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不稳定试井Horner曲线形态分类入手,结合油藏动态特征对油藏储集层流动系统进行分类,并初步确定出各类流动系统的特征参数及其相应的开采特点。根据不稳定试井Horner曲线形态,可以把相应的储集层流动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孔隙流动系统、双重介质流动系统、裂缝流动系统)五个亚类。特别提出了双重介质孔缝串并流动系统组合模式。这无论对新区开发方案的编制,还是老区开发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洪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8-100,136,149
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开发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造成油井很快见水。识别优势渗流通道主要手段是测井对比、岩心分析、压降测试等,目前的优势渗流通道识别试井解释模型无法适应现场需求。通过分析优势渗流通道基本形态,建立了优势渗流通道试井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求解,绘制了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试井解释图版。优势渗流通道试井响应主要有通道径向流和线性流两段,分析了通道渗透率、储容比、宽度等参数对优势渗流通道试井响应的影响,最后利用建立的双对数曲线图版对高尚堡油田一口井压降测试资料进行了解释,曲线吻合效果较好,该方法可以作为优势渗流通道试井识别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采油井的实测压力-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往往后期上翘,采油井的试井压力响应同时受储层渗流能力和流体流动能力改变的影响,但人工压裂形成的物性分区和CO_2溶解导致的黏度分区特征在其中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文中采用剖面均化方法建立了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油井试井数学模型,利用Laplace积分变换,求得无因次井底压力解,并通过数值反演获得双对数试井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低渗透油藏近井渗流介质改造作用是压力双对数曲线出现复合油藏特征的直接原因,而CO_2窜流导致的混合流体流动能力改善并不是导致复合油藏特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流体黏度修正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量化CO_2驱过程中采油井近井渗流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与实际非线性渗流一致的试井解释模型,在考虑低渗透油藏变渗透率渗流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低渗透油藏变渗透率非达西试井模型,给出了差分方程组数值求解方法,绘制了考虑不渗透边界影响的试井典型曲线,进行了不渗透边界与低速非达西对低渗透油藏试井曲线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非达西流动情形,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动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于低渗透油藏,通过分析CO_2注入井的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特征,可以有效评价CO_2混相驱的开发效果,但低渗透油藏存在强应力敏感效应,将会影响解释结果的可靠性,目前考虑应力敏感的CO_2混相驱试井模型较少。基于三区复合油藏渗流理论,设计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CO_2混相驱物理模型,并建立试井模型,从而获得井底压力的双对数曲线特征。结果表明:CO_2混相驱试井模型曲线分为5个渗流阶段;应力敏感效应使得整个CO_2混相驱试井曲线特征不再遵循0.5M规则,试井曲线后期出现较明显的上翘;CO_2注入井井筒储集系数过高,纯CO_2径向流阶段逐渐消失;流度比、各区驱替前缘半径将对整个CO_2混相驱的渗流过程产生较大影响。试井模型应用于CO_2注入井,能够准确确定纯CO_2区和过渡区驱替前缘半径及其他相关参数,提高低渗透油藏CO_2混相驱相关参数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曲线分类及其生产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曲线分类,可以认识油藏的渗流介质类型,认识储集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同时把试井曲线类型与其生产特征相结合,为具有类似试井曲线的油井选择合理的工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双重介质部分射开渗流模型与试井样板曲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天然裂缝型油藏部分射开这一情形,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在不渗透顶边界、不渗透底边界、定压顶边界和定压底边界的相互组合边界条件下的不稳定渗流物理数学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和分离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Laplace空间解析解,再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进而绘制了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样板曲线.从物理渗流机理上对曲线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流动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与部分射开相关的参数只影响压力导数曲线的早期形态;若用完全射开模型对部分射开井进行试井解释,将会解释出一个较大的表皮,产生一种井底污染严重的假象而得出不准确的判断;对打开程度较小的部分射开井,若选用完全射开模型进行试井解释,误差较大.