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态和延迟增强MRI诊断乳猪早期股骨头骨骺软骨缺血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2~3周龄乳猪随机分为正常组10例,缺血组14例。缺血模型制作采用双髋关节蛙式位固定1h~12h,MRI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动态和延迟增强MRI扫描。扫描完成后解除固定,并于1d和1周后行MRI复查。采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观察股骨头骨骺二次骨化中心首过灌注状态并测量相对强化比率,采用延迟增强MRI信号变化观察骨骺软骨的造影剂弥散情况,并与组织学检查行对照研究。结果:正常组10例双侧股骨头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动态增强扫描呈早期快速强化,相对强化比率平均值为1.51±0.46。延迟扫描骨骺软骨强化均匀。缺血组14例,固定3h和6h者各5例,固定1h和12h者各2例。14例共28个股骨头中,MRI平扫均未见异常。动态MRI增强扫描显示24个股骨头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呈低灌注状态,相对强化比率平均值为0.34±0.13,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延迟MRI扫描20个股骨头骨骺呈片状不强化或强化减低区。其中,4个股骨头可见灌注异常而延迟增强MRI扫描呈正常强化。1d后复查,13个股骨头恢复正常强化,另7个股骨头1周后复查也恢复正常强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28个股骨头骨骺均未见缺血坏死征象。结论:动态MRI增强扫描能敏感地发现乳猪蛙式位固定后股骨头骨骺二次骨化中心的早期缺血性改变,延迟增强MRI能很好地显示骨骺软骨的缺血,两者结合使用能较好地评价股骨头骨骺软骨早期缺血及其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所有患儿均行CT检查,获取3D-CT图像,并对双侧髋关节股骨头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三维中心边缘角(three-dimensional center-edge angle,3D-CE)、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teversion,AA)及股骨头骨骺核球形指数进行测量.结果 DDH患儿脱位侧的AA、FNA、3D-CE及股骨头骨骺核球形指数等参数均较正常侧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脱位侧的FNA及AA在<18个月组与≥18个月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T测量对显示DDH时髋关节的病理改变及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2岁。因酒精性双侧股骨头坏死10年,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摄骨盆正位片:显示双侧髋关节间隙变窄,髋臼缘边缘轻度硬化,双侧股骨头变扁,轮廓不规则,双侧股骨头内见不规则的透亮影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左侧髋关节囊内见大小不一的软骨体,软骨体小如针尖,大者0.6cm×0.8cm,中心浅淡,周围见环形高密度影,约200个左右(图1),X线诊断: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左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岁及2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股骨头软骨及髋臼软骨T2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岁及2岁以下行髋关节MR T2 mapping检查的幼儿59名,其中临床和MR检查异常并确诊DDH的患儿34例(年龄5~24个月),同期MRI检查正常且临床明确除外DDH的正常幼儿25名(年龄5~24个月)。全部幼儿按年龄分为3组:组1,年龄≤6个月(DDH 7例,对照7名);组2,6个月<年龄≤12个月(DDH 4例,对照6名);组3,12个月<年龄≤24个月(DDH 23例,对照12名)。在T2 mapping横断面影像上将股骨头软骨分为8个亚区(F1~F8),髋臼软骨分为6个亚区(A1~A6),在每个亚区选取兴趣区(ROI)并测量其T2值。DDH患儿和对照者间的T2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DDH患儿各软骨亚区间T2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DDH患儿软骨T2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软骨T2值比较,组1中DDH患儿A1、A3亚区的T2值较高(均P<0.05);组2中DDH患儿F3~F5亚区及A1、A3、A4亚区T2值较高(均P<0.05);组3中DDH患儿F1~F8亚区及A1~A4亚区T2值较高(均P<0.05);其他各软骨亚区T2值在正常幼儿与DDH患儿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DDH患儿各软骨亚区间T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骨头软骨中F3~F6亚区的T2值在组2最高,其余4个亚区的T2值均为组1最高(均P<0.05);髋臼软骨各亚区T2值均为组1最高(均P<0.05)。DDH患儿股骨头软骨和髋臼软骨各亚区T2值与年龄呈中度或高度负相关。结论应用T2 mapping成像可定量评价DDH患儿的股骨头软骨及髋臼软骨的生长发育情况,为髋关节软骨的评估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轻度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hasia of the hip,DDH)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11年5月~2014年7月在我科因DDH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并最终获得随访的27例患者。