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肿瘤科医生诊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减少误诊提供帮助。方法 12例恶性肿瘤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均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和肿瘤脱落细胞检查、脑脊液涂片和培养查隐球菌、脑CT扫描。7例病人用两性霉素B治疗,5例病人用氟康唑治疗。结果 脑脊液压力增高10例(10/12)、细胞数增高9例(9/12)、蛋白质增高6例(G/12)、糖及氯化物降低8例(8/12)。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检出隐球菌10例(10/12)、脑脊液培齐检出隐球菌12例(12/12)。脑CT扫描显示脑室扩张且无肿瘤占位征象5例(5/12)、脑CT扫描未见异常改变7例(7/12)。12例中死亡7例,死亡率(7/12)58.3%;治愈5例,治愈率(5/12)41.7%。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恶性肿瘤病人合并感染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病情重,死亡率高,应引起肿瘤科医生高度重视。凡临床上出现发热、颅高压症、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都要想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隐脑 )临床表现复杂 ,且不典型 ,容易误诊 ,对治疗反应不敏感 ,病死率高。 1984年以来本院收治隐脑 1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32 (2 0~ 57)岁 ,有接触鸽子史者 2例。 16例均为住院病人 ,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改变 ,并经病原学确诊。入院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7例 ,病毒性脑膜炎 3例 ,血管性头痛 3例。首次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 3例 ,其中 1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组首发症状 14例有程度不等的头痛 ,9例表现为剧烈头痛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城固县医院收治的曾误诊的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均以头痛起病,早期诊断为紧张性头痛或头痛待查,病程中出现发热,3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咽痛、咳嗽,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脑脊液检查示压力230~350 mm H_2O,入城固县医院后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各1例。4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后予相应治疗,3例治愈,1例转院后2 d死亡。结论近年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应注意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相鉴别。对于疑似该病患者需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染色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或使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抗原,以早期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结果: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初次脑脊液镜检确诊仅7例,需反复腰穿取脑脊液涂片及培养确诊11例。未经抗真菌治疗4例均死亡,抗真菌治疗14例、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4例。其中二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4例、治愈3例、好转1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易误漏诊,反复行脑脊液涂片以及同时行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率。二性霉素B鞘内及静脉同时给药联合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与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因两者之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极为相似,所以很易引起误诊,常常把隐脑误诊为结脑。本院自1978年2月至1987年10月共收治过隐脑12例,其中就有10例先后在他院或本院时间不同长短地被误诊为结脑。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12例隐脑中男女各6例,年龄自21~58岁,平均40岁。2.职业:农民居多,12例中占10例。3.确诊条件:脑脊液墨汁涂片找到新型隐球菌或培养到隐球菌。其中有1例连续14次涂片找隐球菌,另1例9次找到该菌,有3例涂片及培养均为阳性。  相似文献   

6.
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报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下称隐脑)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病死率高,且易漏诊。现将经我们确诊的6例隐脑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4~58岁。取新鲜腰穿脑脊液(CSF)0.5ml...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病是因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隐球菌病虽为全身性感染,但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多见,该菌常侵犯中枢系统的原因^[1]可能为:①脑脊液中缺乏抗体;②脑脊液中缺乏补体激活系统;③脑脊液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现就本所1例老年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脑)8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37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3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8例。全部予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其中148例治疗有效,复查脑脊液示化脑、病脑患者脑脊液均恢复正常;结脑患者脑脊液明显好转,糖基本恢复正常;隐脑患者脑脊液3次墨汁涂片检查(-),糖、氯化物基本正常,脑脊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效价明显下降(1∶8~1∶320)。148例病情好转出院,其中10例遗留颅神经损害和脑积水;12例死亡,病死率7.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治疗效果综合进行诊断,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不能确诊者,可予诊断性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5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恭慧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52-1152
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机体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下降 ,致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 )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1985~ 2 0 0 2年 ,我院误诊 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隐脑中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3~ 12岁。发病前有慢性疾病史者 2例 ,1例为白血病 ,1例为肾病综合征。1.2 误诊情况 ①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3例。患者起病均缓慢 ,低热、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征阳性 ;腰穿脑脊液压力高 ,细胞数 10 0~ 30 0× 10 6/L ,蛋白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因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10.