所获得的结果可用于研究双重介质天然裂缝型储层中部分射开井的渗流规律,进行压力动态和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稳定试井测试所得到的压力特征曲线(双对数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试井特征曲线,研究其反映出的油藏地质特征,进而分析油藏特性的变化,并将分析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中,这极大地拓展了注水井试井资料的应用领域。提出了一种有效提高不稳定试井资料在油田开发中的利用率的思路,即认为试井资料所得的地层参数的精确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其特征曲线反映出的关于油藏持性方面的信息,以更好地认识油藏,指导油田开发。这对于油田开发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扎格罗斯盆地Taq Taq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为例,对数值试井与解析试井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试井解释具有多解性,双对数曲线形态即使完全拟合,其解释结果也可能与井的实际情况不符。与常规解析方法相比,数值试井技术在处理复杂边界、非均质油藏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综合分析试井动态评价成果和静态地质研究成果,获得一个直观的油藏属性模型,考虑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因素,深化对目前油藏动态的认识,解释结果更加符合油藏的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重介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在钻完井和开采过程中井周围产生污染带以及储集层本身的非均质情况, 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三重介质复合油藏有效井径试井解释模型。通过Laplace 变换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得到了Laplace 空间解析解, 利用Stehfest 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 进而绘制了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样板曲线。从物理渗流机理上对曲线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流动阶段, 得出了内外区渗透率比、内区半径、窜流系数、弹性储容比等参数对这种类型油藏压力动态的影响。当内区的渗透率小于外区的渗透率时, 表现为二区压力导数曲线发生下倾; 当内区渗透率大于外区的渗透率时, 表现为压力导数上翘; 内区半径主要影响压力传播到交界处的时间; 窜流系数决定窜流段出现的早晚; 而弹性储容比影响窜流的强度和时间的长短。通过对此类典型曲线特征的分析, 为认识和改造三重介质油气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可用于研究三重介质复合油气藏渗流规律, 进行压力动态和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各向异性双重低渗介质中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各向异性双重低渗介质油藏中两相非达西渗池数学模型,用有限差分法求得其解,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非达西沈使水驱前缘推进速度加快,使油井见水早;注入率越大,前缘推进速度越快,油井见水越早。注水开发这种油藏时,见水前注入率不能太大;见水后可适当增大注入率(存在一最佳注入率),以减弱非达西流的影响,对于低渗双重介质油藏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特低渗透砂岩气藏单相气体渗流特征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低渗透、特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的特殊性,其单相气体的渗流特征与中高渗透储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有必要对其渗流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数十块低渗透、特低渗透砂岩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单相气体渗流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小于0.1×10-3μm2)的渗流特征符合克氏渗流曲线特征,但是在孔隙压力很低的情况下会表现出由于强滑脱效应而引起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对于低渗透率储层(大于0.1×10-3μm2),气体的渗流特征在低驱替压力下符合克氏渗流曲线特征,但是在较高驱替压力下会表现出明显的高速非线性渗流特征。对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而言,气体渗流一般不可能发生高速非线性流效应;而对于低渗透储层,就要考虑高速非线性效应对低渗透砂岩气藏气体渗流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层窜流油气藏模型及井底压力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各层不同表皮情况下的具有层间窜流的三层定压外边界油气藏试井模型,求得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由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实空间的解,并绘制了双对数曲线.对曲线形态从物理渗流机理上进行了分析,该模型正确地描述了具有层间窜流的三层油气藏井底压力的动态特征,所获得的结果可用于研究多层油气藏的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14.