平均年龄39.6±10.1岁(21~59岁);男2例,女25例;左髋11例,右髋16例。本组仅收集符合Perner分型Ⅰ度,即轻度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测量每位患者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CE角)和股骨头覆盖率。手术在髋关节镜下进行,主要操作包括髋臼盂唇损伤的修整或缝合,髋臼或股骨头软骨损伤的清理。应用改良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27例患者从起病到手术时间为4个月到10年,平均21.6±32.3个月。随访时间33.2±9.6个月(21~53个月)。LCE角为19.8°±6.2°(13.1°~27.7°),股骨头覆盖率为67.4%±6.1%(57.4%~75.0%)。手术中证实,27例患者均存在盂唇损伤,9例行盂唇缝合术,18例行盂唇修整术;8例髋臼和股骨头软骨均无损伤,19例髋关节负重区的股骨头或/和髋臼软骨损伤,行软骨病灶清理术。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6.9±12.2分(45~90分)增加到术后的90.1±5.1分(86~100分),P<0.001。患者满意度评估中,21例(77.8%)非常满意,4例(14.8%)满意,2例(7.4%)一般。结论:髋关节镜下治疗轻度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症状和功能,减缓髋关节骨关节病进展,是一项安全、有效、微创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MR线性扫描扩散加权成像(LSDWI)技术,观察乳猪股骨头骨骺缺血不同时期的DWI表现特征及变化过程,以期提供骨骺缺血性损害的时间及程度信息.方法 25只1周龄大小的乳猪,手术结扎一侧股骨颈处全部供血动脉,引起股骨头骨骺缺血,另一侧作为健康对照侧.分别在术前(25只)及术后3 h(25只)、72 h(20只)、1周(15只)、3周(10只)、6周(5只)进行LSDWI,计算股骨头骨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缺血侧和对照侧ADC值的差异,观察不同时期ADC值的变化.各时间点LSDWI扫描完成后分别处死5只,行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 术后3 h,缺血性股骨头的ADC值[(1.22±0.37)×10-3mm2/s]较正常对照侧[(1.73±0.33)×10-3mm2/s]显著下降(t=3.914,P<0.01),术后72 h ADC值[(2.15±0.32)×10-3mm2/s]较正常对照侧[(1.70±0.22)×10-3mm2/s]升高(t=3.348,P<0.01),其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至术后第6周[缺血侧为(1.61±0.27)×10-2mm2/s,对照侧为(1.11±0.45)×10-3mm2/s](t=4.136,P<0.01).除术后第3周和第6周2个时间点ADC值的变化百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2.29,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2个连续时间点之间ADC值的变化百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织学研究显示,在缺血性股骨头骨骺,首先是软骨细胞和骨细胞死亡,血管塌陷.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股骨头骨骺软骨的异常增厚、二次骨化中心内出现软骨岛和局限性的生长板组织结构破坏.结论 股骨头骨骺的LSDWI表现特征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通过LSDWI技术能获得股骨头骨骺的ADC值,其作为股骨头缺血和坏死的一个指标,可用于评估缺血性骨骺组织受损时间性信息及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波筛查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evelopmeng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Graf法扫描200例正常婴儿髋关节及200例疑似DDH患儿,观察其髋臼窝的骨性结构、髋臼窝的骨性缘、髋臼软骨纤维盂唇形态,并测量髋关节α角、β角,计算股骨头骨性髋臼覆盖率。结果超声检查能够清楚显示髋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与髋关节正常(n=328)相比,髋关节异常(n=72)患儿髋关节α角明显减少(49.3±5.8vs 62.4±7.2),β角明显增大(56.0±7.3vs 45.1±6.2),股骨头骨性髋臼覆盖率显著降低(41.5±8.2vs 61.4±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波筛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实用等特点,能够为DDH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1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髋关节DCE-MRI检查,获取患者病侧与健侧股骨头的容积转移常数(K trans)、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 ep)和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 e)三个灌注参数的比值,评价疗效。