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人们已提出了好几种,其中以双线性变换用得较多。但双线性变换却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首先,用它不能获得最小相位数字滤波器;其次,在控制数字滤波器与参考模拟滤波器振幅响应拟合优度上,它不够灵活;最后,用双线性变换设计时必须求出原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控制器、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中,双线性变换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但当系统的阶数较高时,实行双线性变换就比较繁琐。本文就双线性变换提出了适用于N阶系统的递推算法,并给出了利用递推算法的计算机辅助变换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3.
论文讨论了一种用于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无限冲激响应(ⅡR)数字滤波器.论文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基于巴特沃斯法的ⅡR数字滤波器,详细说明了双线性变换法的处理过程和巴特沃斯模拟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并以一个低通Ⅱ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为例,应用DSP集成开发环境Code Composer Studio(CCS)软件仿真进行验证,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滤波器设计方法效率低、方法复杂、不能满足高效高精度的需要等缺点,基于MATLAB研究了分别使用窗函数法和双线性变换法的FIR和IIR滤波器。将加入噪声的信号分别通过两种滤波器,滤除加入的噪声,对滤波前后的信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仿真实验表明,FIR滤波器与IIR的Butterworth滤波器都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滤波器的不足,通过语谱图直观地对比发现基于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比双线性法设计的Butterworth滤波器能更好地达到预定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及方案,重点介绍了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并以数字巴特沃斯滤波器为例介绍了其MATALB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数字切比雪夫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思想,并通过采用冲激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设计一个数字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为例来说明其具体过程,最后充分利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MATLAB对该系统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7.
为在汽车模拟器上实现运动感觉,需要将汽车运动的线加速度、角速度参数通过体感模拟算法滤波处理.为满足编程要求,需将该算法经过数字化实现.根据经典体感模拟算法原理,针对大型特种车的运动特点,推导了体感模拟算法的滤波器传递函数及其阶次;采用双线性变换方法,将模拟滤波器的频率映射为数字滤波器频率,并将其传递函数推导为差分方程表达式,实现了数宁滤波.应用此数字滤波器对模拟信号和虚拟车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了滤波,结果表明该数字滤波器能够将高频与低频信号分离,并满足滤波精度和实时性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滤波效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数字滤波器设计使用繁琐的公式计算,尤其是设计高阶滤波器时工作量很人.利用matlab数字信号处理(dsp)工具箱(signal processing toolbox)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MATLAB软件的频谱分析和滤波器的分析设计功能很强,从而使数字信号处理变得十分简单.本文比较了设计IIR数字滤波器的两种方法,介绍了利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滤波器的原理、步骤,并在matlab下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基于开关电流电路的Morlet小波变换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实现简单,有利于制成实用的集成芯片。文中基于开关电流双线性积分器电路采用跳耦法模拟RLC无源滤波器来构造高斯带通滤波器,并实现Morlet小波的变换,从而为小波变换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韩菊  曹峰 《计算机仿真》2021,38(12):324-327,439
当前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的使用视觉跟随目标,但是由于场景变换复杂,很容易因为视觉模糊或者出现遮挡而导致目标跟随失败.提出融合尺度空间自适应跟随方法.采取高斯核对空间特征进行映射,基于DFT变换设计位置滤波器;采用高斯函数与卷积计算对学习粒子进行特征尺度映射,基于DFT变换设计尺度滤波器.根据区域内的目标特征分类与子区域权重,细化非规则目标与边缘的处理,改善目标与背景识别的精度.针对目标存在遮挡的情形,综合响应峰值与响应波动进行衡量,并设计了基于似然估计的分类器,针对不同的遮挡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采用包含模糊、遮挡,以及尺度等变换属性的OTB视频集来模拟机器人的目标跟随,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复杂环境中的自适应跟随性,有效提高了目标跟随精度、速度,以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圆对称轮廓波变换的构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提出了具有类似于视皮层变换频带划分的圆对称轮廓波变换.在该变换中,圆对称滤波器组将图像分解为多个不同分辨率的细节子带和一个低频子带,方向滤波器组再将各细节子带分解为方向子带.文中利用遗传算法设计满足重构要求的圆对称滤波器组,应用伯恩斯坦多项式设计的映射函数将9/7双正交滤波器组映射为扇形滤波器组.利用自适应阈值法对Lena图像去噪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圆对称轮廓波变换(CSCT1和CSCT2)的去噪性能与轮廓波变换相比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双线性Z变换法设计数字滤波器,克服了用冲激响应不变法能够引起频域混叠这一缺点.最后本文以MSME加速度计和电脑为硬件,以LabVIEW作为软件的开发平台,介绍了用数字滤波器滤出加速度计中噪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映射关系上来讨论w变换。指出w变换不仅是w平面与s平面的相似问题,正确把握w变换的特点。可以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数字控制系统,文还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斜变换的小波设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Walsh变换与小波之间的联系,在斜变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进制多小波设计思想,改变了传统小波变换中滤波器设计方法的单一性和推导的复杂性,该滤波器组利用斜变换的快速算法生成简单方便。将该方法应用于图像去噪和图像压缩的实验中,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去噪效果和压缩效果要优于传统的DWT,并且去噪效果还要优于文献[6]中提出的多进制多小波。  相似文献   

15.
