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同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7月,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减压并后路钛网植骨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椎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患者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6~60岁,平均47.2岁。病程3~15个月。病变节段位于T3 1例,T4 3例,T8 3例,T9 2例,T10 3例,T12 1例,L1 1例。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成骨细胞瘤1例,骨肉瘤2例,转移性肿瘤8例。根据病变范围及区域,按Tomita等分型标准:Ⅱ型1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5例。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4个月,平均32.5个月。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6~8个月复查X线片、CT显示植骨均获BridwellⅠ级骨性融合。术后10个月脊髓功能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余9例恢复至E级;行走功能均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因发生脑部和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5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而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余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断裂,钛网无移位塌陷,脊椎无失稳现象。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同期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具有创伤相对较小、瘤椎切除完整、局部复发率低、脊髓减压充分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转移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腰椎转移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收治的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共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8岁(28~76岁);胸椎转移瘤25例,腰椎转移瘤17例;单节段34例,双节段6例,3节段2 例。2例无症状,40例有腰背部或下肢疼痛。18例脊髓功能受损,其中ASIA分级 A级5例,B级3例,C级4例,D级6例。Tomita评分2~7分,术前根据Tomita评分制定手术目标,根据Tomita外科分期制定具体手术方案,分别行全椎体切除,肿瘤彻底刮除及姑息性椎管减压稳定手术。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对患者疼痛、脊髓功能、肿瘤局部控制、生存、内置物情况进行评估。结果:42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1周38例疼痛缓解,5例完全性瘫痪中2例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1例未恢复,13例不全瘫痪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随访24~48个月,内固定物失效1例,5例局部肿瘤复发或失去控制。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存活率分别为95.2%、85.7%、58.2%和37.6%.结论: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通过Tomita评分和外科分型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脊柱稳定性,控制局部病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手术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29例T3~T4肿瘤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7例,D级6例,E级8例。经侧方入路手术途径显露病椎前方、侧方和后方,切除肿瘤以及上下相邻椎间盘,然后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肜式的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4例,E级16例。术后获访23例,随访时间13~58个月,死亡4例;神经功能情况,13例较出院时有改善,加重1例。结论侧方入路手术途径无需经胸/腹膜腔,患者容易耐受手术,适合于某些胸腰椎肿瘤的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 1例,,T8 2例,T9 1例.T11 1例,L1 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腰椎肿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腰椎肿瘤提供更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8月,行一期前后路TES治疗2l例腰椎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8~69岁,平均47.6岁.腰椎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8例(术前已切除原发病灶或同期切除病灶).病灶均为单节段,位于L_1 3例、L_2 3例、L_3 8例、L_4 5例、L_5 2例;按Enneking分期:原发良性肿瘤S3期8例,其中6例伴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I A期3例,Ⅱ期2例;8例转移性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按Tomita外科分型,2型3例,3型7例,4型5例,5型5例,6型1例.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9例,E级7例.18例患者术后按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100 ml.术后随访1.0-5.5年,平均2.7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其中14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明显缓解.除2例转移性肿瘤术后12个月内死亡未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外,19例患者术后1年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C级1例,D级2例,E级1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50,P<0.01);原发腰椎肿瘤患者中,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12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行局部病灶清理手术,1例骨肉瘤和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分别与术后13个月和18个月死于肺转移;转移性腰椎肿瘤患者中1例前列腺癌、1例肺癌的患者分别于术后7至12个月由于多器官转移死亡,1例肾癌转移患者局部肿瘤复发放弃治疗.其余的患者均存活至今,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其他部位转移灶.结论 一期经前后联合人路TES治疗腰椎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支撑体在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11例脊柱肿瘤行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n-HA/PA66支撑体椎间植入重建脊柱稳定性。男6例,女5例;年龄16~61岁,平均44.5岁。病程2~14个月,平均6.8个月。其中转移癌5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病变位于颈椎2例,胸椎6例,腰椎3例。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1例,B级3例,C级2例,D级2例,E级3例。