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熊靓  孙庭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239-1241,1245
【目的】探讨Nanog基因和Oct-4基因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及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在P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PH(n=30)、PIN(n=8)厦、PCa(n=94)中胚胎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Oct-4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结果】Nanog基因和Oct-4基因在BPH和PIN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PCa组织中的Nanog基因和Oct-4基因明显高于BPH及PIN(P〈0.05)。随着PCa组织Gleason评分的增加,肿瘤中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Oct-4的表达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Nanog,Oct-4基因在前列腺癌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对36例前列腺癌(Pca)、20例前列腺增生(BPH)和10例正常前列腺(NP)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PI),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的方法反映细胞凋亡(AI)情况。结果:PI和A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P<0.01),PCNA与前列腺癌分级有关,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增高;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细胞增殖活性较正常前列腺明显增高,但细胞的凋亡率却显著下降。结论: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增加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的增加和细胞凋亡的减少参与了BPH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1,p5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6例前列腺癌(Pca),2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和11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中bcl-2,p53蛋白表达。结果:①Pca和BPH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P组(P<0.05),而Pca组与BPH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ca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PH组和NP组(P<0.05),而BPH组与NP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Pca组中bcl-2蛋白阳性10例,其中Ⅰ、Ⅱ级肿瘤组阳性4例,Ⅲ、Ⅳ组肿瘤组6例(P<0.05);p53蛋白阳性12例,其中Ⅰ、Ⅱ级肿瘤组阳性5例,Ⅲ、Ⅳ级肿瘤组7例(P<0.05)。显示bcl-2、p53蛋白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③p53蛋白表达阳性率≤5年生存组明显高于>5年生存组,呈负相关(P<0.05)。bcl-2蛋白表达与生存期无关(P>0.05)。结论:p53、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病理分级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Ki-67蛋白和组织核增殖抗原(PCNA)mRNA的比值,探讨此比值在PCa诊断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PCa和37例BPH前列腺组织Ki-67/PCNA mRNA的表达,比较其在PCa与BPH组织中定量的差异。结果BPH与PCa组织Ki-67/PC—NA 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2.264±0.460与5.905±0.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Ki-67/PCNA mRNA为PCa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科  刘孝东  魏兵  李虹 《华西医学》2005,20(3):503-504
目的:探讨同源框基因NKX3.1的产物在不同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例正常前列腺,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32例前列腺癌标本中NKX3.1的表达。结果:64例前列腺组织中63例表达NKX3.1,阳性率98.4%:正常前列腺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NKX3.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NKX3.1表达较前两者高(P〈0.05),其中低分化腺癌的表达高于中高分化腺癌(P〈0.05)。结论:NKX3.1在多种前列腺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在前列腺癌中其表达与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RL-3(phosphataseofregeneratingliver-3,PRL-3)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4例前列腺穿刺/手术切除标本中的PRL-3蛋白和mRNA,其中前列腺增生组织20例,前列腺癌组织34例,比较两者间基因表达的差异;研究PRL.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神经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相关性。结果PRL-3蛋白和mRNA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均可检出,癌组织中的PRL-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增生组织(P=0.001;P=0.001)。PRL-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与前列腺癌患者年龄无关。PRL-3蛋白与前列腺癌神经侵犯和Gleason评分无关(P=0.376;P=0.360)。PRL.3mRNA与Gleason评分密切相关(P=0.001);PRL-3 mRNA与神经侵犯也存在相关P=0.001。结论PRL-3基因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关系较密切,可作为前列腺癌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雄激素依赖性及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组织和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JKTBP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比较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a)细胞系LNCaP及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a)细胞系DU145JKTBP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BPH、AD-PCa和AI-PCa组织中JKTBP的表达差异。结果在LNCaP细胞系中JKTBP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低,相反,在DU145细胞系中两者均呈高表达,两细胞系间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KTBP在20例BPH组织中均表达阴性;在20例AD-PCa组织中有4例弱阳性,2例阳性,14例阴性;而在6例AI-PCa组织中5例呈强阳性表达,1例弱阳性;三组之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KTBP在AD/AI-PCa细胞系、组织和BPH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是前列腺癌进展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对 36例前列腺癌(Pca)、2 0例前列腺增生 (BPH)和 10例正常前列腺 (NP)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PI) ,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的方法反映细胞凋亡 (AI)情况。结果 :PI和AI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 (P <0 0 1) ,PCNA与前列腺癌分级有关 ,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增高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细胞增殖活性较正常前列腺明显增高 ,但细胞的凋亡率却显著下降。结论 :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增加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的增加和细胞凋亡的减少参与了BPH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alanin及Galanin 2型受体(GalR2)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前列腺增生(BPH)、50例未转移前列腺癌(PCa)及30例发生骨转移前列腺癌(BM)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lanin及GalR2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 BPH组、PCa组和BM组Galanin阳性表达分别为9、34、25例;GalR2阳性表达分别为40、7、2例。PCa组及BM组Galani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PH组(χ2=25.50、32.75,P〈0.01),而PCa组与B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GalR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Ca组及BM组(χ2=43.72、40.43,P〈0.01),而PCa组与B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Ca组及BM组内,Galanin与GalR2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s=-0.55、-0.77,P〈0.01)。结论 Galanin在前列腺癌组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GalR2在BPH组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而在恶性肿瘤组织中低表达。Galanin在前列腺癌组织可能通过与GalR2之外的两种受体相结合从而发挥生物学作用;Galanin与GalR2蛋白的联合检测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①应用4097点基因芯片对5例卵巢癌及5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筛查差异表达基因。②对60例卵巢癌组织、24例卵巢瘤组织及24例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β-cat的表达情况,分析β-cat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①基因芯片筛查出卵巢癌差异表达基因58个,其中基因表达增高(上调趋势)30个,基因表达降低(下调趋势)28个,β-cat为表达增高基因。②β-cat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33%,在卵巢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β-cat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分期越晚,β-cat阳性表达率越高,卵巢癌Ⅳ期β-cat阳性表达率为93.87%,卵巢癌Ⅰ期β-cat阳性表达率为77.