结果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病侧与健侧股骨头DCE-MRI扫描参数K trans比值为53.00(33.08,81.17)、K ep比值为6.11(5.11,17.51)、V e比值为5.14(2.76,8.13)明显高于治疗前6.92(3.27,37.11)、3.58(1.97,12.53)、2.43(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能够通过定量参数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T2mapping和CUBE序列探讨盘状软骨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病人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6月经X线诊断为DDH或因髋关节不适来我院就诊并行MRI检查的年龄≤5岁的56例患儿,男13例,女43例,年龄2~60个月,平均年龄(24.6±10.3)个月。将所有患儿分为3组:组1,有DDH和盘状软骨者(18例);组2,有DDH无盘状软骨者(21例);组3,无DDH者(1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冠状面T2mapping序列计算髋臼及股骨头侧关节软骨的T2值,并在冠状面T2CUBE序列及横断面、矢状面重组影像上测量盘状软骨的径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关节软骨T2值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组1盘状软骨体积对关节软骨T2值的影响。结果组1的髋臼侧关节软骨的T2值大于组2、组3(均P<0.05),组2和组3T2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的股骨头侧关节软骨的T2值大于组3(P<0.05),其余组间的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盘状软骨体积增大,组1病人髋臼侧(Y=47.759+0.027X,R2=0.840)及股骨头侧(Y=43.929+0.022X,R2=0.269)关节软骨的T2值增加。结论应用T2mapping和CUBE序列可发现盘状软骨阻碍DDH病人髋关节软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评价FLASH2D脂肪抑制序列在磁共振髋关节检查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集经Flash 2D脂肪抑制序列磁共振扫描的各种类型髋关节疾病患者87例,根据所有图像的髋关节及相关结构显示是否清晰,及骨髓中脂肪信号抑制情况进行盲法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影像质量和检查效果。结果各组髋关节疾病的磁共振脂肪抑制扫描评分分别为股骨头坏死2.66±0.34,股骨颈骨折2.21±0.53,髋关节僵直2.38±0.55,髋关节结核2.52±0.47,髋关节感染2.23±0.61,髋关节发育不良2.71±0.39。髋关节磁共振影像质量总体为优良2.45±0.48。结论运用Flash2D序列同时加上频率饱和脂肪抑制,骨髓中脂肪信号更好地被抑制,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度,减少了各种情况所致的运动伪影,使得髋关节各结构显示更加清楚,软骨和骨髓腔中的病变诊断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病理改变及MRI表现,探寻MRI快速检查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1个髋关节)术前接受MRI检查的DDH患儿的MRI表现。扫描方案包括AX T1WI、COR Tirm和COR 3D T1WI VIBE。总结不同加权像反映的DDH的病理改变。结果 COR上均可显示10例DDH(11个髋关节)股骨头不同程度向外上移位,髋臼上缘直立、变短。COR Tirm上5个髋关节上盂唇水平走行,4个髋关节上盂唇内翻,1个上盂唇无法辨认,1个上盂唇走行正常。COR 3D T1WI VIBE上6个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3个患侧股骨头骨化中心较对侧小,2个DDH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正常。AX T1WI上9个髋臼窝内可见增生的脂肪组织。结论合理的MRI扫描方案(AX T1WI、COR Tirm和COR 3D T1WI Vibe)能够快速、全面地显示DDH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股骨头骨软骨炎(Perthes病)的病理改变。材料与方法:小儿股骨头骨软骨炎75例,男56例,女19例。单侧发病64例(85%),双侧11例(15%)。3例新生儿尸检,均经股动脉灌注墨汁和微粒钡混合液,进行股骨头骨骺微血管摄影。结果:骨骺变化多样,股骨头骨骺囊状破坏27例(36%),骨骺碎裂25例(33%),扁平致密骨骺25例(33%)。并见1例无骨骺,干骺端致密凹陷、骺早闭等。干骺端变粗变短高达45例(60%),几乎都有干骺囊状破坏,包括单囊7例和多囊34例,囊内多数可见死骨。干骺端中心“V”形凹陷14例,其中8例可见死骨。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外移包括脱位者共46例(61%),Shenton线不连者28例(37%)。有10例既有股骨头骨骺干骺坏死,又有关节间隙狭窄,考虑为儿童Perthes病合并强直性髋关节炎。股骨颈垂线征Sagging rope sign17例。髋内翻7例,髋外翻4例。75例中各种骺线异常者共55例(73%)。结论:小儿Perthes病是伴有软骨内成骨障碍的综合病理改变疾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研究急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50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缺血的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测得各血管的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NWI=WA/TVA)。结果①同一患者两侧的颈动脉N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0.62±0.07)比同侧颈动脉的NWI(0.36±0.06)显著增高(P<0.01);③同侧颈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左侧r=0.89,P<0.001;右侧r=0.79,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可以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床,而急性脑缺血患者以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股骨近端骨骺的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产生双侧不规则和畸形者可被误认为双侧特发性缺血坏死。