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泳  刘军 《华中建筑》2004,22(B07):147-150
该文利用史料和文献,介绍近代建筑师柳士英及其主持下的苏州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泳 《新建筑》2005,(6):57-60
利用史料和文献,介绍近代建筑师柳士英及其主持下的苏州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通过对苏州这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的探讨,不仅可了解和认识苏州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且作为较早开埠的传统中心城市的范例,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料工作方法浅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近代建筑史料可分实物、图片、文字及口碑四种。实物以测绘来验证并归结为理论。图片包括旧图纸、照片、出版物中的图片与画稿、纪念册。文字史料有已成“集”的文字资料、分散的文字资料、碑记和其它专业史与史料集。口碑是口述的一种,同其它史料同等重要,甚至有更重要的价值。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是一项巨大工程;其史料工作需要一代人去努力完成。  相似文献   

4.
姜省  蔡凌 《中国园林》2012,28(4):92-95
公园是近代出现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广东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公园建设比较发达.首先,以史料收集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近代广东城镇公园的建设管理、分类及造园理景方法,认为中西合璧的空间布局与景观配置是近代广东城镇公园的特色.最后总结近代广东城镇公园比较发达的原因在于近代社会风气的变革、新生活运动的推广以及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5.
郑时龄 《时代建筑》2014,(6):135-135
<正>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整理并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第一辑)共收录了自1932年11月创刊至1937年4月停刊期间共29期的《中国建筑》,以及同一时期出版的5卷共49期的《建筑月刊》,辑录为13卷出版。该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和建筑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的重要文献。目前,这些文献作为善本散落在各地和各所大学建筑学院的图书馆,大部分图书馆的收藏都不完整,亟待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史料考据和实地调研,从文化地理与建筑史相结合的角度,对延安地区近代基督教文化的空间分布及教堂建筑的特征进行研究,为延安地区近代建筑的承续和保护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刘源 《建筑师》2013,(2):101-105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近代建筑传媒的概念以及如何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这三个问题。近代建筑传媒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一直比较欠缺。研究近代建筑传媒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建筑传媒的类型和特征,解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研究传媒的制造者和接收者,探讨近代建筑传媒与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陶希圣创立的食货派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应有重要地位。本文指出食货派的史学地位体现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揭橥"搜集史料"的旗帜,为时代酿造了搜集中国社会经济史料的激情;重视史料但绝不忽视理论的治史思想于史学转向的意义;开辟了诸多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领域;开启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作之风;提出了某些积极的治史主张。食货派不仅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创建提供了诸多研究成果,还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也奠定了食货派在中国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备的引进与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意义重大,福州也不例外,近代建筑设备的使用是其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文献耙疏和实地调研,以史料为线索回顾了1844~1949年间福州城市在建筑设备引进后于电力、通讯、医疗、消防、市政设施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建筑设备的引进对福州城市近代化的意义与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福州近代对于建筑设备的使用程度较低,但重要典型案例不仅在当时颇具影响,其成果时至今日依然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州近代民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广州近代史料的梳理,以及对相关历史建筑的实地调研,从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孙中山对广州民居近代化的影响。一是孙中山关于广州的规划对广州近代民居的影响;二是孙中山在广州开展革命活动,引进大量华侨资源,解放广州人民的思想,对广州近代民居的影响。文章旨在探究孙中山的政策和思想与广州民居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馨梓  毛华松 《风景园林》2022,29(9):135-141
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近代,展开近代风景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风景审美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基于《良友》画报,以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建立近代风景图文史料库,总结近代风景在审美主体、审美表达和审美对象上的延续与嬗变:1)在审美主体上,画报以教育文化为宗旨并组建精英化编写群体,推动了近代风景审美的发展和大众化;2)在审美表达上,诗画结合的意境表达仍是画报的重要表达方式,但受西方思想与新技术的影响,报道采用客观理性的图像文字,激发了风景审美的理性化倾向;3)在审美对象上,画报仍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近代化进程中,风景审美对象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被赋予教育、健康与民族意识的意义。对近代风景审美特征的挖掘有助于深化对近代风景营建思想的认识,可为识别和保护近代风景资源与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代文物建筑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保护文物建筑,是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法定义务,其中,政府的责任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1980年前后出生的新生代学人近年来对这个领域研究的特征,讨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史料、方法和理论间的关系,并列举了有关理论建构探索的研究课题,提出积累案例和爬梳史料的同时,进行理论建构的探索是本领域研究,深入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曹兴 《安徽建筑》2019,(4):22-24
津浦铁路催生了沿线大量工业建筑,沿线近代工业建筑在其选址规划、空间布局、建筑特征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本文以蚌埠市宝兴面粉厂为例,通过史料整理、实地调查,总结津浦铁路沿线近代工业建筑特征及营建技艺,为安徽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近代公园的营建和规划活动较为活跃。本研究通过细致梳理一手史料和档案文献,揭示其建设和规划的总体历程,概括出南京近代公园发展的五个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与城市发展方向的契合、利用自然山水、整理遗存古迹、整顿美化市容以及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娱乐场所,以上特征体现出南京近代公园的主要辟建路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初期公园的建设和规划主要源自于当权者自上而下的倡导,受到政治因素的主导影响,后来对自下而上的民众使用需求愈发关注,社会和文化等其他因素介入程度增深,影响了公园的规模尺度、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及设施配置等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3)
<正>一、引言史料简单来说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各种印记。从科学的角度上来对史料进行定义,就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讨论和研究历史与社会的时候所依据的素材。在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史料,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富有深刻性、启示性、典型性、针对性和情境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二、充分地利用课本中的史料目前,在我国初中二年级学生所使用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引用了大量  相似文献   

17.
澳门近代卢氏娱园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宏  费迎庆  孙晶 《中国园林》2012,28(9):102-107
卢氏娱园是澳门近代殖民时期中西合璧的私家园林,被誉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1974年经修缮改造为现"卢廉若公园"。与布局紧凑的岭南传统私园不同,娱园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并融合了葡萄牙巴洛克建筑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从历史沿革、选址布局、景观系列以及造园特色等方面对娱园进行研究,并分析岭南画师对近代澳门私家园林的影响。当前澳门对近代园林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的整理保护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梳理和分析了上海北站在近代上海特殊市政格局下的发展脉络、建设困境及其参与的城市形态塑造,借助大比例尺地图、文献、图纸等史料,突破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社会意义分析,将车站还原为一项动态变化的综合性城市工程.设施、隙地与市政是理解北站形成的3个关键概念:铁路设施的传入与适应、车站区位的形塑与制约、建设主体的竞争与妥协,将北站的发展紧紧地嵌入到近代上海的城市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钢筋混凝土技术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及其本土化奠定了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史料的挖掘,历时性地分析1916年之前钢筋混凝土技术在近代上海的引入、发展及本土化和规范化历程,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期贡献于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并为当今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20.
潘华 《华中建筑》2004,22(B07):151-153
该文以史料为依据,介绍近代建筑师王信伯的生平及其在沙市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