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讨老年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患者的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特点及结果分析。方法:65例老年糖尿病合并SBI为观察组,65例非糖尿病合并SBI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头颈部CTA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头颈部CTA的特点以及头颈部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以及斑块积分。结果:观察组中患者CTA头颈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以及斑块积分比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SBI的患者的动脉血管损伤程度高于非糖尿病组,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弥漫性血管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容易出现多发的颅内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CTA)评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5例。均行CTA检查, 统计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表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 统计颈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符合率;比较不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125例患者中发现108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钙化斑块35个、纤维斑块26个、脂肪斑块29个、混合斑块18个。各类型斑块管壁增厚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斑块、混合斑块溃疡特征显著高于纤维斑块、钙化斑块, 且纤维斑块、脂肪斑块、混合斑块颅内血管病变特征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5)。125例患者中, DSA检查发现正常79例, 轻度狭窄26例, 中度狭窄9例, 重度狭窄9例, 闭塞2例。CTA检查正常80例, 轻度狭窄26例, 中度狭窄7例, 重度狭窄11例, 闭塞1例。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和DSA检查符合率为92.73%(Kappa值为0.8985, 95%CI 0.741~1.0...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颅内动脉及颅外动脉的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40例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如下:阴性11例,动脉粥样硬化改变6例,,狭窄10例,闭塞11例,非动脉硬化性改变2例。结论给予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有效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序贯住院于本院神经内科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48小时内每个患者均行TCD检查,随后并与其MRA检查做比较。结果 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263条,其中MCA 140条,ACA 38条,PCA 41条,BA 21条,VA狭窄23条;而在采用MRA诊断方案时,其中的MCA、ACA、PCA依次为146条、36条、45条,BA 24条,VA狭窄27条。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为86.0%和96.5%。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查作为一个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够通过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筛查,可以早期诊断血管狭窄,并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作为临床工作中一类较为常见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作为最重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通常能够受到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通过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颅内狭窄具有着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并在颅内狭窄等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方面具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现通过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角度出发,用于早期发现早期的脑血管狭窄,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进行判断,从而更好的完成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动力学指标的诊断,并对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统一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僵硬而失去弹性,并引发管腔狭窄或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学基础。除高血压、高脂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内外血管狭窄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找出脑血管病最佳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脑梗死患者,予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外血管硬化程度诊断其颅内外血管具体硬化程度,同时给予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查看颅内外血管狭窄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出现19例病例的血管狭窄位置在颅内,出现11例病例的血管狭窄位置在颅外。血管狭窄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整体发病次数上升。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即为颅内外血管狭窄,而血管超声则为使用效率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对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情况。结果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以颈内动脉开口处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19/23),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以椎动脉开口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17/18),脑梗死患者前、后循环动脉均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χ2=43.5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前循环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后循环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结论采用DSA评估病变血管以及侧支代偿情况准确全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筛选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将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诊断筛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非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2例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bA_1c水平分为HbA_1c≤5.5%组38例和5.5%HbA_1c6.6%组34例。统计2组患者术后颅内外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并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累及范围。结果本组72例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22.22%(16/72)。HbA_1c≤5.5%组患者术后颅内外动脉再狭窄率为11.76%,5.5%HbA_1c6.5%组为31.5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5.5%HbA_1c6.5%组患者术后狭窄、重度狭窄率、单支病变率、双支病变率均高于HbA_1c≤5.5%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术后颅内外动脉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多普勒超声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的病变部位、类型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160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者是闭塞老年患者,经过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对后循环血流异常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60例患者检测的后循环动脉为800支,其中动脉血流异常为350支:35支狭窄血流、20支无血流、25支低流速低搏动、20支低流速高搏动、200支代偿血流、50支窃血频谱。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血流异常的评估,有助于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将动脉支架植入术应用于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在本院数据库中调取时间段2017年5月-2019年2月间收入的16例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手术成功率进行记录,分析各项手术指标。结果治疗完成后,成功率为100%。而在治疗后,患者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有明显缩短,患者体内的各项炎症指标升高(P <0.05)。