结果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3例肝癌转移及1例肺癌转移患者于术后5~9个月因原发疾病死亡;余7例术后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4个月。术后3个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不同程度改善。X线片及三维CT示n-HA/PA66支撑体无明显塌陷、下沉、断裂及移位,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6个月存活的10例患者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术前病椎邻近上、下椎间高度为(97.5±15.4)mm,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10.5±16.1)mm和(109.4±16.2)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前路经胸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双侧胸腔积液,予以穿刺抽液及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痊愈。随访期间1例L3椎体骨巨细胞瘤术后7个月原位复发,1例T11椎体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4个月在L3椎体复发,均再次行肿瘤切除、n-HA/PA66支撑体植入重建术,术后随访无复发,原手术部位达骨性融合。结论 n-HA/PA66支撑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椎间支撑稳定作用,植骨融合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脊柱前路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12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6例,原发肿瘤:肺癌9例,乳腺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3例.病灶累及单节段17例,两节段9例.23例伴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柱稳定性,其中骨水泥填塞15个椎体,骨水泥前方重建9个椎体,骨水泥椎体成形11个椎体,10例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同时采用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道.结果:术中未发现骨水泥放热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2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18.2个月,2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6例,缓解14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17例(77%)获得神经功能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1例骨水泥填塞术后3个月骨水泥界面出现松动,但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后路手术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类型、转移椎体位置及骨密度,充分利用骨水泥独特的理化特性,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杂交分离手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8例因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转移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57.0±10.8岁(41~77岁)。原发肿瘤类型:肺腺癌12例,肺鳞癌2例,肺神经内分泌癌1例,直肠腺癌6例,肾透明细胞癌3例,乳腺癌2例,肝细胞癌1例,前列腺癌1例。肿瘤侵犯脊柱部位:单发胸椎转移13例、腰椎转移11例,多发胸椎转移2例、腰椎转移1例,胸腰椎转移1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5例,C级6例,D级16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7.3±0.8分;Tomita评分5.9±0.9分(4~7分);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1b级3例,1c级9例,2级8例,3级8例。均行杂交分离手术,具体方法包括后入路椎体肿瘤部分切除减压、骨水泥钛网支撑、骨水泥填充封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时的Frankel分级,术后7d及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况评分,术中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手术时间为202.0±34.7min(140~285min),术中出血量为819.6±150.0ml(500~1100ml),术后住院日为13.2±3.9d(7~22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3例,切口感染3例,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急性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随访至12个月时发生钛网移位1例。术后7d、3个月VAS评分及ECOG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5个月(6~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1.3±10.0个月,至末次随访有6例存活,其中1例于术后30个月时出现椎体新发转移,行二次手术后仍带瘤生存,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时间为38个月。结论:杂交分离手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转移瘤能够明显减轻脊髓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腰椎软骨肉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例胸腰椎软骨肉瘤患者进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男4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8岁。肿瘤分布于L3~T3脊椎,T3,4 1例、T7 1例、T11 1例、L1 1例、L2 1例、L3 1例。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2型1例、4型1例、5型3例、6型1例。1例行单纯后路手术,5例行一期前路肿瘤分离、后路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入钛网或人工椎体支撑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术中失血量3200 ml(2100~6300 ml),手术时间3.5~12 h(平均5.5 h)。2例患者获得广泛性切除,3例为边缘性切除,1例为污染性切缘。术后脑脊液漏2例,胸腔积液需再次置管1例,肺部感染1例。无创口感染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无肿瘤复发。手术前2例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者术后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能无辅助下行走。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论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治疗胸腰椎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可良好的控制肿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应用前路全椎体切除、钛网植骨或钛网骨水泥椎体重建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24例。[结果]术后随访9—3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除,9例不完全截瘫患者平均恢复1.8级(Frankel分级),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恢复,4例远处重要脏器转移死亡,所有随访达6—9个月的病例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1例术后1年复发。