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织分级β-cat阳性表达率不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β-cat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增高,β-cat表达程度与临床分期正相关,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型磷酸二酯酶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PDE5表达,并探讨PDE5表达与BPH患者的前列腺体积、PSA值、残余尿、年龄I、PSS、Qmax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PDE5表达极弱,BPH中PDE5高表达。BPH组织中PDE5的表达与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PSA成正相关,但与年龄、最大尿流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DE5在BPH组织中有较强表达,可能对BPH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VEGF、IL-6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 (BPH)、前列腺癌 (PCa)的发生及其与雄激素非依赖发生的机制。【方法】根据临床雄激素阻断治疗效果将PCa患者分为激素依赖 (ADPC)组和激素非依赖 (AIPC)组 ,根据手术及病理进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 ,应用免疫组化对手术标本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表达检测。BPH和正常前列腺组织 (NP)作对照 ,分析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从NP、BPH至PCa ,VEGF表达依次明显升高 (P <0 .0 1) ;IL 6表达在PCa明显高于BPH(P <0 .0 1) ,BPH与NP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AIPC组织中IL 6表达明显升高 ,IL 6表达与PCa的分化程度及分期密切相关 ;VEGF表达与AIPC发生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无明显关系。【结论】VEGF与前列腺组织血管及上皮 (间质 )的形成有关 ,是BPH乃至PCa发生的重要因素 ;IL 6是PCa发生及AIPC进展的促进因子 ,与PCa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的前列腺癌相关基因,探讨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其仵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学信息筛选,RT—PCR验证,确定前列腺癌相关新基因PCAG1。然后提取14例配对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总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应用RTPCR检测标本中PCAG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AG1在3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配对邻近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确定PCAG1蛋白亚细胞定位,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PCAG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结果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PC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只在少数几种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多数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呈现明显的前列腺癌特异高表达的特性;免疫荧光确定PCAG1蛋自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结论PC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PCAG1独特的转录调控模式预示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转录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正常前列腺组织之间的间质状态差异,及此种差异在BPH病程中的意义.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得BPH和正常前列腺样本的转录组和临床表型数据.发现集为GSE119195、GSE7307、GSE101486,验证集为GSE1327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前列腺增生症(BPH)、前列腺癌(PC)中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方法,分别用iNOS多克隆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对30例BPH、50例PC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IT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对P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前列腺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检测患者CIT基因表达量。根据前列腺癌患者CIT基因表达量中位数,分为低表达组(53例)与高表达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探讨CIT基因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培养,根据siRNA技术干扰CIT基因的表达,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未进行任何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非特异性对照序列siRNA)和CIT-siRNA组(转染CIT-siRNA)。通过CCK-8实验检测CIT基因对三组PC-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相比前列腺癌旁正常组织,CIT基因高表达于前列腺癌组织(P <0. 01)。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Gleason评分、N分期、M分期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 <0. 05);而两组在年龄、T分期和精囊侵袭上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 05)。在siRNAs细胞转染48 h后,阴性对照组和CIT-siRNA组PC-3细胞中CIT蛋白和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调(P <0. 01)。CCK-8实验结果显示,siRNAs转染PC-3细胞2、3 d后,阴性对照组和CIT-siRNA组细胞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 <0. 0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发现,CIT特异性siRNAs转染细胞48 h后,阴性对照组和CIT-siRNA组PC-3细胞迁移距离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缩短,且侵袭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 01)。结论 CIT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的特点,通过沉默该基因表达,可有效干扰PC-3细胞生物学行为,提示CIT基因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一种重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504s、P63和Ck34β E12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504s、P63和Ck34βE12在73例不同前列腺疾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504s在前列腺癌(PC)、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性增生(AAH)、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LGPIN)、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的阳性率,PC组明显高于AAH、LGPIN和BPH组(P〈0.01),与HGP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P63和Ck34βE12在AAH、LGPIN和BPH中均为阳性染色,而在PC中均为阴性,在5例HGPIN中4例为阳性,PC组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变组(P〈0.01);P504s协同P63或Ck3βE12阴性两种标记表达在前列腺癌与其他前列腺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P504s、P63和Ck34βE12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型磷酸二酯酶(PDE5)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PDE5表达,并探讨PDE5表达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残余尿、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问卷表(IPSS)、最大尿流率(Qmax)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PDE5表达极弱。BPH中PDE5高表达,但间质中表达强于上皮细胞。BPH组织中PDE5的表达与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PSA呈正相关,但与年龄、Qmax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DE5在BPH组织中有较强表达,可能对BPH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直肠超声检查及其穿刺活检对鉴别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将4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术后病理分组,与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声像图以及13例穿刺活检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术后前列腺增生组27例,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组4例,前列腺癌组9例,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诊断前列腺增生27例,疑诊前列腺癌13例并行穿刺活检,其中6例术前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3例前列腺癌未穿刺,但术后病理证实,经直肠前列腺癌超声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77.4%,准确性75%;而本组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癌选择性检出率为46.2%,其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经直肠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鉴别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有着重要价值,可以选择性提高穿刺活检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而结合经直肠超声检查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则是发现并确诊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