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对葡萄多酚控制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峻  吉伟之  陈晓云  齐欣 《食品科学》2004,25(5):102-104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的包埋率影响最大;在pH6.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比pH5.0时制备的微胶囊对葡萄多酚具有更好的控释效果;被包埋物分子量越大,持续释放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
分别添加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铁制备壳聚糖/果胶聚电解质复合物(PEC),研究其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负载能力及模拟释放行为,以探讨三种离子物质对壳聚糖/果胶PEC在蛋白缓释方面的影响。氯化铁PEC对BSA的包埋率最大,其次为硫酸钠、氯化钠,载药率为氯化钠PEC最大、其次为硫酸钠、氯化铁。在单一模拟环境中,各PEC在模拟胃液中的BSA累积释放率最小,在模拟结肠液中最大;氯化钠会使PEC的BSA释放率降低,而硫酸钠与氯化铁则可增大蛋白释放率;各PEC的蛋白释放行为属于Fick扩散。在连续模拟环境中,模拟胃液中BSA累积释放率较低,在模拟肠道环境中BSA大量释放,含有氯化钠的PEC累积释放率最低;在模拟结肠液中含有果胶酶时,各PEC的BSA累积释放率可达98%以上;各PEC的蛋白释放动力学属于非Fick扩散。含有三种离子物质的壳聚糖/果胶PEC均具有良好的p H敏感性和定点释放特性。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壳聚糖无毒、无害,易于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理想的微胶囊壁材。以壳聚糖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对香精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对乳液稳定性能的测定评价了大豆卵磷脂、蒸馏单甘酯和吐温6 0复配乳化剂的性能,系统的探讨了壁材浓度、乳化剂用量、芯壁比等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测试并分析了微囊的形貌、包埋率和释放率等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雨露  吕沛峰  袁芳 《食品科学》2021,42(19):134-140
分别以菊粉、麦芽糊精、海藻糖为壁材,以包埋番茄红素的乳清分离蛋白-壳聚糖双层乳液为芯材,使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探究不同壁材、芯壁质量比对微胶囊包埋率、微观形貌、贮藏稳定性以及在酸性饮料模拟介质中稳定性、体外模拟释放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新型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不同微胶囊的包埋率稳定在72.97%~81.90%之间,所有样品均呈现出典型的球状结构;随着芯壁质量比的降低,微胶囊中的番茄红素在贮藏期和酸性环境下的物化稳定性均明显增加;与菊粉相比,以麦芽糊精和海藻糖为壁材的微胶囊可实现番茄红素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番茄红素递送载体,从而促进其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步法制备一系列海藻酸钠-壳聚糖-金银花提取物微胶囊,以微胶囊外观、包封率以及机械强度为考核指标,考察了制备工艺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金银花提取物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0%,氯化钙质量分数3.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5%,所得微胶囊各项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使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不同壁材的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微胶囊,通过表征微胶囊表面形貌、分子间相互作用、热行为、体外释放情况以及在高温下的贮存稳定性,研究食品级聚合物对SF的微胶囊化作用,从而筛选出适合静电喷雾包封SF的壁材。结果表明,微胶囊平均粒径在427.80~1 857.04 nm之间,呈球状,表面光滑。相比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明胶(gelatin,Gel)是更有效的SF递送载体,Zein-SF、Gel-SF的包封率分别为(95.83±2.37)%、(95.11±2.8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确认了SF微胶囊中SF的存在;热重分析结果显示SF微胶囊在300 ℃的高温下才大量降解,有较高的热稳定性。SF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和食物基质的最终释放率在80%~90%之间,具有良好的胃肠溶解和释放性能;同时,微胶囊化处理后的SF耐热性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SF递送载体,促进其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苦瓜皂苷提取物微胶囊,并对其进行了缓释性能及在模拟胃肠酸碱环境中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微胶囊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在模拟胃液中苦瓜皂苷1h释放率为31.19%,2h累积释放率为52.14%,转至肠液中10h累积释放率达到81.20%;在模拟胃肠液中微胶囊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苦瓜皂苷释放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表明苦瓜皂苷经微胶囊化后能够保护其活性,缓解副作用和延长对糖苷酶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制备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并揭示其理化特性和体外消化性质,探索山楂黄酮高值化利用新途径。以山楂黄酮为芯材、壳聚糖为壁材,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应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分析其理化性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最佳的制备工艺为壳聚糖浓度2.5 mg/mL、多聚磷酸钠浓度1.5 mg/mL、山楂黄酮浓度0.048 mg/mL;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平均包埋率为91.722%,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微胶囊水分含量为2.195%,溶解度为75.24%,平均粒径0.515 μm;体外释放试验表明6 h 后微胶囊在胃液中累计释放率为14.38%,18 h 肠液中累计释放率达到84.83%,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释放性能优于模拟胃液。  相似文献   

9.