稠油非牛顿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法 根据稠油在地下的非牛顿渗流特性 ,建立相应的热采数值模型 ,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稠油渗流特征。目的 分析稠油非牛顿渗流特性对稠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 当压力梯度大于初始压力梯度时 ,稠油才开始流动 ,初始压力梯度不但与稠油性质有关 ,而且与油藏孔隙度、渗透率有关 ;初始压力梯度与日产油量成反比 ;初始压力梯度越大 ,经济效益越差 ,蒸汽驱采收率越小。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 ,认为蒸汽驱应选择较低的初始压力梯度 ,才会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酸压施工时,酸液在裂缝中流动并沿裂缝壁面滤失形成蚓孔区,酸压后井的产能将受到蚓孔区的影响。因此,考虑裂缝壁面蚓孔区影响的酸压井产能预测研究对于提高酸压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了蚓孔的形成对产能造成的影响基础上,将蚓孔区考虑为双重介质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酸压蚓孔区对产能影响的模型。将地层分为裂缝线性流、改进的双线性流、地层线性流和拟径向流阶段等4个阶段,并建立了相应的渗流数学模型;基于有限导流垂直酸压裂缝井理论,采用 Laplace变换,将蚓孔区双重介质渗流数学模型结合裂缝流动模型、地层线性流模型以及地层拟径向流模型求取了4种流动阶段的井底压力解;分析结果表明,蚓孔区对低渗透油气藏的酸压产能影响明显。采用所建立的二项式酸压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地层压力对产能的影响,并对塔里木油田的实例井进行了产能预测,结果与试井数据接近。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凝析油堵塞严重影响凝析气井产能的问题,提出了用井下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来解除近井地层凝析油堵塞的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凝析气的非等温渗流是一个涉及复杂相态变化的过程,采用组分模型存在求解困难及计算所需参数难以获取的问题,文章中渗流模型采用了有限组分模型,既能模拟凝析气相态特征,又避免了复杂的相态计算,而且计算所需参数的获取相对容易。模型中考虑了凝析气的高速非达西渗流。用数值方法对数学模型求解,并研制了模拟软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低渗透油气藏中流体低渗流速度特征入手,通过引入启动压差概念,建立了能描述低渗透油气藏中流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渗流微分方程和考虑井筒储集、表皮效应的低速非达西渗流DST段塞流试井模型,并结合适当的地质模型、内(外)边界条件,构成了低速非达西渗流定解问题。通过对其求解,从试井解释的角度上得出新型样板曲线,这进一步丰富了对低渗透油气藏的认识。在进行DST测试时,启动压差的影响将会导致续流时间延长,增加解释的难度;其试井导数曲线后期上翘,不能简单认为是边界反映,要结合地质及生产实际情况做细致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这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遇到的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而解释边界距离太近的疑难问题。此外,采用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可解释为何在低渗层中刚开井投产时无产量,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有产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多尺度油藏数值模拟的渗滤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指出油藏渗流中不同尺度的渗滤现象形成机制,从渗滤理论角度揭示驱替前缘的生长规律.根据宏观与微观渗流的动力学方程,以隐式计算的压力场确定渗滤准则,分别建立了微观与宏观油藏数值模拟的渗滤模型.该模型中指进的发育、剩余油的圈闭不仅受介质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与驱替历史(压力场变化)相关,是对Stenby(1990)及Barefet(1994)的渗滤模拟模型理论上的修正与完善,更能体现渗流的动力学统一性及不规则性.此外,建立了排液道见水后与排液道相临节点的压力降计算模型,使油藏渗滤模型不仅可模拟见水前的水驱油过程,还可对见水后的动态进行预测,突破了网络模拟向油藏动态模拟应用转化的一个难题.通过实际岩心驱替实验及平面填砂模型实验的验证,所建立的多尺度油藏数值渗滤模拟模型是可靠的.微观渗滤模拟可以评价孔隙结构对采收率、指进发育、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宏观渗滤网络模拟方法,可对渗透率、孔隙度非均质分布的油藏在不同驱替条件下的渗流进行渗滤模拟,使指进、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更为客观.宏观与微观渗滤模拟特征曲线可与物理模拟及经典数值模拟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使油藏数值模拟的深度与广度都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19.
�����ѷ����ز��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非线性学分形理论引入渗流力学问题,引入双参数(D,θ)来描述油气藏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反映了分形体的几何特征,是分形体复杂程序的重要标志;分形指数θ描述了分形网络的连通情况,与谱维数有关。建立了分形气藏的理论气体与直实气体不稳定渗流模型,用拉氏变换求出分形气藏渗流模型无穷大地层解及长、短时渐近解。该模型是非线性理论分形几何应用于渗流力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һ���µĵ������ؿ�����ֵģ��ģ��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低渗透气藏中气体的渗流有其独特的特征,气体渗流受到启动压差、介质变形和滑脱效应三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气体在储层中的渗流为偏离达西规律的非线性流动。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流动的存在,使得低渗气藏的开发动态与中高渗透气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文章基于大量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启动压差、变形介质和滑脱效应对低渗气藏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机理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低渗气藏渗流的基本数学模型。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较传统的气田开发数值模拟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低渗气藏开发动态,更好地指导了气田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