当发育不良并发缺血性坏死时,两种疾病的临床鉴别就愈发复杂。作者对13例3.2~11岁近端股骨X线改者符合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影象学研究。结果发现10例患者缺血性坏死与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共存。X线平片:股骨头发育不良常显示为软骨基质的骨化延迟。一旦骨化开始,其过程进展缓慢、骨骺体积较患者年龄预期的小。骨化中心呈碎块状,两侧常对称。干骺端可有轻度硬化,有时可见垂直条纹。当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发生缺血坏死时,缺血性坏死的典型改变(骨骺硬化、软骨下裂隙和最终的节裂)可迭加于异常的骨骺发育不  相似文献   

15.
激素治疗风湿病患者股骨头骨坏死风险评估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激素治疗风湿病患者髋部骨及骨髓的MRI表现,分析MRI在股骨头坏死风险评估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激素治疗的50例风湿病患者行髋关节X线平片及冠状位MRI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WI、脂肪抑制序列(STI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采用股骨骨髓转化系数(MCI)值及DCE-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激素治疗未发生骨坏死患者股骨骨髓的信号强度及血流灌注;并选取同期年龄相匹配的2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50例患者中,5例(6髋)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中1例为双髋.20例未发生骨坏死的激素治疗患者与正常对照组( 79.51±6.58)相比,股骨MCI明显增高(90.4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1);两组干骺端及股骨头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t=5.12,P< 0.05).结论 MRI股骨骨髓转化系数及DCE-MRI是评估股骨头骨坏死风险的有效手段,可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运动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常模组(B组)、运动组(C组),每组8只,A组每只每天臀部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组每只每天臀部肌肉注射醋酸地塞米松2·5mg/kg造模,C组同时给予中等强度运动,分别于第2、4、6、8周对双侧股骨头及其内侧冠状面软组织像内直径为3mm的圆形定点区域进行MRI影像学分析。结果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区内MRI t2-de3d-sag信号强度第2、4、6、8周A组为56·26±0·45、58·05±0·27、59·04±0·29、59·23±0·25,B组为61·40±0·41、63·71±0·34、69·65±0·28、71·84±0·3,C组为59·54±0·39、60·06±0·32、62·71±0·19、63·18±0·40,3组间差异显著(F=84·93,P<0·05);B、C组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与A组各期比较差异显著;B组的第4、6、8周与第2周之间差异显著;C组的第6、8周分别与第2、4周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6周时B组信号强度的95%可信区间为69·96~73·77。B组从第4周开始部分动物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改变,股骨头信号强度不均,关节腔内信号改变,T1WI信号灰度值降低,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而C组第6周才出现部分动物股骨头坏死影像学改变,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19·24,P<0·05)。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始动机制可能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运动可减轻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水肿,延缓股骨头坏死进展。当实验兔髋关节周围软组织MRI t2-de3d-sag序列信号强度达到69·96~73·77时,即可诊断为0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 MRI定量评估胎儿股骨发育的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67例胎儿骨骼发育正常、胎龄(GA)24~39周的单胎妊娠的胎儿MRI资料,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图像测量胎儿股骨的二维径线(股骨干长度、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前后径和高径,股骨远端骨骺软骨横径、前后径和高径),观察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胎儿股骨二维径线与GA的相关性。