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后分水岭区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与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类型卒中的认识。方法报道3例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所见及治疗。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主,且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头颅CT显示病变对侧大脑皮质沟高密度影,并出现新发梗死灶。MRA证实例1病变侧颈动脉颅内及颅外段狭窄,例2病变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例3病变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结论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分水岭区ACI可以cSAH为首发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对首发卒中发生于前循环或后循环的影响。方法通过南京卒中登记系统检索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的患者,按其首发卒中位于前循环或后循环分成两组,总结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结果 160例患者入选,93例(58.1%)以前循环卒中为首发(A组),67例(41.9%)患者以后循环卒中为首发(B组)。A组中51例(54.8%)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后循环血管,B组中18例(22.9%)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后循环血管。A组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狭窄22例(16.5%),B组3例(3.3%)。结论在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前循环血管狭窄严重的病例更倾向于以前循环卒中首发,合并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狭窄的患者更容易以前循环卒中首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etion angiography,DSA)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DM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NDM组),均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1)糖尿病组的血管狭窄发生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且均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血管部位(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血管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脑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均以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较常见,同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颈动脉颅外段(ICA)狭窄或闭塞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CDFI或TCD筛选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TCD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液动力学变化,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水平,根据MRI定位对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分析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模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区域梗死(Ⅰ型)和分水岭梗死(Ⅴ型)发生率较高,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有关(P0.01)。(2)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hs-CRP水平与脑梗死模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1)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能影响脑梗死的模式,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之一。(2)血清hs-CRP升高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是脑梗死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fi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并且临床应用日益增多。过度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HS)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不常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左侧肢体力弱,言语不清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护理分析。方法将6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采用综合护理效果更佳,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8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CEA治疗。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后1年因心肌梗死死亡。手术并发症以局部血肿及嘶哑为主。结论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判断超声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56/61)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1,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性脑梗死组(χ2=4.4103,P=0.04<0.05)。②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χ2=9.6317,P=0.002<0.01),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5955,P=0.0320<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严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CEA及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72例,其中456例行CEA,116例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CEA组和CAS组手术相关死亡(0.2%vs 0)、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1.1%vs 1.7%)、急性心肌梗死(0.7%vs 1.7%)、局部血肿(0.4%vs 0.8%)、植入物感染(0.4%vs 0)、颅外神经损伤(1.1%vs 0)、过度灌注发生率(5.7%vs 3.4%)均无显著差异。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EA组(12.9%vs 1.1%,P0.01)。1年随访结果显示,CAS组出现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50%)显著高于CEA组(6.9%vs 2.6%,P=0.026),但两组术后重度狭窄(﹥70%)(2.5%vs 1.1%)及同侧卒中发生率(0.9%vs 0.4%)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EA和CAS都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有效的措施,但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及治疗侧颈动脉1年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CEA或CAS治疗的203例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及中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203人,分为CAS组(n=132)与CEA组(n=71),术后随访时间为1 y。统计学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血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术期并发症分析中显示,CEA组颈部肿胀3例(P=0.017);CAS组30 d内卒中比例明显高于CEA组(P=0.034)。1 y随访结果分析显示,CAS组再狭窄比例明显高于CEA组(P=0.047);在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方面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AS与CEA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方面CEA组颈部肿胀明显高于CAS组,CAS组30 d内卒中及1 y再狭窄比例明显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重度狭窄导致的脑梗死Hs-CRP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塞hs-CRP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塞患者和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脑梗塞、脑梗塞局部解剖模式、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梗塞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梗塞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大梗塞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塞组,梗塞灶体积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P(0.01);hs-CRP水平与脑梗塞局部解剖模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塞关系密切,血清hs-CRP是脑梗塞的致病因子、是脑梗塞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子及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80%~([1])。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所致~([2]),90%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本文就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对其进行卒中病灶影像学检查,依据病灶部位将卒中分为皮质型(CI),皮质下型(SCI)和基底动脉型(VBCI)三个亚型;同时采用B超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各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高达58.7%(128/218),血管重度度狭窄32例(14.7%),轻度狭窄96例(44.0%)。无血管狭窄90例(41.3%)。(2)各型脑卒中中以CI组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而且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是存在差异,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对CI的发生影响较SCI和VBC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探讨TCD评价动脉狭窄程度的参数。方法对临床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患者,先做TCD检查,筛选出可疑有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或)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定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并计算狭窄程度,然后将DSA/CTA证实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脑血流速度:单侧ICA闭塞患者,ICA血流信号消失或极低(<20cm/s);重度狭窄者,狭窄程度与流速呈正比:狭窄程度越重,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增高越明显;中度狭窄者局部流速轻度增加;轻度狭窄者血流速度与正常流速比较无明显变化。(2)ICA狭窄段PSV与ICA狭窄远端PSV的比值:重度狭窄为3.13-4.56,中度狭窄为2.24-2.73,轻度狭窄无明显变化。(3)侧支循环开放:颈动脉完全闭塞中93.1%侧支循环开放,狭窄程度>90%者86.6%存在侧支循环开放,70%-90%狭窄者74.3%侧支循环开放,轻、中度狭窄者无1例侧支循环开放。(4)频谱图形:重度狭窄患者,TCD表现为频谱增宽、湍流改变;中度狭窄者可出现涡流改变;轻度狭窄者TCD仅表现为层流消失,频谱呈高强度血流充填信号,声频钝。结论TCD对颅外段ICA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并高灌注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而高灌注综合征(HS)是CAS的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应用CAS治疗后出现HS患者1例如下。1病例男,51岁。因左侧肢体力弱、言语不清1d于2005年4月15日入院。患者1d前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患糖尿病10余年,未正规服药。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言语含糊,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Babinski征( )。头颅MRI:右侧额、顶、颞叶、基底节、放射冠异常信号;MRA:右侧颈内动脉未显影。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变细,高度狭窄可能。DSA:左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