[结论]前后路联合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能有效切除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骨肿瘤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重建技术及其疗效。方法2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外侧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2例、双椎节切除3例,均采用Harms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M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6年,23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21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3例分别于术后1~3年局部复发;术后12和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具有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2例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均为男性,年龄为21~56岁,平均34.8岁。损伤节段:T128例,L18例,L25例,L31例。神经功能Frankel A级3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10例。骨折按Denis分型,A型9例,B型1例,C型11例,D型1例。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根据骨折情况个体化运用撑开与压缩技术。随访时间为10~47个月,平均29个月。结果1例因操作方法不当而复位不良,其余21例术后畸形矫正满意,后凸畸形完全恢复。除Frankel A级3例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外,其余神经损伤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的改善。结论个体化灵活运用椎弓根螺钉的撑开与压缩技术治疗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颈椎骨肿瘤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内固定重建技术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1998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39例颈椎(C3-7)骨肿瘤患者实施全脊柱切除术。其中原发性骨肿瘤34例,包括骨巨细胞瘤14例,浆细胞瘤6例,神经鞘瘤(侵及椎体)1例,软骨肉瘤4例,骨母细胞瘤4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脊索瘤1例;转移性肿瘤5例,原发灶来源于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各2例,肺癌1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9例、双椎节切除7例、3个椎节切除3例。经一期或二期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与内固定重建。前路采用钛网植骨加AO、Orion、Zephir或者Codman等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Cervifix、AXIS内固定重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19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1例恶性神经鞘瘤术后1年局部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25个月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颈椎原发性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胸椎骨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胸椎肿瘤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重建技术策略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81例胸椎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及范围行全椎体切除、次全椎体切除、全脊椎切除、次全脊椎切除,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对恶性或恶性倾向的肿瘤行化疗或放疗。结果:术后随访2~6年,4例神经症状无改善,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24个月局部复发,其中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6~48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术后疗效均较满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肿瘤的性质、切除方式和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内固定有利于胸椎的重建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伤椎椎体内自体植骨、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及相邻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6例。根据AO分型,A2型18例,A3型8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10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ASIA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伤椎高度和矫正角度均无明显丢失。全组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ASIA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和内固定松动迹象。结论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由于椎体高度丢失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下颈椎原发肿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4例下颈椎原发肿瘤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后联合内固定系统重建下颈椎稳定性。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并随访下颈椎植骨融合率。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54个月。术前和术后颈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5.43±1.60)分和(2.00±1.30)分,术后疼痛显著缓解(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按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rate of the improve JOA score,RIS)达63.8%。根据Frankle分级标准,术后神经功能可改善1~2级。术后随访1年内植骨融合率达92.8%。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下颈椎原发肿瘤,可最大可能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重建下颈椎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与稳定性重建相关的并发症.方法 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全脊椎切除术且随访及存活时间超过18个月的胸腰椎肿瘤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5~72岁,平均43岁.胸椎27例,腰椎7例.脊柱转移瘤6例,原发骨肿瘤28例.全脊椎分块切除23例,整块切除11例.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短节段固定19例,长节段固定13例,短节段前路固定2例.