结果 孕24~39周各胎龄相关性观察结果显示,胎儿股骨干长度(r=0.848)、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r=0.524)、前后径(r=0.572)、股骨远端骨骺软骨横径(r=0.509)、前后径(r=0.562)、高径(r=0.597)均与GA呈中~高度正相关(P均<0.001);股骨近端骨骺软骨高径(r=0.496)与GA呈低度正相关(P<0.001)。胎儿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为孕32周,孕34周以上为100%。结论 3.0T MRI可较好地评估GA 24~39周胎儿股骨生长发育及解剖结构,股骨干长度是评价的最佳指标,可为评价胎儿股骨疾病及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髋关节MR造影检查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病人髋臼盂唇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进行髋关节MR造影检查的DDH病人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年龄10~20岁,平均(14.88±2.60)岁。对每例病人的患侧髋臼行超声引导下髋关节MR造影检查,分别对前、外上及后盂唇进行观察,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评价盂唇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并以术中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采用Kappa检验计算髋关节MR造影检查与术中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16例病人共48处盂唇,无撕裂37处(0期32处,Ⅰ期损伤5处),髋臼实质部撕裂3处,髋臼盂唇-软骨连接区撕裂8处。术中所见无撕裂38处,髋臼实质部撕裂3处,髋臼盂唇-软骨连接区撕裂7处。髋关节MR造影诊断髋臼盂唇撕裂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7.37%,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100%。MR髋关节造影检查与术中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39,P0.001)。髋关节MR造影显示盂唇肥大、内翻2例,均为前盂唇,与术中所见相吻合。结论髋关节MR造影检查对DDH病人髋臼盂唇损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及DWI序列在原发性肝癌经局部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6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同时满足1)接受过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动脉内碘油栓塞等局部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2)治疗后病灶MRI表现为平扫T1高信号,且病灶直径≥1cm。共纳入符合标准的74个病灶,根据mRECIST标准,将所有病灶分为完全坏死组(42个病灶)和复发残留组(32个病灶)。由两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对MRI常规动态增强、动态增强减影及DWI(联合ADC)图像分别进行肉眼分析并对疗效判断的信心度进行评分,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种技术医师信心度水平差异;分别计算病灶在MRI常规动态增强与增强减影后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的对比信噪比(CNR),采用t检验比较减影前后差异;测量所有病灶ADC值并对比完全坏死组与复发残留组之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完全坏死组1)诊断医师对常规动态增强、动态增强减影、DWI(联合ADC)三种技术肉眼判断肿瘤完全性坏死的信心度评分无显著差异;2)MRI动态增强动脉期减影前、后病灶CNR值无显著差异;静脉期减影后病灶CNR值明显大于减影前。复发残留组1)三种技术判断病灶内仍有活性肿瘤组织残留或复发的医师信心度评分由高到低为动态增强减影>常规动态增强>DWI(联合ADC);2)MRI动态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减影后病灶CNR值均显著大于减影前。复发残留组病灶平均ADC值明显低于完全性坏死组。结论与常规动态增强相比,减影技术结合DWI及ADC图像的定量分析,可以更加准确评估原发性肝癌局部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磁共振IDEAL-IQ和IVIM-DWI定量分析技术,评估单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正常侧股骨头的脂肪含量及局部微循环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经临床首次确诊的单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初治患者及16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X线及MRI检查(包括常规序列、IDEAL-IQ及IVIMDWI),经图像后处理,获得股骨头脂肪含量(FF)及灌注分数(f)值.对各定量参数值在坏死侧、对侧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的FF值小于对侧组及坏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坏死组的f值小于对侧正常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和86.7%(P<0.01).f值的诊断效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对侧股骨头在常规MRI上无异常形态学改变,但IDEAL-IQ及IVIM-DWI定量分析技术却能显示其内的脂肪含量和微循环状况已发生改变,为股骨头坏死的超早期诊断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