结论采用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手术方案会引起患者手术后早期出现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2012年1月间对147侧(139例)颈动脉狭窄病变实施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87%的患者采用颈丛麻醉,92%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后应用补片血管成形,11例患者术中放置临时性转流管,2例患者为颈动脉支架失败后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后轻度神经损伤7例,占4.8%;1例于术后3天出现偏瘫,占0.7%;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临床随访123例,随访率为88.5%,平均随访39±4个月。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97例,占66%;症状改善、好转者19例,占12.9%;术后颈动脉再狭窄发生24例(均<50%),占16.3%。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率的逐年攀升,已是威胁人类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高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无疑对人类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多项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与临床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多种成像技术对侧支循环的评估作用,并根据不同影像学侧支循环评分判断疾病的可能预后状况。目前针对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影像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学者们提出的观点仍存在差异性,本文将针对脑侧支循环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级以及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自2007年,已有22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了超过40个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这极大地推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并为未来的转化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中动脉瘤夹闭手术技能教学及培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3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通过3D打印方法制作颅内动脉瘤模型,6位参培医生在经验丰富的教授讲解前后分别进行模拟夹闭操作,在手术体位、操作时间、夹闭准确度、载瘤动脉保护、手术器械使用、术前计划、显微镜使用、手术器械熟练程度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讲解前后得分的差异。结果参培医生均成功完成模拟手术,各个项目的手术操作技能评分在模拟训练与教授讲解后均得到提高,讲解前后评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3D打印模型上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模拟训练可以提高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的动脉瘤夹闭手术操作能力,此外,该模型还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术前模拟并制定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去骨减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完整疑似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3例,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与手术或血管内介入结果对比。结果 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手术或血管介入栓塞术确诊颅内动脉瘤44例,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0例,敏感性为90.91%(40/44)。DSA诊断动脉瘤42例,敏感性为95.45%(42/44)。CTA与DSA相比较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无创、安全、快捷的检查技术,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肺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大咯血拟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给予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明确出血动脉后行介入栓塞治疗。1周后进行支气管动脉CTA复查。结果23例患者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发现咯血动脉47支,介入栓塞手术时共发现咯血动脉51支,并成功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术前支气管CTA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2.16%,再次检查结果显示介入栓塞效果良好。结论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能够明确大咯血患者的出血动脉,为介入栓塞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术后检查可有效评估疗效。数据要改一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入本院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期间确诊并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1岁)的所有数据,所有患者经过冠脉造影证实病变出现,依据造影检查结果对梗死血管(IRA)予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手术。结果(1)1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和PCI情况分析中,前降支占72.7%、回旋支占1.3%、右冠状动脉21.3%、左主干4.7%、完全闭塞88.0%、次全闭塞12.0%、预扩张后支架植入94.7%、直接支架5.3%。(2)病变直径狭窄度由(89.4%±8.5%)降低到(59.6%±7.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例ST段抬高AMI患者ST段归到等电位线或者降低>50%。2例3度AVB患者临时起搏进行PCI救治,术后窦性心律恢复,2例手术中出现室颤,经过电击恢复。(3)150例患者成功率100%;152处靶病变,150处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9%。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治疗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Stroke is a principal cause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globally. Numerous studi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knowledge base regarding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among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but there are few such studies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among stroke patients. This scoping review aimed to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and describ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adults with stroke.MethodsA review team carried out a scoping review on stroke and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Arksey and O''Malley, following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extension for Scoping Reviews (PRISMA-ScR).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CINAHL Plus Full Text, Medline Plus Full Text, and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were searched from inception to July 2020.ResultsFifty-four RCTs were included. The most popular study design is comparing a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to usual care or waitlist control condition. Physical activity is the most common intervention topic, and interventions were mainly delivered face to face. The majority of interventions were located in inpatient and multiple settings. Interventions were conducted by various providers, with nurses the most common provider group. Symptom management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outcome domain that improved.Conclusions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benefit the symptom management of stroke patients a lot. The reasonable time for intervention is at least 6–12 months. Multifarious intervention topics, delivery formats, and providers are adopted mostly to meet the multiple needs of this population. Physical activity was the most popular topic currently. Studies compar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are requir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