陈瑜 《福建电脑》2007,(2):89-89,50
本文首先介绍了Givens变换的定义及图像旋转的一般变换公式.根据Givens变换具有平面旋转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ivens变换的图像旋转公式.最后对最近邻插值,双线性插值,双三次插值做了介绍,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双三次插值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杨建波  陈贺新 《计算机仿真》2005,22(10):191-194
OBSA多小波对前置滤波器选取具有任意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OBSA多小波滤波器优化设计方法.在保证多小波滤波器具有全方位平衡性、对称和反对称性、双正交性和高阶消失矩特性的前提下,在满足一定约束的条件下,根据图像变换的不同目的,设计自适应度函数,对不同的图像自适应地得到一组不同的OBSA多小波滤波器组.若图像变换的目的是进行图像压缩,据此设计自适应度函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滤波器进行图像压缩,可提高图像压缩比.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此处所说的双线性变换即Tustin变换。应用双线性变换可容易地将线性连续方程(拉氏变换方程)变成离散的Z变换方程或差分方程,因而在计算机大量使用之后,这种变换也随之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对双线性变换的由来理解不同,往往会产生应用欠妥的情况,有必要分析一下几种推导双线性变换方法的实质与存在问题,对合理使用双线性变换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平移不变性类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去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各向异性和多方向性的轮廓波变换是小波变换的扩展, 由于轮廓波变换本身的滤波器组结构使得它不具备平移不变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平移不变性的类轮廓波变换(TICLT), 其冗余度比非抽样轮廓波变换(NSCT)和平移不变轮廓波变换(TICT)更低. TICLT由平移不变拉普拉斯塔式分解和非抽样方向滤波器组两部分构成. 本文以一维分数阶正交样条滤波器组为原型, 应用映射法设计满足完全重构条件的非抽样方向滤波器组. 与目前已有的去噪方法比较, 基于TICLT的图像去噪算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算法到脉动阵列处理器的映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讨论了将含有循环的算法映射到脉动阵列的一般方法。这一映射方法是建立在下标集和数据相关向量的数学变换基础上,并给出了带有常数据相关的算法中存在有效变换的充要条件。最后给出了许所有点对之间最短路径问题的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盛斌  吴恩华 《软件学报》2008,19(7):1806-1816
首先推导与归纳了图像三维变换中像素深度场的变换规律,同时提出了基于深度场和极线原则的像素可见性别方法,根据上述理论和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图像的建模与绘制(image-based modeling and rendering,简称IBMR)技术,称为虚平面映射.该技术可以基于图像空间内任意视点对场景进行绘制.绘制时,先在场景中根据视线建立若干虚拟平面,将源深度图像中的像素转换到虚平面上,然后通过对虚平面上像素的中间变换,将虚平面转换成平面纹理,再利用虚平面的相互拼接,将视点的成像以平面纹理映射的方式完成.新方法还能在深度图像内侧,基于当前视点快速获得该视点的全景图,从而实现视点的实时漫游.新方法视点运动空间大、存储需求小,且可以发挥图形硬件的纹理映射功能,并能表现物体表面的三维凹凸细节和成像视差效果,克服了此前类似算法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