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程世茂 《微创医学》2005,24(4):637-63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和心源性猝死(SCD)等.尽管临床表现不同,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重叠形成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是ACS的共同病理学机制[1]、ACS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并作危险评估,但仍有38%患者胸痛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导致临床诊断困难[2].近年来,随着对ACS的认识和研究,发现许多心脏标志物对ACS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诊断价值.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llle、ACS)的概念。ACS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至梗死。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或非Q波心肌梗死。症状可以从不明显到明显,甚至心律失常导致突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 )是其严重类型之一。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ACS个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肌肌钙蛋白(c Tn T,c Tn )做为确定性的心脏标志物,在发病后6 h~9h明显升高,对心肌损伤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发病后持续升高几天乃至两周,应取代CK- MB成…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ACS(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损伤和易损斑块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桂 《四川医学》2008,29(7):932-93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高病死率危急症,其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曾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随着对ACS研究的深入,发现从稳定性心绞痛(SAP)发展到UAP、非Q波心肌梗死(NQMI)至Q波心肌梗死(QMI),是由轻到重的连续病理变化过程,而且在UAP阶段已发现有微小血栓形成引起的微小心肌损伤(MMD).因此,ACS实验诊断的关键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而对易损斑块标志物的检测,则可预警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呈波谱样分布的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临床综合症,它涵盖了既往诊断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QM l),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 l),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心脏缺血性猝死,其中NSTEM I和UA有时在临床上难以鉴别,在治疗和护理上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常被合并为一个概念(NSTEM I/UA)提出,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且临床表现与危险性极不均一,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需急诊干预的严重心肌…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而将ACS分成ST段抬高的ACS及非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UA及绝大部分NQMI,两者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UCAD).ACS治疗上主张对患者进行"预治疗"应积极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治疗或血运重建,本文旨在观察加用低分子量肝素对ACS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向群  姚强  阮力  李国军  蒋兰晔 《广西医学》2003,25(12):2534-2536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进而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急剧减少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非 Q 波心肌梗死 (NQMI)、Q波心肌梗死(QMI)与缺血性心脏病猝死。其已日益引起心脏病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使用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 ACS,意旨对其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收入院 ACS患者 5 6例 ,其中男 4 8例 ,女 9例 ,所有患者根据心绞痛发作特点、性质、持续时间、程度 ,并经心电图与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llle、ACS)的概念.ACS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至梗死.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或非 Q波心肌梗死.症状可以从不明显到明显,甚至心律失常导致突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Ⅰ)是其严重类型之一.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ACS个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ACS的最直接原因,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标志之一。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指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 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 I)。现有充分证据表明发生ACS的关键因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从而造成斑块的不稳定,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炎症细胞导致斑块破裂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1]。炎症血清标志物已被试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后评估[2],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新的依据。目前已知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有瘦素(leplin)、内脂素(visfa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ACS(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其共同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性疾病,其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都具有重要价值。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C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表ECG改变和酶学变化三项指标。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体表ECG快捷,方便,重复性好。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对诊断和评价ACS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  相似文献   

14.
1 概念急性冠脉综合征[1 ] (ACS)是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到Q波心肌梗死 (QMI)的一组病症 ,在诊断和病理生理上是一连续体。它包括UA、非Q波心肌梗死 (NQMI)、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1.1 目前根据临床干预的效果及策略将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和ST段不抬高的ACS。ST段不抬高的ACS包括UA和NQMI ,所谓ST段不抬高包括ST段压低和不压低。其中有人统计NQMI有 5 0 %左右ST段不压低[2 ] ,所以在诊断时应予以注意。难以区分非ST段抬高病人是属UA还是NQMI主要靠心肌损伤标记物CK -MB(>正常值上限两倍 )、CTnT ,CTnI只要…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出现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心电图结合心脏标志物可作为诊断依据。肌钙蛋白I(cTnD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志物,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危险评估和预后判断;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之一,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ACS患者血清cTnI及CRP水平与多项生化指标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重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P)、急性无 Q波心肌梗死 ( NQMI)和 Q波心肌梗死 ( QMI) ,约占冠心病总数的 30 %。动脉粥样硬化 ( AS)斑块破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 ACS发病的主要原因。许多心源性猝死 ( SCD)也与 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是UAP。大量资料显示 ,ACS的发生取决于冠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临床上由于斑块破裂造成的 ACS占 60 %~ 80 % ,成为 UAP、急性心肌梗死 ( AMI)和SCD共同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 ,导致斑块破…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临床包括:(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分ST段抬高(Q波型)和下降型(非Q波);(2)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ACS发生机理绝大部分为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不同程度阻塞冠脉所致,其致残致死率很高.糖尿病患者是ACS的高危人群,较非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高2~3倍,其在急性期的预后差.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发生ACS者亦显著增多,是糖尿病人主要致死原因.重视糖尿病患者ACS的治疗对减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清白蛋白水平在各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7月治疗的9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ACS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6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6例.在入院时、首次发病4d、发病后10d三次采集静脉血监检测ALP、CRP及BNP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并根据入院时血清ALB水平分为低ALB组(<35g/L)及正常组(35~55g/L).比较血清AL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RP及BNP水平关系.结果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清ALP水平降低,CRP及BNP水平升高;(2)低蛋白组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起病4d时低蛋白组血清CRP及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4)ACS患者ALB水平与CRP、BNP、心衰、死亡率有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ALP与CRP及BNP对预测AC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且相比于后两者,血清ALP指标使用更为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心血管疾病有一个重大进展,即学者们在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学研究中证实:在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谓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这一新概念。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缺血性猝死。近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对其成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特性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非Q波心肌梗死、缺血性猝死的总称,其共同的发病机理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不同程度的破裂与血栓形成。近年来,将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并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