前方椎体重建采用钛网植骨20例,钛网骨水泥7例,骨水泥填塞2例,单纯植骨2例,带加强环的钛网植骨1例,人工椎体植骨2例;后方碎块植骨26例,大块桥接植骨8例.结果 随访18~128个月,平均43个月.7例死亡.4例原发肿瘤行分块切除者复发,1例行整块切除者复发.25例椎体间植骨者融合不良5例.术后患椎上、下椎体间矢状面Cobb角平均-6°(-34.2°~15.5°),末次随访或翻修术前9.3°(-17.5°~57.2°),丢失16.0°(1.2°~65.4°),后方多节段固定者丢失14.1°(0.8°~36.5°),短节段固定者丢失21.5°(4-4°~65.4°).内固定断裂5例、内固定松动2例,钛网下沉6例、移位3例.人工椎体置换病例无明显下沉和移位.2例行前后路翻修,2例更换断棒,1例更换螺钉.结论 全脊椎切除术后与脊柱稳定性重建相关的并发症较多.后方长节段经椎弓根固定配合大块桥接植骨、前方应用人工椎体置换与植骨可使脊柱获得坚强的临时固定与长期融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inal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after total spondylectomy for thoracolumbar tumors.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7 to December 2009, 34 cases with thoracolumbar tumors treated with total spondylectomy, including 20 males and 14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3 years.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oracic vertebra in 27 cases and lumbar vertebra in 7, including 6 spinal metastases and 28 primary tumors. The total spondylectomy was piecemeal in 23 cases and en bloc in 11.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included posterior short-segment fixation in 19 cases, multi-segmental fixation in 13, anterior intervertebral fixation in 2, titanium mesh with auto-bone graft in 20 cases, titanium mesh with bone cement in 7, bone cement filling in 2, auto-bone strut graft in 2, titanium mesh with strengthened rings in 1, 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in 2, posterior massive bone bridging graft in 8 and bone particles graft in 26.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43 months. Seven patients died, 5 suffered recurrence. Poor grafted bone fusion was found in 5 cases. The intervertebral sagittal Cobb angle of adjacent vertebra was ??after operation, 9.3?at the end of follow-up or before revision operation. The average lost angle was 14.1?for cases with multi-segmental fixation, and 21.5?with short-segment fixation. Complications included internal fixation broken (5) and loosening (2), titanium mesh subsidence (6) and displacement (3). There were 5 revision surgeries. Conclusion There are relative more complications about spinal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spondylectomy. To achieve temporary stiff fixation and long-term fusion, the posterior multi-segment fixation and massive bone bridging graft combined with the anterior 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a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7例,其中T11 5例,T12 27例,L1 25例,L24例,L32例,L44例.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9例,C级19例,D级13例,E级12例.术前Cobb角平均30.0°±7.2°.结果 本组67例均顺利完成前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8(3.5 ~6.0)h;术中出血平均800(380 ~3 000) ml,术中大出血4例,46例输血,平均输血600(400 ~2 400)U.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Cobb角平均3.0°±1.5°,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本组6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0(10~24)个月,Cobb角和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未见明显松动及断裂,无钛网移位,椎体间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3例,C级4例,D级18例,E级30例.术后并发症:腹胀25例,神经根症状5例,胸膜破裂与气胸2例,脑脊液漏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 结论 运用前路减压、钛网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直视下充分减压,矫正畸形,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9月对33例胸腰椎体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男25例,女8例;年龄15~76岁,平均58.0岁。病变部位:胸椎29例,腰椎4例。累及节段:单节段30例,双节段2例,三节段1例。肿瘤类型:原发恶性肿瘤6例,转移性肿瘤27例。27例转移性肿瘤患者术前Tomita评分2~5分,平均3.9分;修正的Tokuhashi评分9~15分,平均11.1分。依据全脊椎切除术中重建方式不同,将33例胸腰椎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21例,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前柱重建)和钛网重建组(12例,采用钛网植入同种异体骨进行重建)。主要观察指标为脊髓神经损害和疼痛恢复程度,肿瘤局部控制率及假体下沉发生率等。术后24 h、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31个月,平均10.9个月。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术中出血量(3255.6±1981.9)ml(t=2.042,P>0.05)、手术时间(5.6±1.4)h(t=0.591,P>0.05)、术后引流量(655.6±223.6)ml(t=0.118,P>0.05)与钛网重建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和3个月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中31例(97.0%)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有至少1个等级的改善。随访期间钛网重建组12例患者中5例(41.7%)影像学显示不同程度的下沉,而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21例患者未出现假体下沉表现,两组下沉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3,P=0.013)。结论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多孔钛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可以用于椎体切除后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