李娜  龚平 《食品科技》2012,(6):256-259
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壳聚糖溶液为水相,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壳聚糖-聚丙烯酸微胶囊。然后采用一种碳化二亚胺方法将GOD酶固定到PAAC接枝壳聚糖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分析;以罗丹明B作为模型物来验证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聚丙烯酸微胶囊圆整、表面粗糙,而且在葡萄糖浓度达到0.2mol/L时,罗丹明B从微胶囊释放的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将偶氮、蒽醌、杂环 3 种结构的分散染料进行微胶囊化,结合分散染料的IOB(无机/有机)值,研究分散染料结构对微胶囊粒径、包覆率、释放性能及释放动力学的影响,旨在探索分散染料微胶囊清洁染色释放性能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分散染料自身物理性能和分子结构对其微胶囊释放性能有较大影响;IOB值较低,水溶性差的分散染料微胶囊平均粒径较大,包覆率较高;分散染料微胶囊的释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释放阶段,主要受分散染料微胶囊中染料含量的影响,通常IOB值较低,含量较高的样品释放较快;第二阶段的释放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方程,受染料溶解性影响,通常与释放介质IOB值相近,溶解性好的样品释放速率常数较高;第三阶段为释放恒定阶段.  相似文献   

11.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影响、掩盖异味和颜色、降低毒性、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存时间,延缓或控制囊心物的释放等功能。本文采用复凝聚技术制备蜂胶醇提物(EEP)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利用粒度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体外释放试验和加速试验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EEP微胶囊形状为大小均匀球体,粒径大小为265±25 nm,包埋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72.80±3.8%和19.96±2.4%,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反应形成微胶囊。模拟胃液和肠液条件下体外释放8 h,释放率46.60±0.80%;HPLC分析加速试验EEP微胶囊中7种物质含量变化为14.01%~39.68%,显著低于EEP中37.01%~77.45%。制得的EEP微胶囊粒径小、稳定性良好、释放率符合肠溶体系要求,对EEP中的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荔枝多酚微胶囊,提高荔枝多酚的稳定性。选取微胶囊包埋率为优化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性能、温度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多酚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3.5%,氯化钙质量分数3%,壳聚糖质量分数2.0%,包埋时间1 h,荔枝多酚质量分数0.8%,所得荔枝多酚微胶囊粒径均一,包埋率为95.74%;该微胶囊在模拟肠液(pH6.86)中具有良好的靶向释放性,3 h后多酚释放率为19.66%,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20.30%;且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荔枝多酚微胶囊较未包埋的荔枝多酚具有较高的多酚保留率,提高了2.09%~3.34%,表明荔枝多酚的微胶囊化可有效提高荔枝多酚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鸭跖草黄酮类物质微胶囊化及其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超  李伟  范恩涛 《食品科技》2007,(7):135-137
目的:对鸭跖草黄酮类物质的微胶囊化及其微胶囊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海藻酸钠、氯化钙和壳聚糖为壁材对黄酮类物质进行微胶囊化,同时在模拟胃液和普通室温条件下研究微胶囊的释放性和稳定性。结果:鸭跖草黄酮类物质的微胶囊化最佳条件为3%的海藻酸钠(海藻酸钠与黄酮质量比为5∶1)、2%的氯化钙、2%的壳聚糖制备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可达到60%,此微胶囊在室温条件下较稳定且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的理化性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以及微胶囊化对包埋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孟庆廷  陈万东 《食品科学》2010,31(20):137-140
用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糖4mg/mL、氯化钙20mg/mL、芯材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1:4。所得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缓释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离子移变交联和聚电解质络合相结合,制备载有牛血清白蛋白的壳聚糖-果胶钙微球.以微球形态、包封率、载药量、体外溶胀度以及释放率为指标,依次考察果胶溶液的浓度、氯化钙溶液的浓度和壳聚糖溶液浓度等因素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7%(w/v)的果胶溶液,3%(w/v)氯化钙溶液,pH5.5的氯化钙-壳聚糖交联溶液,0.50%(w/v)的壳聚糖溶液,5%(w/v)的BSA浓度.最终,壳聚糖-果胶钙微球的包封率高达89.68%,载量高达32.13%,释放时间显著延长,缓释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壳聚糖-果胶钙微球能够有效包埋BSA并有望成为功能成分经口服肠道释放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植物乳杆菌的肠胃液耐受以及释放性能,该文以植物乳杆菌和不同质量比的益生元(菊粉、黄精多糖)为芯材,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挤压法制备合生元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以包埋率、存活率、储存稳定性、肠胃液耐受性及释放速率为评定指标,对合生元微胶囊最佳配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比的益生元对植物乳杆菌均有协同生长的作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CaCl2浓度0.3 mol/L、壳聚糖浓度0.8%、固化时间3 h,该条件下未添加益生元的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0.44%,菊粉和黄精多糖的质量比为2∶3时的包埋率最高,达到92.61%,冻干后的存活率也最高,达到81.44%;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发现,包埋后的合生元微胶囊对植物乳杆菌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在连续胃肠液模拟实验中,植物乳杆菌菌液数量级下降7.36 lg(cfu/mL),而微胶囊活菌数最大降幅为1.81 lg(cfu/mL),其中菊粉和黄精多糖质量比为2∶3时,微胶囊在胃液中的存活率和肠液中的释放率均达到最高,该质量比下的合生元微胶囊具有最优的肠胃液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液体石蜡作为有机分散介质,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出具有"类乒乓球"结构且粒径近单分散的壳聚糖微球.对产物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在模拟肠液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壳聚糖微球承载和缓释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情况.结果表明,药物的担载效率与初始BSA浓度没有确定的线性关系,但随着初始BSA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加;且在释药过程中,不同包药效率对担载有BSA的壳聚糖微球的释放性能影响不大;在模拟肠液条件下,壳聚糖微球吸附BSA的量与BSA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实验发现pH=5时,壳聚糖微球吸附BSA的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研究了在反应体系中添加不 同质量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番茄红素包埋性能及微胶囊各种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入20 mg/mL的羧甲基纤 维素钠溶液后,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较为分散,粒径和ζ电位降低,微胶囊粉末的休止角为50o,包埋产率和效率 分别急剧增加至64.3%和74.2%,释放率为12.0%,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可增加番茄红素微胶囊的 分散性、流动性、包埋产率和包埋效率,降低微胶囊的粒径、ζ电位及芯材在酸性介质中的释放速率,且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另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存在还增强了微胶囊在100 ℃高温下的稳定性。因此,在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 复凝聚体系中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可提高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加工特性。该研究为拓展番茄红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 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