缝合的效果及术后短期并发症。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2014~2017年收治的49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匹配,将患者分为加强缝合组与未加强缝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近期指标。结果:经筛选后238例患者被匹配,每组119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相似,加强缝合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加强缝合组[(95.6±13.5)min vs.(84.3±15.2)min,P<0.001],造口患者比例(术中预防性造口:5.04%vs. 16.81%,P=0.004;总造口率:5.88%vs. 22.69%,P<0.001)、B/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3.36%vs. 11.76%,P=0.014)、吻合口出血发生率(3.36%vs. 17.65%,P<0.001)低于未加强缝合组。两组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男性、BMI≥24 kg/m2、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距肛缘<5 cm是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高危患者中加强缝合可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P=0.024),而在低危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 mm trocar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1年12月我院60例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2018年1月~2021年12月30例应用12 mm trocar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为观察组,2014年3月~2017年12月30例常规造口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造口手术时间、造口手术出血量、术后24 h造口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2组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观察组造口手术时间(19.5±3.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25.7±5.8)min(t=-4.898,P=0.000);造口手术出血量(14.2±4.4)ml,明显少于对照组(18.7±5.6)ml(t=-3.461,P=0.001);术后24 h造口处疼痛NRS(2.2±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0)分(t=-3.873,P=0.000)。2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30)、1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住院时间分别为(9.6±1.1)d、(9.7±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8,P=0.714)。结论12 mm trocar应用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中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11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肿瘤长径及距肛缘距离、术后病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预防性回肠造瘘情况、吻合口漏、脾区游离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及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例患者行结肠脾曲松解,占12.8%,使吻合口张力减小;观察组1例游离结肠脾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6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占12.8%;观察组中1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8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胆漏发生率17%;观察组中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率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及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不影响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不增加手术时间,同时可更好地保障吻合口的血液供应,减少术中游离脾区及回肠造瘘、吻合口漏的发生,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2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26例无吻合口漏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0±2.6) d,术后3个月左右行造口回肠还纳.结论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合并有基础疾病等患者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施行预防性造瘘术将分为两组,各组50例,即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造口组)和未行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造口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vs.56.00%,P0.05);造口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vs.10.00%,P0.05),两组再次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0.00%vs.6.00%,P0.05);造口组患者术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可较好的保留患者肛门功能,减轻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间50例低位直肠癌采用新辅助治疗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50例患者接受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后接受保肛手术.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的19例患者未发生吻合口漏,31例未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术中有4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其中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可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保肛术后行回肠末段预防性造口,对吻合口漏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根治手术中,应用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我院普外科有术后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直肠癌病人。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分为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造口组35例,传统缝合造口组35例。术前、术后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人末端回肠造口均成功还纳。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造口组病人一期造口时间[(13.77±2.02) min比(22.66±3.64)min(P<0.001)];二期造口还纳时间[(88.14±28.03) min比(103.29±30.96) min(P=0.04)]和术后总住院时间[(14.54±2.32) d比(17.34±4.57) d(P=0.002)];以及一期手术住院费用[(42 057.98±4 938.69)元比(44 728.46±5 223.62)元,(P=0.03)]和二期造口还纳手术出血量[(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