6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玉欢  李玲  黄如训  鹿寒冰  王艺东  李阳 《新医学》2002,33(10):589-591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原学或尸体解剖病理证实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为主,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损害症状,脑脊液压力升高53例,其中超过2.94kPa (30cmH2O)42。尸体解剖发现脑膜渗出,增厚及肉芽肿病变,以脑室脉络丛为甚。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临床上较少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因脑脊液常规检验不典型,误诊为“病脑”。为提供同道吸取教训,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确诊的4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经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确诊。22例(47.83%)合并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治愈9例、好转18例、6例死亡、13例自动出院。结论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之一,在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中出现发热、头痛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墨汁涂片找隐球菌,及时明确诊断,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能缩短脑脊液隐球菌转阴时间,以提高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杜彭  巩路 《临床荟萃》2015,30(1):86-88
目的:分析1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和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临床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特异性不高,误诊率高。结论反复行脑脊液检查以查找病原菌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其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本文将1995-01/2008-12住我院经明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35例作回顾性分析,汲取误诊教训,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玉霞  李兴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6):1613-1614
隐球菌性脑膜炎目前两性霉素B仍属临床治疗首选。其疗程较长、不良反应明显,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及细致的护理是减轻患者痛苦和提高疗效的关键。1病历资料例1:男,7岁,头痛半月伴间断发热。脑脊液墨汁染色有新型隐球菌生长。例2:男,8岁,间断发热伴阵发性头痛20余天,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感染科确诊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2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17例,女8例,以青壮年居多。21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包括艾滋病、淋巴瘤、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颅高压症状。17例(68%)出现意识障碍;5例(20%)出现抽搐;9例(36%)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6例(24%)出现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56%),病理征阳性12例(48%)。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均在100×106/L以下,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23例患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16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9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病情危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抗真菌治疗是提高隐脑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9例患者异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 469例患者中,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84例,脑脊液细胞学呈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最高可占97.5%;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51例,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混合细胞增多反应;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295例,呈淋巴细胞增多反应;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脑寄生虫脑膜炎23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13例脑囊虫病,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附7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是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 ,少数可表现为颅脑内占位性病变。隐脑误诊率高 ,未经特效治疗几乎全部死亡 ,经药物及时治疗 ,有效率为 70 %~ 75 % ,但 2 0 %~ 2 5 %初愈者可有复发 [1 ]。本文就7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6例中男 49例 ,女 2 7例 ;年龄为 8~ 6 5岁 ,职业 :农民 31例、工人 13例、干部职员 13例、牙医 1例、学生2例、经商 11例 ,待业 5例。1.2 发病前原发病 肺癌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并发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信息。方法对近3年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4例AIDS并发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诉入院,10例(71.4%)有发热、呕吐等主要伴随症状,脑膜刺激征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发生率也较高,分别为7例(50.0%)和8例(57.1%),抽搐及意识障碍等脑实质受损的表现发生率较低,分别为3例和2例。85.7%(12/14)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100/μL。85.7%(12/14)的患者颅内压增高,其中一半患者脑脊液压力大于35 cmH2O,13例(92.9%)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和9例患者(64.3%)的脑脊液蛋白水平轻度增高,6例(42.9%)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减低,8例(57.1%)氯化物水平减低。11例(78.6%)脑脊液隐球菌涂片阳性,6例(42.9%)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12例(85.7%)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4例(28.6%)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表现异常,包括脑实质损伤2例,脑积水1例及占位性病变1例。经治疗2例(14.3%)死亡,1例自动出院,11例病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60 d。结论 AIDS并发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多以头痛为主诉,伴发热及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多见,而脑实质损伤的表现较少。患者的CD4+细胞数多低于100/μL,脑脊液压力大多明显增高,隐球菌抗原检测灵敏度较高,而影像学检查很少有特异性发现。该病目前的诊断及治疗仍相对困难,临床医师应当予以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相混淆。然而,两者的治疗完全不同,且早期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晚期,故临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研究对隐脑与结脑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发现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